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情绪主义(1-4-3-1)——“情商”、“情绪管理”、“做人嘛开心最

2022-11-19 23:05 作者:邕儁  | 我要投稿

【主义主义】情绪主义(Emotionism)(1-4-3-1)——“情商”、“情绪管理”、“做人嘛开心最重要”背后的意识形态

我们来讲主义主义的1-4-3-1。1-4-3是心理主义,或者我们也可以叫它心理学主义。

心理主义就是把人的心理世界、人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把心理学的规则、法则看成是决定一切认识的不可绕过的中心、中介、主导性的环节。

整个世界到底怎么样不重要(本体论上是4),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怎么去把握这世界、怎么去体验这个世界,而这些维度就取决于解释我们心理活动的心理学的机制,它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只要学会了这些机制,就可以通过我们的心理的窗口去获得幸福、健康、成功,去实现人生的各种目标、价值和意义。

今天我们来讲第一种庸俗的心理学,心理主义下的第一个分支。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信条,这个东西就是情绪主义emotionism。在文学术语上一般会叫它“多愁善感”、“情感至上论”,我把它叫做情绪主义。

情绪主义的核心观点就是,什么东西都不重要,只有我的情绪最重要。所以情绪主义目的论上的1就是情绪的稳定、情绪的好的状态(good emotion)。

emotionism要先跟另外两个词区分一下,一个是emotionalism还有一个是emotivism。后面这两个东西都是二十世纪分哲里面的所谓“元伦理学”(meta-ethics)。

分哲有个很蛇皮的东西叫“元伦理学”,就是伦理学背后为伦理判断、为规范性、为规制性提供机制的基础。比如说emotionalism就认为所有的伦理规范归根结底没有那种超越性的实在论意义上的“理性”做基础,它认为一切规范性的来源最终都来自于情绪(emotion)。而emotivism则是认为伦理判断的依据是情绪(emotion)。

反正在我看来,这两个都是蛮蛇皮的。emotionalism一度是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它不能算哲学,这垃圾玩意儿算屁哲学。整个的“元伦理学”都不能算哲学,这都是低智商的东西。

你把伦理学本身从本体论上割掉,那你就基本上告别了主体性范式。所以说玩元伦理学的人通通不知道主体性,可以说他告别了观念论意义上的或者欧陆哲学传统里面的主体性范式。他们才开始玩语言伦理学,就是把人当程序,自己当程序员,玩这种低幼的游戏。所以他们低智商、前反思。

所以元伦理学应该算在当代自然主义当中的1-4-1-1或者1-4-1-2里。我不会专题性地讨论这种垃圾学科,因为很没意思。这些游戏就跟程序员写代码一样,当然我不是说程序员写代码没意思,我的意思是说你把哲学弄得跟程序员写代码一样,那你还不如去直接去写代码,为什么还要学哲学呢?

所以这两个东西通通不是我今天要讲的,我今天要讲的是emotionism。emotionalism你可以把它翻译成“情感主义”,emotivism你可以把它翻译成“情机主义”。因为emotivism是e-+motive+-ism,motive是动机,而前缀e-是使……动的意思,motive本就有了伦理学意义上的动机和倾向性之意,现在又加上了e-,就相当于促成motive临门一脚产生飞跃一样(从潜在的“动机”转化为显在的“情绪”)。

这些人已经无聊到开始玩这种构词法了。我不想喷他们,我为什么要跟一些笨蛋生气了?我不会生气,因为他们太蠢了。所以emotivism可以翻译成“情机主义”、“情动主义”。我受不了咧,我不想翻译它,太蠢了。

太好玩了我靠,这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传统里面的一些傻白甜才能想出来的玩意儿,只有那种傻白甜才会搞什么“元伦理学”。知乎里面的那个罗心澄这学分哲的、学逻辑学的人,一天到晚拿这种东西当宝一样捧,我服了。

你们谁认识他就可以@他,我不在乎多几个敌人。我记得我在一个知乎回答下面喷过他,他读过几本哲学史我都怀疑。他对思想史的把握是很肤浅的,理科生学哲学才会学成那种蛇皮一样的……

就像materialism一样,materialism是把mater(物质)放到前面,而-ism就是崇拜前面那个东西。再比如说idealism,就是崇拜ideal,觉得理想、理念很厉害。

