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手机是怎么凉的

前言:
各位好我是 Laze Sun,无论是 BBC 出品的诺基亚纪录片,还是诺基亚自家的 150 周年纪念视频,对于手机部分的历史,永远停留在和微软合作之前就戛然而止。而最近由现任诺基亚董事长李思拓所撰写的 Transforming Nokia 一书中则详细阐述了这段被选择性遗忘的历史。前几天我也有幸拜读了这本著作,受益匪浅,所以决定将书中关于诺基亚手机的部分整理出来,权当思路整理了,也算是给诸位的科普。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逻辑需要,文章中的内容可能会改变时间的先后顺序以及加入自己的理解,所以请各位酌情观看。
一、成功下的隐患
在谈谈诺基亚怎么凉的之前,我们先科普一下诺基亚的“人设”:首先诺基亚是以硬件为主要驱动力的公司,也就是说在诺基亚看来销量不佳一定是手机不行,再出一个手机就行了。虽然在生态方面有点建树,但是不知怎得进度缓慢。
”你们不是我的竞争对手。苹果是一个平台,除此以外只有另一家,那就是微软。安卓当然也算,但他们都在窃取我的知识产权。我们已经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搭建我们的平台,而你们才刚刚起步。“——乔布斯
另外诺基亚自身的光环让内部交流变得困难。人们害怕失败,所以只会报喜不报忧,碰到问题不敢上报。内部人员怕担责任会把很多看法藏在心底而不是选择说出来,收到的建议也不推进,和自己关系不大的东西宁可不知道也不愿意去问一问。这也是为何后来埃洛普在说“燃烧的平台”的时候内部反馈多数是积极的——不是因为埃洛普一针见血,而是埃洛普讲出了很多人内心知道但不敢说出口的事实。
这就会导致一个死循环:底层人碰到一个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 因为无法解决所以不敢上报 → 高层不知道这个问题 → 不知道这个问题自然高层就无法推动问题解决 → 底层人员照样解决不了问题。
这样的内部文化导致了即便有人发现了隐患,高层也会因为这样的文化被蒙在鼓里,或者知道但没人敢推进,直到这个问题越滚越大,难以忽视。
例如诺基亚内部曾有人建议收购同为芬兰的手机厂商 MyDevice,然后这个需求被高层忽视了,结果苹果收购了 MyDevice 的部分专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出了 iPhone。

这只是冰山一角,而随着问题越来越大,等到诺基亚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难以挽回了。
二、青黄不接的尴尬
刚开始的端倪只是项目延期,因为塞班是为了键盘机设计的,同时诺基亚也为了自己的需求进行了一定的改装(例如支持触摸屏),结果就导致塞班的维护特别麻烦。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诺基亚开发了塞班^3 平台,塞班 ^3 平台重构了大部分代码,并且还有专门面向触摸屏手机的功能(例如多点触控的支持),但是塞班^3 平台经历了两次一共 6 个月的延期,但是直到延期了高层才知道,而且根本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延期的。
要知道,一个手机是一个整体,其中一个零部件拖后腿就会导致整个项目延期:当诺基亚将在未来的某个时段发布新手机,这意味着需要提前和供应商进行磋商,谈好届时最新的相机、芯片等的供应事项。然而如果因为系统没有准备好所以延期,这些芯片不得不和 6 个月后市面上最先进的配置竞争,而且很可能这些过时的硬件早就不是供应商的主力出售商品了,产能也会有问题(是不是和今年的 Nokia 9 PureView 的感觉如出一辙?)。要命的是:诺基亚通常会复用上一代的零部件来节约成本,这导致了一旦项目延期,诺基亚的产品可能直接落后于竞争对手两代。
诺基亚在 2008 年启动塞班^3 项目,原定 2009 年开始发布,最后直到 2010 年 9 月才把它推向市场。

