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着赚钱,公认的超级白马,上海机场迎来业绩拐点,摩根也抄底了
“这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344篇原创文章”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讲到,中国中免虽然也受损于疫情,但总体而言,疫情三年间业绩并没有受多大影响。毕竟人家归根结底是个卖货的,线下卖不了,还可以在线上卖,虽然对消费者而言,其线上的有税商品比线下的免税商品要贵点,但由于中免的采购规模和品牌效力在那里,最终算下来也比商场专柜和很多代购的价格便宜,有正品保障、价格也较便宜,还不用出国或者去海南岛,线上下单即能快速到家,中免的线上有税销售实则为自己触发了一块新的消费需求。因此,短短三年,其有税业务的营收便超过了免税,即便是疫情封控最严重、居民消费力也严重下降的2022,其业绩整体也还是比疫情前的2021好。
随着今年居民消费力逐渐恢复、出入境客流逐渐恢复,其线下免税业务也得以恢复,叠加汇率带来的影响的减弱、折扣力度的收缩,毛利也有望触底回升,虽然2023H1业绩依然有一定压力,但全年业绩仍有望超越2021再创新高。
相比中免这个乙方而言,曾经属于甲方的上海机场就没这么幸运了。
2019年,上海机场的利润是+50.3亿,2020-2022年,上海机场的利润分别为-12.67亿、-15.78亿、-29.95亿,得亏家底殷实叠加爸爸给力,否则如此连续三年巨亏,换家公司早就受不了甚至退市了。
01
价值事务所上海机场的“隐形资产”
上海机场一方面有大股东输血(定增给钱还给资产,后文讲),另一方面家底殷实,即便巨亏三年,资产负债表依然漂亮得不行,现金创下历年之最,有息负债增加得也并不多,而且产生的借款利息基本和存款利息相抵消,财务费用几近于零。

2023Q1疫情放开,虽然国际航班仍然拉垮(需要时间恢复),吞吐量仅为175.52万人次,为2019年同期的18.3%,但国内航班恢复不错,吞吐量 802.12 万人次,为2019年同期的 87.0%,使得公司Q1仅微亏一个亿。照这个趋势,Q2应该就能扭亏了(根据上海机场6月股东大会的信息,目前上海两场出入境日旅客量超过6万人次,恢复比例达到40%),应当还可以带动公司整个2023H1扭亏。

从前文提到的上海机场有大股东输血就可以看出,上机来头不小。
上海机场作为上市公司,刚上市时体内只有虹桥机场和1997年新建的浦东机场候机楼两大资产,后来,为了让上市公司更有成长性,上机的大股东将浦东机场飞行区同上市公司的虹桥机场进行资产置换,于是才有了拥有完整浦东机场的上市公司。一方面让虹桥机场帮忙分担价值更低的国内旅客,另一方面让浦东机场专注扩展国际网络。
由此可见,大股东有多照顾上海机场这个上市公司。
2022年,上机遇上困难,国际航空业务几近归零时,大股东又将虹桥重新注入上市公司,另外还用50亿参与上机定增。
根据2023年6月上海机场股东大会透露的信息,虹桥、浦东机场联络线进展顺利,预计明年贯通,建成以后能将虹桥到浦东的通勤时间压缩到40分钟,有助于满足旅客转机需求,提升机场间的运转效率。由于浦东主要是国际航线,虹桥以精品国内航线为主,联络线有助于上海巩固国际枢纽的地位。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2022年上机的重大重组中,除了收购虹桥机场外,还收购了浦东机场的第四跑道,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浦东机场每次扩建土地、市政基础设施、甚至航站楼和跑道几乎都是集团承担(资产投入过重,上市公司搞不定),然后上市公司仅需向集团公司付租金,正是如此,上市公司的财务表现才可以如此优秀,资产负债表干净得不行,完全看不出一点重资产企业的影子。
在第四跑道并入上市公司后,上市公司的体内也才拥有第一、第四跑道以及T1航站楼而已,其余都是同集团公司租,看看下图的租金安排,简直便宜得不行……

看吧,上机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呕心沥血的保姆型大股东,只为把最光鲜亮丽的一面呈现给资本市场,所有的苦和泪都自己吞了。
这个保姆型大股东,其实相当于是上机的隐形资产。
02
价值事务所前途无量
2019年,上机的卫星厅投产,投产后的浦东机场可容纳8000万游客的吞吐量,比之前大约增加了2000万,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到2020年时,估计超载到现在恐怕已经超载20%-40%了(2019年投产当年吞吐量就达7615万)。
2022年,虽然仍处于疫情中,但上海机场的四期扩建工程仍然开始启动,预计建成后,上机的吞吐量将高达1.3亿,虽然满载是1.3亿,考虑到可以超负荷运转,吞吐量巅峰理应在1.8亿左右,再叠加虹桥机场的吞吐量,两者合计超负荷运转总量应当能达2.5亿以上。
那么问题来了,上机这么信心满满地扩容,就不怕无用武之地、“产能空转么”?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上机可以说是由顶层设计的世界级航空枢纽和空中门户。
以所长为例,2018-2019一共出国两次,一次从沈阳走,一次从重庆走,目的地分别为日本和美国,中间都是去浦东转的机。
上海是全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城市,涵盖上海的江浙沪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拥有人口1.5亿,GDP25万亿,上市公司不计其数,高速公路、高铁几乎全覆盖,这么一个富庶区的国际干线枢纽机场可以说就这么1家(老二的流量还不及浦东的零头),这背后的核心原因也在于保姆级大股东。
因为大股东上海机场集团负责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机场建设规划,在浦东超级满载实在搞不定之前,对儿子巴心巴肺的老爹几乎不可能让第二个国际干线去分他的流。
此前,上机发布公告进行两笔收购,股权层层穿透后的结果就是上机将持有日上上海、日上中国、中免首都、中免大兴15.68%的股权及日上互联12.48%的股权,相当于通过资本合作的形式介入中免在上海、北京机场及相应的市内免税业务以及线上有税商品的经营业务。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两笔收购价格都极低,一共才花费不到17亿人民币。
至于为何会如此,有业内专家给出了两点解释,所长觉得非常合理,贴出来给大家看看:
1、因为疫情上机少赚了很多钱,双方需要一个重新洽谈的机会,所以以比较低的价格拿到了这样一个分利润的方式,来弥补之前双方可能没说破的一些损失。
2、未来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两方需要强强联手,可能是双方利益重新划分的结果。
看吧,这就是上机,即便一时遭遇困境,但实力毕竟摆在那里,没有人会小瞧他,该他赚的钱,一分都不会少了他。
03
价值事务所最后
如果现在还处于疫情期间,所长会说,上机的业绩短期不确定、长期很确定,但目前上机最大的阴影已经散去,封控彻底结束,只要跨国旅行的交通模式还是坐飞机,上海机场的逻辑几乎就是完美且无可挑剔的。
最后附上市场对上海机场2023-2025年净利润一致预期:22.8亿、51.81亿、70.28亿。
(注:数据来自wind,仅做参考,且市场每分每秒都会有新的一致预期,利用市场一致预期需谨慎)
声明:文章仅记录作者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巨大风险,需谨慎谨慎再谨慎,希望大家像对待装修房子一样对待自己的投资,不要让挑公司的时间还不如你挑家具的时间来得多,你对待小钱能反复权衡,怎么对待大钱反而如此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