所以同样的道理,心理主义就是认为心理学很厉害,心理学可以解释、搞定一切。你甚至可以把心理主义理解成心理至上论。情绪主义也一样,它就是崇拜情绪,认为最重要,用情绪可以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甚至在面对人生问题时也一样。

情绪主义的不仅是低智商的,而且它是前心灵病理学的(pre-psychopathological)。我喷了好多人,维特根斯坦今天又躺枪了,维特根斯坦基本上是个心理学方面的门外汉。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读过什么心理学书籍,有没有系统反思过人的心灵机制、心理活动,他就是一天到晚在玩一些语言游戏。

好的,我们来看它的格:

 

场域论上的1在先前讲过的1-4-2里面是GC(global capitalism),那么在1-4-3这里,我把它叫做“普遍话语”(universal discourse)。或者还是叫“世界”,就是文化共同体所想象的正常的世界。这个想象中的正常世界背后是有秩序作主导的,这个主导性秩序就是一种学术语言的秩序,有个大他者可以清晰地把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说出来、都描述清楚。也就是说他们和科学实在论者一样相信可以有第三人称冷冰冰的观察者、研究者这种“客观中立”的“上帝视角”。而他们幻想这种客观中立的视角指的就是生产科学知识的学术共同体,共同体的研究成果所搭建的就是所谓的“正常世界”。

本体论上的4就是前反思、不反思,“跟我无关”(none of my business)。本体论就是那些创伤性的维度,他们不会自己亲自去思考的。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在中等发达城市晚上会坐地铁,然后穿着打扮时尚漂亮要么去夜店或者去酒吧吃好的、玩好的那些人,就是那些过着开心快乐的普通生活的不算有钱,但是活得还可以,有个体面的表象的那些人,他们偶尔也会拍个vlog记录自己的生活,总之就是那种潮男潮女。这种人在本体论上面就是4:”这个世界的真相、构造究竟是怎样的?None of my business。“

但是由于他们往往有些消费能力,所以也会接触到学术大众化的成果,或者在资本主义消费符号与文化景观中被动地消费,然后幻想一些本体论的维度。但是这些多数都是前反思的。

比如说他们有可能会追星,或者信星座啦,信什么MBTI、九型人格这种东西。这些文化消费符号就是学术大众化与资本主义消费景观结合的产物。由于自然科学需要知识门槛,所以这种心理学、玄学、魔法学、预测学等等不怎么需要操作门槛的消费品更容易吸引到他们的目光。因为不需要数学基础、不需要实验场地,跟自己的内心相连,上手可以实操,这就满足了这些平凡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工作之余的娱乐消费欲望和一点点解释这个世界的渴望。所以他们的认识论会变成3,会总结并玩一套心理学,既能满足娱乐消费欲,又能满足浅薄的求知欲,还能立即上手到职场中实践和运用。

但是他们那套心理学是很幼稚的心理学,就是把学术大众化后心理学界生产的学术范式拿过来再加上一点自己在生活实践中的理解而已,所以他们只是心理主义者。

认识论上的3就是“心理”调和了“自然vs人类”。更确切的说,在情绪主义里面,这个“心理”尤指“情绪”,也就是就是心理内部的第一人称的体验。

情绪是一个非常混乱模糊的东西,在精神分析里面它不是个合法概念,非常可疑。与其说情绪是一种概念,不如说它是个具有欺骗性的意识形态。

“你今天开心不开心?”你不能用开心来代表你的内在第一人称状态。你的内在第一人称状态是非常复杂的。

而情绪主义就预设了情绪可以有一个“横切面”,你自己可以在一瞬间看自己的情绪是好是坏、沮丧还是开心、失落还是焦急……他们有一系列的词汇表,甚至会用颜色来对应这些情绪。情绪就是相当于把人的心灵切个横切面下来,然后这个切面好像就可以按照世俗的配色表或者词汇语料库就可以就直接定义这个横切面代表了你在那一瞬间有怎样的情绪。

这种做法在精神分析来看是完全非法的。你怎么把它切一刀呢?切不了。但是这种情绪主义就告诉你你要不停地给自己切一刀,看你到底开不开心、快不快乐。这种方法只是一种庸俗的言辞而已,因为你的心理状态随时是受意识形态牵制的,你无法无条件地、客观中立地把握到你的情绪,也无法把你的情绪用几个词汇轻松概括。