让问题更加严重的是,由于 iPhone 对于触摸屏手机的革命,诺基亚在高端的份额正在迅速下降,诺基亚急需多款设备挽留住准备“叛逃”出去的用户,而塞班^3 的延期让诺基亚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用户正在不断溜走却毫无办法。
同样的问题也出在“全村的希望”MeeGo 上,2010 年 MWC 诺基亚和英特尔宣布 MeeGo 项目,但是并没有发布硬件产品。第一款 MeeGo 旗舰手机 Dali (N950)原本预计在 2010 年 8 月发布。但是诺基亚认为这款产品竞争力不足,所以延期至 2011 年发布,而之后干脆取消了这款产品,仅作为开发用机赠送给开发者。

和 Dail 同时研发的还有两款 MeeGo 设备:其中 Lankku (N9)使用 Swipe UI;另一台从未出现过,有可能是 lauta (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设备)。

在埃洛普接手 CEO 职位的时候他启动了“海鹰项目”,海鹰项目旨在搞清楚诺基亚手头上有什么没有什么。从而帮助埃洛普更好地认清楚当前形势并做出行动。
塞班虽然一开始是为了在配置较差的手机内也能流畅运行,但是它并不是一个轻量级的操作系统,这导致其在低端设备里表现不佳。但是随着塞班在高端市场一败涂地,退守的中端市场也遭到了安卓的进攻,失去中端市场也只是时间问题。虽然可以考虑让 MeeGo 取代塞班,但是 MeeGo 一开始的研发重点一直是定位高端,现在想掉头还是太晚了。不过好在诺基亚已经着手开发 Meltemi 在低端市场建立防线,防止采用联发科芯片的安卓厂商进一步蚕食诺基亚的份额。
也就是说 MeeGo 在高端市场展开之前,中端市场还是得依靠塞班苦苦支撑。所以 MeeGo 能够成功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对于诺基亚来说非常关键。
虽然“海鹰项目”的调研显示,MeeGo 产品在高端市场特别是生态系统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但是埃洛普还不死心,他和奥伊斯塔莫分别行动,亲自对 MeeGo 项目进行评估,结果发现现实情况比“海鹰项目”揭示的更加糟糕。
不知为何(很可能是上面所说的原因),MeeGo 团队压根就没有给 N9 的后续机型留下足够的研发资源,这导致依照这个进度,在 2014 年之前,诺基亚将只能推出 3 款 MeeGo 设备。三年仅推出三款机器的销量完全无法支撑整个生态系统的建立。作为对比,在我们的这个时间线中,诺基亚在 2014 年之前光是 WP8 手机就发布了不下 12 款。
是的,董事会之前已经习惯了项目延期,也知道 MeeGo 参战还是有些晚,但谁都没想到事态竟然会夸张到这个地步。关键在于,要不是埃洛普和奥伊斯塔莫亲自下场调研,董事会对这个爆炸性的事实还一无所知,说不定还沉浸在靠 MeeGo 重返巅峰的春秋大梦之中。
现在梦醒了,诺基亚的高层惊恐地发现,面对苹果和安卓的围攻,诺基亚手无寸铁。
三、B 计划
而接下来拿 MeeGo 和其他厂商的商谈就没有悬念了,在众多设备制造商中,只有三星表示愿意支持 MeeGo 项目(后来和英特尔搞了 Tizen),而且也仅仅是作为备胎。另外运营商、软件公司等都没有对 MeeGo 项目有兴趣。诺基亚不得不开始准备 B 计划:即物色“非诺基亚系”操作系统。
首先就是谷歌的安卓系统,相对于诺基亚手头上的系统来说,安卓可谓好处多多:首先就是很快的开发周期,谷歌基本每 6 个月就会进行一次大更新,而诺基亚则是 12~18 个月(还不算延期),另外安卓早就已经进入生态正向循环阶段,不需要重新爬坡。而且安卓的更新由谷歌主导,不需要诺基亚操心,所以诺基亚可以全身心投身于自己最擅长的硬件之中。而且如果能和谷歌签订合作协议,诺基亚可以通过帮助谷歌创收来获得一部分佣金。甚至参与到谷歌正在进行的低端安卓计划中(也就是后来的 Android Go),如果能要到独家合作,就能抢占先机。
然而谷歌并不在乎。
谷歌认为,按照当前安卓的份额和增长速度,谷歌不需要诺基亚加入就能获得这场智能手机大战的胜利,所以诺基亚是否采用安卓系统对于他们来说无关紧要。
但是这个消息对于诺基亚来说是十分致命的:得不到谷歌的任何优待就意味着诺基亚需要赤手空拳和已经占尽先发优势的三星、HTC、摩托罗拉硬碰硬。按照当时诺基亚的预计,诺基亚要等到 2011 年底或 2012 年初才能推出首款安卓设备。诺基亚很可能重蹈 MeeGo 和塞班的覆辙,等到把产品造出来才发现已经无力回天了。
而不选择和谷歌合作走 AOSP 情况可能更加糟糕,因为这样诺基亚永远用不了最新的安卓系统。
另外,谷歌和诺基亚的业务有大重合,最严重的就是谷歌地图。如果诺基亚选择和谷歌合作,那么就必须抛售地图业务,但是考虑到例如 Facebook 和其他的公司会成为地图的潜在客户,把地图部门贱卖也不是啥好主意。
关键是:对于诺基亚来说,诺基亚的份额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消失。谈判每拖一分钟,对诺基亚就越不利,而且谷歌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不可能做出让步。
那么就只有 Windows Phone 可选了,和谷歌的冷漠不同的是,微软倒显得有点热情过头:除了主动上门推销自己外,还给出了大量优渥的条件和承诺。而这正是诺基亚想要的。

