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2万面镜子和2万吨熔盐,中国在荒漠打造发电站,位居亚洲第1

说到清洁能源,你会想到什么?水力发电?风力发电?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今天要介绍的是中国近年来的又一项工程奇迹,中国工程团队用1.2万面镜子和2万吨熔盐,在荒漠上打造了一座百兆瓦级发电站,规模位居亚洲第1,它就是光电电站,光热电站是由中科院、皇明和华电集团联合投建的项目。光热电站采用“光-热-电”的发电方式,每年发电量将达到270万千瓦时。

在甘肃省敦煌市光电产业园区,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有一座“超级镜子发电站”在日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它就是今天的主角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据悉,该电站由国内企业自主设计建造,具有百分百自主知识产权,该电站已于2018年底并网发电,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光热发电示范电站之一,作为目前全亚洲高度最高、聚光面积最大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即便是放眼世界范围内,也是排名前列的。
该光热电站由多达1.2万面镜子和20000吨熔盐组成,年发电量高达3.9亿度,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座熔盐塔式发电站,其光占地面积就高达7.8平方公里,围绕着核心熔盐塔有1.2万个反光镜面一环套一环地均匀摆开,所有反光镜摆放的角度都将确保其反射出的日光对准中心高达260米的高塔,1.2万个镜面的反射光同时汇聚到一点,将会产生极高的热量,溶解盐晶将热能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存储起来。

这些镜子的学名叫做定日镜,这种叫法很容易理解,即通过调整自身角度,将不同时刻从不同方向射来的阳光固定塔上特定位置,以达到最高效地利用太阳能,这些定日镜由发电站技术人员全天候远程控制,据电站工作人员透露,除了每年巨额的发电量之外,该座电站相较于传统的火力发电每年同比可减排二氧化碳达35万吨,通过这种方式达成的减排量,产生的环保效益相当于在当地荒凉的戈壁滩上造林1万亩。

大西北的茫茫荒漠荒无人烟,余地充足且没有大规模的植被覆盖遮挡,再者该地区降水量稀少带来的常年干旱和光照时间长,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雨水对电站机械结构的锈蚀,这些看似是西北地区发展正常农林业的阻碍因素,在建设光电站时却都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得不佩服相关专家们的前期选址工作,真正做到了化腐朽为神奇,除此之外,大西北广袤的盐碱地让盐作为光电站的储能装置原料可以就地开采,自产自销,又节省了一大批运输等配套费用。
一座高科技光电站在西北大地上拔地而起,它除了满足了20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之外,更多的是给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一种利用自然而不是强行改变自然的可能性,西北地区由于先天地理条件的劣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占比相较于东南沿海地区要高得多,光电站所提供的这种能源型发展思路,未必不是一条好的破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