所以情绪主义最终要向你兜售的是一种怎样的认识论呢?你的心情就是一副有色眼镜,你可以通过调整这副“有色眼镜”的“色彩”(也就是你的情绪)来调整你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不同的性情就有不同的世界。

它就是设定了一种特定的有序性“情绪”来整合了“自然vs人类”的无序性。

目的论上的1就是情绪的可维系性。就是情绪的稳定嘛。反过来说,在情绪稳定的前提下你就能开心、愉悦、积极、乐观,能保持你内在世界的相对稳态。而所谓的不稳定就是你会伤心、痛苦、悲伤、狂妄,反正就是无法保持一个内在世界的稳定,你的行为、生活、健康都会受到负面影响。所以,在情绪主义看来,整个世界的唯一的目的就是维持你情绪的稳定和安宁。稳定安宁是底色,在底色之下你可以有各种积极、正面的情绪,这是“合法”的情绪。

那么我要说说情绪主义有什么缺陷。情绪主义就是按照心情好坏来生活,至少首先按照心情的好坏来评判自己的心理。

首先这是蹩脚心理学,甚至不能叫心理学,它是一种心理习惯、心理教条。它会教你四个字,叫做“情绪控制”这是个很愚蠢的东西,你用什么东西来控制情绪呢?你本来就处在情绪里面,你掉到沼泽里面难道可以拎着自己的头把自己拎出来吗?神经病,我靠。

情绪控制这个概念的提出就已经意味着情绪不是一种整体的动力(因为有另外的动力可以操控修改它)。那它既然不是整体的动力你要刻意的去控制它干什么?

其次情绪控制里面隐含着一种“我可以和我的情绪拉开距离”的预设,既然可以主观上控制情绪,那么肯定有东西是不受情绪影响的。或者说它是一种更“高级”的情绪,可以压抑、控制其他的情绪。

所以情绪主义在这里预设了一个情绪的分类体系,在一般的感性情绪之上还有种更高级的、更贴近于理性的感性情绪。(他们对于感性-知性-理性的把握是完全流俗的)它可以分析出我的当下状态是好是坏,并可以对好情绪加以保证与维持,对坏情绪加以压抑与改变,这个“偏向于理性的情绪”就是所谓的“情商”。

 

情商

实际上“情商”是非常非常愚蠢的术语,它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可能有的人还不理解啥叫意识形态呢,就是说这个术语是个骗人的工具、幌子。“情商”这个东西背后折射出的意识形态就是这种情绪主义。因为所谓可以察觉并控制第一人称主观情绪的“情商”就是默认了在你的第一人称瞬时体验到的情绪之外还可以有更高级的判断情绪好坏的东西,好像你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情商”从而提升你对瞬时情绪的把握能力然后可以控制它或者摆脱它。

但问题是个时候你就要想:既然我可以控制这些情绪,我可以和它们拉开距离,那就意味着我已经不用控制它了,情绪控制这个概念本身是自我取消的。因为它只在你的内在,既然你可以内在地跟它拉开距离,那你为什么还需要外在地通过别的维度来控制它呢?

所以最后当你学会他们那一套所谓的“情商提升术”、“情绪控制法”时,你会发现,你在情绪好的时候根本不会去用它,但当你在情绪不好的时候你就忘了有这一套东西。

因为“坏情绪”里面就包含了对好情绪的否定,也包含了“不想内在地控制情绪”这个情绪。在你真正沮丧、失望、痛苦、暴怒的时候,你的第一人称主观情绪已经完全沉浸其中了,压根没有一个“超然于外”的额外的“客观理性”的情绪可以调停。而且“控制”这一行为的动机发起者就是第一人称意识,当它完全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时,又哪里有另一个内在于你的第一人称意识把你从负面情绪中解救出来呢?如果你处在坏情绪里的时候还能与情绪拉开距离,那这不就代表一开始就没有坏情绪,而是你的错觉吗?

所以情商这个东西是没必要的概念。它是幌子,是个骗人的概念。你陷入在情绪里时还有一种高阶的理性的情绪在里面起作用,这不是神经病吗?