首先,对于 Windows Phone 来说,诺基亚会是唯一的合作伙伴,一开始就在领先地位,而且通过和微软的合作,诺基亚将获得竞争对手没法得到的独有优势:例如所有厂商中最低的授权费用、微软为期四年每年 10 亿美元的营销补贴。而且诺基亚也可反过来对 WP 的研发施加影响,例如为诺基亚开发独有的系统级功能并保证在一段时间内由诺基亚独占。
例如概览功能,Lumia 920 有用于概览的硬件,后续在 Lumia Amber 中支持。再比如 WP 通过诺基亚的 Sensor Core 来实现小娜主动唤醒和步数记录。微软研究院对悬浮触控的验证使用 Lumia 迈凯伦(可能是 Lumia 935)等。

总之,这些好处将保证诺基亚在 WP 生态中绝对的统治地位。而通过将 Lumia 和 WP 的生死绑定能够保证,即便事情发展的不顺利,微软也绝不会袖手旁观。
另外,微软和诺基亚的业务重叠较少,微软并没有完善的地图服务和定位数据库。所以除了差异化,诺基亚可能能够找到另外的创收方式。
WP 参与的玩家也较少,搅局的也少,这有利于诺基亚拥有更高的定价权。
然而选择 WP 的风险在于:通过将 Lumia 和 WP 的生死绑定,虽然能够保证 Lumia 出问题的时候微软会帮一把,但是另一面,WP 出问题的时候 Lumia 也会遭到牵连。可以说是一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豪赌。
是的,诺基亚的目标不是偏安一隅,而是希望自己能重回第一。
四、开始自救
塞班和 MeeGo 的教训教育了诺基亚:时间是最浪费不起的东西,所以早在诺基亚和微软正式敲定合作合同之前, Lumia 800 的研发工作就已经开始了,诺基亚的硬件团队展现出惊人的求生欲,虽然在新平台上开发硬件有诸多挑战:例如 WP 的测试项目是塞班手机的 10 倍,但是原定于 2011 年 11 月发布的 Lumia 800 竟然“少见”的没有延期,在 2011 年 11 月上架发售。

不过蜜月期也不是所有的都是好消息,首先就是微软在全球化上面预估不足,WP 缺乏针对多语言进行支持,初期 WP 仅支持 8 国语言(如果我没记错还没有中文)。其次就是芯片供应商对 WP 并不重视,最新最快的芯片永远是优先供应安卓而不是 WP ,这导致 WP 手机的硬件配置并不亮眼。雪上加霜的是中国的运营商在 2012 年的时候调整了补贴政策,这导致配置较低的 WP 手机无法拿到运营商补贴。
另外当时诺基亚在网络制式上押宝 GSM/WCDMA 方案,然而中国选择让 TD-SCDMA 抢跑一年,这导致诺基亚能夺取的市场范围变小了。
此外,除了 WP 项目之外诺基亚还有两个系统级的项目正在进行中:一个是先前已经提到的 Meltemi 系统,也就是后来的 Asha Software Platform 作为诺基亚低端机的护城河;另一个是宁静号项目,宁静号项目试图建立一个基于 HTML5 的操作系统(很像后来的 Firefox OS),HTML5 打通了各个操作系统应用不兼容的隔阂,诺基亚希望能通过这个项目一举颠覆操作系统市场,干掉安卓苹果只是顺便。

五、新隐患
2012 年 6 月 18 日,微软宣布推出 Surface 平板电脑,这个消息让诺基亚感到措手不及。虽然鲍尔默在 2011 年 9 月就暗示微软将成为一家设备和服务公司,但是没人想到这件事儿来得这么快。关键是微软直到 Surface 上市前两周才将 Surface 的存在告知了一些和微软合作关系最密切的代工厂商。所以这不禁让诺基亚怀疑:微软已经推出自己的平板电脑了,那么它会不会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机呢?甚至会不会微软已经有了这个计划,但是没有告诉我们呢?

要命的是在当初诺基亚和微软签的排他合作协议中,并没有禁止微软出手机,因为当时诺基亚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微软会这么干。
而在当年早些时候,微软也宣布 WP7 手机无法更新至 WP8 ,这个我相信各位诺米比我清楚这里就不多说了。
所以无论如何,诺基亚都要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
当时诺基亚做了四套方案:
1、和微软重新签订合作协议
当时诺基亚和微软签排他协议的时候,特意加入了一个退出机制,在合作三到五年后如果销量低于某个数,诺基亚可以终止合同。而终止合同后,诺基亚就可以不受协议束缚,去做安卓手机了(诺基亚甚至可以提前做好准备)。而之前已经提到的 WP 和 Lumia 绑定生死的机制会迫使微软在诺基亚能使用退出机制之前重新和诺基亚谈判,试图用更加有诱惑力的条件来留住诺基亚继续采用 WP 系统。
2、宁静号项目
因为签的排他协议并不包含除了安卓以外的其他平台,所以诺基亚也可以通过自有的操作系统绕过排他协议的限制。
3、非安卓操作系统
比如 Firefox OS、Ubuntu Touch 等,当时 Facebook 也在考虑出它的定制版手机,诺基亚可以抓住这个机会。
4、退出换安卓
退出换安卓也分为两种:自研和收购。
自研的话诺基亚的退出机制最早在 2014 年 11 月触发,那么为了赶上 2015 年初的发布窗口,新机需要在 13 年底前开始研发工作。但是转换平台是痛苦的,算上阵痛期最好的情况诺基亚可以在 2016 年扭亏为盈,而失去了微软的支持,要是玩脱情况则会更加糟糕。
另外如此长的研发周期难免会造成消息走漏,到时候可能即便 Lumia 前景光明,诺基亚也不得不迫于放弃。
收购则需要诺基亚买下一家已经发布了许多安卓设备的公司,诺基亚物色的对象包括华为、摩托罗拉、HTC 等。不过当时诺基亚资金匮乏,市值低迷,即便收购了,被收购方可能也不听诺基亚的话。
六、墨菲定律
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没错,诺基亚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首先就是埃洛普方向,因为埃洛普经常和鲍尔默聊到 WP 的话题,在 12 年末埃洛普就听到鲍尔默在暗示微软对目前 WP 的发展速度并不满意。同时坊间也开始传闻微软打算推出自有的手机产品。而就在这个时候,鲍尔默提出是否能够在 2013 年 MWC 上面谈诺基亚和微软未来的合作关系。
这让诺基亚更加紧张,此时,诺基亚开始设想如果微软真的要开始做自有品牌的手机,微软需要做什么,诺基亚需要有何对策?
1、微软收购诺基亚
如果成功:诺基亚需要考虑出售哪些业务,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微软收购诺基亚的全部股份
微软收购手机和地图业务
微软仅收购手机业务
微软仅收购智能手机业务
如果收购失败,则按照之前的准备,诺基亚会做如下对策(优先级从高到低,若上一条达成,下面的可能性则可以不考虑):
试图和微软达成新的协议,新协议将解除诺基亚和 WP 的排他合作关系,这样诺基亚就可以出安卓机了。
诺基亚和微软达成新的协议,继续保持排他合作关系,但是微软必须开出更加优渥的条件:例如更多的营销资金、微软不得制造 WP 厂商和诺基亚的竞争关系,仅对诺基亚提供独家支持。
维持现有的合同。
2、微软收购其他手机厂商
值得微软收购的厂商实际上并不多,而除了诺基亚以外最有可能的就是和微软合作历史最久的 HTC 了。
如果微软收购 HTC(优先级从高到低,若上一条达成,下面的可能性则可以不考虑):
试图和微软达成新的协议,新协议将解除诺基亚和 WP 的排他合作关系,这样诺基亚就可以出安卓机了。同时微软将给诺基亚提供一笔合理的补偿。
诺基亚起诉微软。
如果微软收购非 HTC 的其他公司:
方法同上。
3、微软自研手机
方法同情景 2。
对于诺基亚来说,微软可能的三条选择中,情景 1 对诺基亚最为有利。之后无论是情景 2 还是情景 3 ,这都意味着在微软转型成为硬件制造商的过程中,诺基亚非但无法获得一杯羹反而会陷入不对称的竞争之中。获得移动设备业务的微软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诺基亚在 WP 上的所有计划微软将一览无遗,微软完全可以针对诺基亚的计划推出产品,而诺基亚对此却无能为力。不过相对于情景 3 ,情景 2 的威胁更大,因为微软单枪匹马造轮子还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所以微软并没有理由选择吃力不讨好的道路(flag)。