我甚至可以说,只要你长得漂亮那情商永远是高的。一群人奉承你,或者说和你相处的那些人通通都是你的舔狗而不是嫉妒你,想要害你,那你的情商永远会高。

情商就已经代表了和自己的情绪拉开距离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在情绪主义里是自我取消的。你可以跟它拉开距离那你还要把它当回事儿干嘛呢?它有什么基本的?它根本不是重要的事情。

情绪主义还会把情绪把握成内在环境、氛围、背景、底色一样的东西,把这个东西看得很重要。然后他认为一个人所有的问题关键都在于这个“内在环境“失调”了,要恢复一种“平衡”。失调的时候他们也会用一些什么“急躁过热”“颜色变红”这种更挫的颜色心理学(我记得几年前还还流行过的颜色心理学)来进行比喻。这些比喻的用词都是日常化、通俗化、实体化的。

所以你如果认为这种东西有科学性的话,那你对“科学”的理解也太肤浅了。不过实体化的思维在物理学里面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家是有精确的数学定义和数学关系式来描述的啊。

而且情绪主义还会把所有的精神状态的失常和功能性缺失、不健全看成是情绪平衡的失调。所以情绪主义者是无法理解心理的病理化的,他们没有办法理解精神病和神经症。主要分这两大类。(我们搞精神分析的也承认、也会用这些术语。但是我们的把握方式是和主流庸俗的心理学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这些家伙处在前病理学化的阶段,只懂得研究日常心理学,永远只会讨论什么动机、情绪、性格、习惯这种东西。但是他们的核心就是情绪,因为这个东西在现代职场很有用。

比如说所谓“扛压力”,他们都不用“抗压力”而用“扛压力”。因为前者带有“抗拒”的意愿,带有对压力的反抗性;而后者更倾向于“扛住”,更倾向于主动接受了压力的存在。而“扛压力强”在HR面试时真的会作为心理学考核指标的一部分纳入考核范围内。所谓“扛压力”就是一种情绪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情商”的体现。

我跟你讲这是真有的。真的有崇拜心理学、把心理看成是解释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的这种人,他们也是比较笨的。因为他们对于自己内在世界的把握是一维的(one dimension)。比如说“我今天好失落”,“我今天好开心”,从来不会反思不同情境之下被同一个词汇所描述的心情背后究竟会有多大的差异。

然后他们会把情商高的人理解成能在别人的对话、日常交际、群体消费的时候他能透过别人的行为、言辞精准地把握到别人的情绪,并能立即反应,找出最优解,既利己又利人。另外一方面,别人冒犯他的时候他又可以进行有效的防御,但与不至于彻底地伤害别人,可以完美地化解冲突。总之就是总能做到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这个都是把人当小朋友在教。情绪主义者所理解的内在世界是一维的,真的好蠢。它不仅是内在世界是一维的,而且像单色PPT一样在一帧一帧地不停切换。所以这些家伙的计划性往往很弱,理解能力也很弱。按照有些人的说法“情商高必然智商低”嘛,为什么?

我不知道他们是因为视觉神经的色视觉和什么东西短路了还是怎么回事,不太清楚,反正他们会用一些感性的谓词、感性的形容词像单色PPT一样的来把握外部世界的局面和情势。而且往往是颜色、味觉。

这种颜色味觉直接会导向一种苦乐二元论,或者就是流俗文化会给他们引入新的维度。比如说“可甜可咸”、“可萝可御”就是这种东西,它们背后的支撑都是情绪主义。

 

“可盐可甜”

可甜可咸是把“甜”看成“甜美”,就是无知的、天真的,带有少女未经世事的那种所谓的“稚气”;“咸”是“咸湿”的意思,带有成人不正经的那种肉体控制、凌虐的维度,有一定的创伤性。

后来“可甜可咸”变成了“可萝可御”,甜对应着萝莉,咸对应着御姐。和“咸”比较接近的还有什么“飒”,只不过比起御姐,“飒”还带有男性化的潇洒、豪迈的维度。反正流行文化里面的通通都是这一套嘛。

我甚至不说它是一阶的,它是一维的思维,这个东西差不多是IQ40-65,不到70的这些人会有。那怎么办呢?那这些人你也不能不让人家不活对不对,而且他们也能活得挺开心的,基本上是他们支撑了整个消费主义。