所以诺基亚的工作重点是尽可能地促成情景 1 的发生,同时应防止情景 3 尤其是情景 2 的发生。
围绕这个诉求,诺基亚需要使用一些手段来增加自己的胜算,例如抢在微软之前开启并购 HTC 的谈判,将微软停在杠头上。
同时诺基亚也需要做好起诉微软的准备:首先需要知道诺基亚的诉讼理由有多充分,从而搞清楚自己在谈判和诉讼中会有多少胜算。其次,做好准备,一旦情景 2 或 3 发生,诺基亚可以立刻起诉微软,避免陷入被动的局面。最后,诺基亚甚至已经为了各个情景准备好了新闻稿的提要,就看微软怎么行动了。
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 MWC 上,诺基亚基本确认了微软很可能会推出自己品牌的手机,而且也猜测出来微软的 A 计划的确是收购诺基亚的智能手机部门(情景 1),而 B 计划则是再想办法(情景 2 和 3)。既然微软走出了第一步,诺基亚就要尽一切可能搞清楚当前状况并阻止微软采取 B 计划。
虽然目标很明确,但是实际操作却没这么简单:首先诺基亚有 90% 的营收来自设备和服务部门,把手机业务卖掉以后诺基亚还存不存在,怎么存在都是一个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讨论,而且凭借 Lumia 920 的强劲表现,诺基亚在 2012 年底甚至还发布过一次正向盈利预警。所以时间拖得越久诺基亚的估值越高对诺基亚越有利。

虽然在后来诺基亚和微软的商谈中明确得知微软已经放弃自主研发的计划(即上一章的情景 3 不会发生),但是诺基亚仍担心微软会考虑收购 HTC 而不是诺基亚。而实际上,微软在这方面已经进行地相当深入了,他们甚至已经派了一个团队到中国台北做早期的尽职调查。
当时诺基亚通过让双方进行管理审计抢到几周时间,在此期间诺基亚调研了大量关于微软的目标和想法的数据,其中就包括和 HTC 接触以搞明白微软和 HTC 之间的“动作”究竟是虚张声势还是来真的。
而在审计结束之后诺基亚打算先试一下第五章的方案 1,即考虑是否再给双方一次机会,诺基亚可否做出一些让步,来换取维持双方的合作关系。当然诺基亚当初并没有指望这次谈判能够成功,诺基亚只是希望通过这次谈判能够再争取一点时间,为后面真正的谈判做准备。
诺基亚需要对自己估值,也就是需要知道自己在获得报价时,报价低于多少需要拒绝、报价高于多少会同意,而在这两个报价之间就要权衡是否接受估值。通常来说底价指的是如果微软选择收购 HTC 时诺基亚的估值还剩多少。只要高于这个底价,本质上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对股东来说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总比让微软去收购 HTC 要好。
在诺基亚的设想下,考虑到微软对想收购的对象一向出手大方,例如微软曾以 60% 的溢价收购雅虎,所以诺基亚也设想自己会拿到至少 80 亿欧元的报价。
然而事与愿违。
八、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微软给诺基亚的三大业务:终端设备和服务、HERE 地图业务和专利授权总报价仅为 42.5 亿到 52.5 亿欧元。也就是说排除掉地图业务和专利许可以外,终端设备和服务业务的单项估值仅有 10 亿到 20 亿欧元。这已经十分接近甚至低于诺基亚所能接受的最保守估值。而且尴尬的是,由于微软的报价实在太低,诺基亚根本就没有还价的空间。最后不得不拒绝了微软的提议。
屋漏偏逢连夜雨,当 2013 年第一季度的业绩出来的时候,诺基亚才发现去年第四季度的强劲表现只是回光返照罢了。诺基亚的设备业务营收低于预期目标接近 20% ,而功能机和预期也差了四分之一。而预计第二季度的表现至少也会同样糟糕,终端设备和服务部门的销售额预计还将暴跌 4 亿欧元。
Lumia 的销售业绩更糟,之前诺基亚计划在售价 300 美元以上的智能手机中占有 2.8% 的份额,当时最新的预测修正为 2.2%,而实际情况更惨,只有 1.3%。

如此惨淡的表现甚至有可能触发诺基亚的应急预案。5 月份的财务预测显示,诺基亚将有可能打破第二季度设定的触发条件,届时诺基亚将被迫进行战略调整,备选项包括彻底放弃 WP。
也就是说,诺基亚孤注一掷把所有身家都压在了 Lumia 上,很可能这个勇敢的赌局会以失败告终。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微软是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果微软意识到了,那么诺基亚将不得不面对当年和谷歌谈判时面对的窘境:微软不肯让步,而诺基亚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市值不断蒸发。而一开始诺基亚给自家设备和服务部门定的 16 亿欧元的最低估值,现在看来甚至还有些高了。
时间不再站在诺基亚这边了。
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现在诺基亚的纠结之处在于,诺基亚不能接受过低的报价但是还需要乘着微软觉得还能压价之前尽快将手机业务给卖出去。否则,诺基亚手上的筹码将越来越少。这意味着诺基亚需要和时间赛跑。
诺基亚和微软在 2013 年 5 月和微软进行了第二次谈判,而这次谈判还是因为微软报价过低以失败告终。这使得诺基亚不得不开始考虑无法出售手机业务的可能性以及相应的对策。
对于诺基亚来说,造成微软报价过低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估值算法上两者难以达成一致。所以首先需要了解微软是如何对诺基亚进行估值的,然后通过微软的算法结合诺基亚对自身的认识来重新进行估值。其次是考虑第六章的情景 2 :当微软考虑收购 HTC 而不是诺基亚时,微软将付出多大代价,同时会得到什么?如果诺基亚提出的估值更有性价比微软自然而然会选择诺基亚。最后是以诺基亚自己的方式进行估值。这三种估值方法得到的结果相互佐证,最终会得到一个有底气的报价,而如果微软对诺基亚得出的结果产生异议,那么微软将不得不解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意见,这样诺基亚可以进一步了解微软是如何对诺基亚进行估值的。
在 2013 年 6 月,诺基亚和微软开启了第三次谈判,这次诺基亚终于和微软达成了一致:微软将收购诺基亚的终端和服务业务(智能机+功能机)、HERE 地图业务以及相关的专利许可。总价 62.5 亿欧元,还要加上 9 亿欧元的盈利能力支付计划。这比起当时微软仅有的 42.5 亿欧元已经是质变了。诺基亚和微软都很满意这个报价,整个交易就剩走个董事会流程了。
诺基亚这边自然是没问题的,然而微软董事会拒绝了这场交易。
因为微软董事会觉得这场收购把太多的钱投向了微软不需要的部分:例如 HERE 地图部门以及设备和服务部门中从事制造和物流的部门。而且鲍尔默也没有详细和董事会披露整个交易的细节。