我都不好叫他们“前反思”了,他们也不是故意走到前反思的,他们甚至自以为在反思。他们会用一些色彩心理学、星座心理学来粗浅地组织起一套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应对法则,但终究还是在错误的框架下搭建起的愚蠢知识。

他们就像打刀塔的时候觉得技能颜色越绚丽就越厉害,然后不练技术、不做分析的这种人。

意识状态切片、还原成单色PPT这些操作都是回溯性的。因为你要确认你当下情绪如何必须援引符号系统,让它回溯性地为你建构“定格”的状态。这个过程当中就有镜像塔,就有迟滞的自我镜像。但是这个“自我镜像”还是切片的自我镜像,不是完整的,你还要再把这个切片综合成一个日常语词,把切片搅拌、拼合起来。这些操作都是非法的、都是回溯性建构的。你不能用一个词就概括自己在前一瞬间的情绪。

实际上与其说你是在“切片”,不如说你是在把自己前一瞬间的场景建构成小说。这其实是一个文学操作。你真正做的是回忆、想象,先搭建起一个背景性的语境。比如说上一分钟我也在讲课,这是众人能看得见的视角。而我是多少岁,健康状况如何,家庭状况如何,为什么我会花这么多时间吃力不讨好地在网上讲这么多课?这个时候就该引入大他者的视角了。之前的是在众人的眼中我会是什么样的,后者是在大他者律令的体系之下我是什么样的。

这个时候你就要抱有一种问题意识,比如说你在上厕所的时候突然有别人闯进来,你在回忆、想象这件事的时候会回溯性地认为:我当时应当情绪很焦虑、生气或是难过。但这个其实是在大他者的视线之下的样子,因为按照日常伦理,人在窘境之下产生这种情绪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很可能实际上在当时你的第一人称心理活动会有大量的压抑,以及很多根本无法一 一捕捉的联想、幻想、妄想,可能你那一瞬间的所谓“情绪”根本是个无法“切片”的混沌的复杂体系。当你回过头要告诉众人或者告诉自己“我当时是什么样的情绪”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有一张模糊不清的言辞的“网”一下子朝你扑上来,扑到那个当时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感觉上面。

与其说那些东西是感觉,不如说那些东西是一种不停地想要符号化的冲动。我想要把自己所遭遇的那个创伤——坐在马桶上正在擦屁股,羞体什么都漏在那边,人家就把门一推进来啥都看见了、连便便也看到了……立刻注册到符号系统里面去,才能感觉到自己的生活还有其一致性,它没有被破坏掉。

只不过这个时候你能够注册到符号系统里的形容词就不能用日常语言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了,你只能一次性地把“愤怒”、“尴尬”、“错愕”什么乱七八糟的一股脑儿地注册进去。

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当你在这种冲动之下去试图注册的时候,你同时就会有压抑。这种压抑就是通过律令的负罪感来进行压抑的。是你被侵犯了,但是你立刻会有负罪感:我做错了什么才会让我感觉到我在符号系统里面没有位置?这个时候一瞬间你就会有反常、失态的感觉。这种位置感的瞬间丧失就会带来所谓的“沮丧”。

但是沮丧、失落这些东西只是动态的、结构性的。在精神分析这边我们可以告诉你,你沮丧和失落是因为你没有办法在符号系统里面注册位置的这种负罪感太强了、这种压抑太强了,没有办法让你主动的产生一些冲动。你的沮丧就是一种过度被压抑、抑郁的那种状态,或者说你的沮丧是出自于一种自我救赎性的癔症……我们会分很多种。

如果你急迫地想要去把你的情绪注册到符号系统里面时,你都会用同一个词“沮丧”。如果你是很聪明的文学家可能就会说:“我的沮丧就好像一罐放了两年的糖,它已经发黄了,虽然很甜但是它不能吃。”这是一种沮丧;也可以说:“我的沮丧就像海鸥想要靠近那个港口觅食,可港口却正在卸货,挤满了人。”这也是一种沮丧。

文学家可以利用日常语言之间的一些冲突的结构、缝隙把情绪的这个内在结构用比喻、象征等创作手法具象化,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这种回忆与想象模式也可以对同一种“情绪”在不同情境之下的差异进行更好的把握。

但是普通人来说没有这种能力,普通人不会写诗,不会用很好的比喻。当然每个人都能在一瞬间体验到那种纷繁复杂,但是它会被符号系统的那张网很快遮盖起来。就比如说它的轮廓看上去都差不多,都是有些东西凸在里面,但是如果掀开来,里面有可能是一堆硬币、也有可能是一根铅笔,甚至有可能是下面的孔在冒气出来,让你以为网下有凸起物。如果你只是把日常语言的网络扑到你心理运动的模式上面去,你只能看到一张不透明的网下有尖尖的东西凸在那边,不知道它下面究竟遮盖着什么。大部分人就是没有能力掀嘛,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张“网”盖在上面。

精神分析认为你不能断然说自己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比如说“开心”。什么叫开心?在我们看来有的“开心”可能是病理学的,是很严重的、非常有问题的;有的“开心”可能是一种压抑的状态;有的“开心”是致死的;有的“开心”是代偿性质的;又有的开心是比较正常的……

我们都不喜欢用这些日常词汇来描述心理状态。我们不会横切的,因为横切一刀的话首先你要描述这把刀子本身它是怎么切的,如果这把刀子是蜿蜒曲折的,一切下去那怎么切它都是有问题的。精神分析相当于梳理一团乱麻,而心理学就是咔嚓一刀看横截面,然后按照横截面的纹理分出几类横截面,那这完全不行。

关键是还有时间感,我们再把时间意识放进去考虑的话那不确定的量实在是太多了。而且精神分析里还有“癔症”这种东西,癔症化的言辞和他自己的真实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而情绪主义却预设了第一人称报告是绝对真实、不说谎的,开心就是开心,悲伤就是悲伤,我不会骗我自己。

那情绪主义什么时候可以结束?一天到晚玩儿情绪主义心理学的小姑娘,明明很不开心也非要说自己很开心,然后最后会形成“罐装笑声”(canned laughter)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

            罐头笑声

罐装笑声”是齐泽克经常讲的,就是说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某部情景喜剧很无聊,我坐在那边没笑,看着看着就受不了咧我靠。但是我坐在那边为了打发时间也不关掉它,这时候情景喜剧背景预先制作好的那些笑声就会在那边“哈哈哈哈”,哪怕我心里面再也不舒服。

这时情绪的机制就会起作用。情绪本身是压抑性的机制,现代人的情绪本身是一种内在的意识形态与压抑机制。它内在于什么呢?内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体系甚至日常语用学实践。

我们平时说话时就蕴含了很多这种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明明不开心但是看电视时,听到里面的罐头笑声会开心。因为有这个内在压抑机制在起作用,它在判断有没有足够充分的要素,有了这些要素你就应该开心,你的大脑里面就应该释放一些让你开心的、舒缓性的神经递质,一些生理学过程就应该运行了。

所以情绪这种东西你可以说它不存在,但是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内在的神经症是存在的。我甚至可以说情绪是一种神经症,而且是现代人标配的神经症。

它的神经症是这样的,只要外在要素1、2、3,然后心理运行的形式1、2、3都满足,那自然你就应该要有一种情绪。在这个意义上讲,你的情绪产生的神经症意味你就是个机器:

你坐在那边,身体很舒服,吃饱了没有饥饿,也很温暖,又有个电视供你观看……这些要素全都满足,那听到电视里面的罐头笑声你就应该开心,只要满足了这些要素、条件,那你的神经系统自动地就要像机器执行指令一样的强迫自己开心。不仅如此,还要强行地让一张网盖上来,就是符号系统,那张网就铺设了一句潜在的判断句:这就是开心。

它在你心里面甚至会用你的口吻跟你说:“我很开心。”,它在调用你的第一人称语词,让你在内听觉里面想:我好开心、我好开心……这个东西是不受你的控制,它是自动运行的一种无意识。哪怕你体验到了,这种体验也是在它每瞬间都在监察的状态下体验到的。

所以我们不认同有情绪这种东西,它本身是病理学的机制,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异化,在我们当代社会这个东西太普遍、太严重了。我们的文化产品、各种消费环节、日常交往的礼仪通通都在进行这种操作,进行这种一维化的操作。

这可能是很复杂的结构,但简单说起来就是这样:第一个点到位了!第二个点也到位了!我有个压抑体系,三点不全到位不能动。好,第三个点也到位了!三个点都到位了,好!ding!然后有一张单色PPT弹出来:“开心!”

比如说你去坐过山车,你明明当时坐过山车的过程中算不上开心。但是第二天回忆昨天坐过山车的经历时,过山车门票钱一百块已经交了,钱花到位了。然后当时又有个漂亮的穿JK的小姐姐坐在你旁边。之后过山车滑行的时候你的泌尿系统充血,又感到很刺激。最后就是危险感这个点,也到了。好,这四个点都到了,按道理讲你就应该开心。

你就觉得:我今天消费主义也有了、享乐主义也有了、冒险主义也有了,然后我自动地就开心了。

比如说你日常看的电影或者电视剧里面,钱、美色、冒险、一定的挫折与痛苦等维度按某种顺序依次出现,最后那部电影可能就会有好结局(Happy Ending)。

这种电影看多了,这种意识形态就会潜移默化地以一种拼图式的格式塔在你的无意识结构里呈现。然后你看电影的时候就会条件反射地想:这部电影下面就该放这个部分了,否则这个电影就没意思了,就缺了点什么。我还是要拿《唐人街探案三》举例子,它里面最后一定要给你搞点狗血的伦理和桃色绯闻那些东西,否则就构不成那种格式塔。

这个东西实际上是动态过程与结构化的过程,但是我们就会把它把握成好像是单色PPT不在不停地切来切去一样,然后我们每一次回溯性地看当时每个某瞬间的情绪时,好像都有一种颜色的PPT来告诉我们当时自己的情绪是怎样的。这种状态下我们就会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成这种不同颜色的单色PPT在切换:我今天心情好,明天心情坏,后天心情又好了……

那人生就变成成了马尔库塞说的“单向度的人”,只活在一种不停的被肯定、体验到这种确定状态的一种生存模式,整个爱欲都是被这些意识形态结构所刻画的、控制的。这是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因为每看一部电影就是告诉你一种新的开心的方法或者新的伤心的方法,这些东西都是在规训你,如果不反思,这个东西就沉淀进脑子里去了。比如说你在葬礼上就会自然而然地哭,因为几个伤心的要素都齐全了,你就该哭了。这背后有一个大他者在告诉你:“你应该要哭,你必须得哭。”

甚至我们会对于到底什么是哭的体验、什么是痛苦的体验都要借由这种拓扑学结构的运动模式来回溯性地建构。你会习惯性地想“痛苦”在这个拓扑结构里面、在这些通路里面占了什么位置。

所以在精神分析那边看来,没有绝对的痛苦。不同的通路、不同的运动方向里面结构出来的痛苦也是不同的。你不能把痛苦本身当成一种实体性的东西。

我讲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学我这套理论的人不要陷入这种比较低智商、前反思的东西,而且你懂得这个的话你就可以去应付陷入在这种意识形态里面的那些人。你也不要去欺负他或者嘲笑他,反正你能理解他就行了。你嘲笑他又能怎么样呢?他还是不懂呀。

那你还不是把我的主义主义本身看成是不停在变的PPT,然后我找到某一张单色PPT,觉得那个人是这个颜色,我就可以把这个甩到他的脸上去,这个也是扣帽子。不是的,我希望大家能够去把握里面的这个结构、这种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把它和现实结合起来去思考你自己的问题。

对人进行分类是有必要的,但它不是哲学活动,而是political活动。你如果用政治的方式去对待你的女朋友,那我觉得你这个人是不配去进入到politics这个维度的人。

对不同关系定位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难道你们的人生就是只想赢,然后我这套东西能教你们怎么赢?不是的。我甚至可以说我的主义主义其实只会告诉你怎么失败,怎么在一个既定的方式上失败。

所以主义主义里面的4种运动方式、256种行动姿态通通都是在这个时代胜利的,它们都幸存了下来、都适应了整个的符号学系统。否则它不会被我找到。但是所有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最终的答案,所以我最后会告诉你一种方法就是如何失败、如何没有办法幸存下来。

好的,我跟你讲太多了,那就讲到这里,拜拜。

 

 

 

【主义主义】情绪主义(1-4-3-1)——“情商”、“情绪管理”、“做人嘛开心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