诺基亚不得不考虑其他的折衷选项:例如让微软入股并重新签订合作协议,亦或者仅出售智能手机业务。当然这些选项最终都被证明是不可行或诺基亚无法接受的。
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对于诺基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都没有,在第三次交易失败之际,鲍尔默告诉诺基亚,收购 HTC 并不在微软的选择之中。至少诺基亚能够基本确认,自己担心的最坏情况并不会发生,而诺基亚将是微软硬件之路上的唯一选择。
而在和微软的第四次谈判中,诺基亚选择了第六章的情景 1 中第三种可能即:微软仅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为核心进行谈判。
首先正如之前所说,微软董事会本来就不想收购 HERE 地图业务,其次 HERE 地区业务在诺基亚的产品序列里依然有商业价值:例如亚马逊、苹果、微软、Facebook 都有可能成为其的潜在用户,此外 HERE 还占据了 90% 的车载仪表导航系统份额。

不过这一次,诺基亚是真的等不下去了,考虑到在过去的几个月里 Lumia 并没有完成逆袭。如果这一次诺基亚还没完成这笔交易,WP 可能会直接把诺基亚给拖垮。
考虑到手机业务已经成为了负资产,从财务角度上来看,把终端和服务业务送给微软都算是便宜诺基亚了,但是诺基亚绝不会让微软知道这一点。
所以一开始诺基亚就提出无论收购成功与否,如果要开始谈判,微软都将允许诺基亚终止目前的排他协议,这样即便谈判失败,诺基亚也可以推出安卓手机(这个先决条件也是采用安卓系统的 Nokia X 能够推出的基础)。诺基亚也不至于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第六章情景 1 收购失败的情况)。

按照诺基亚最初的计划,谈判初始报价 47.5 亿欧元,董事会授权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接受 10 亿到 20 亿欧元的底价,甚至万一微软再还价董事会还能考虑更低的价格。
不过这一次奇迹发生了,微软这次的报价远高于诺基亚可以接受的底价,最终诺基亚向微软出售完整的终端设备和服务部门以及相关的知识产权许可,而微软将会支付 54.4 亿欧元的现金。如果算上之后诺基亚出售 HERE 地图业务的 28 亿欧元,最终成交价几乎比当初微软给的 47.15 亿欧元翻了一倍,这还是在诺基亚手机业务不断贬值的情况下,也是幸亏微软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后日谈
既然好不容易把手机业务给卖了,接下来诺基亚的目标就是要把生米煮成稀饭。诺基亚首先要尽快地完成交易,以防止微软反悔,同时也要尽一切手段保护自家雇员的利益:例如在微软完成交易的 12 个月内需要按照诺基亚的遣散管理来对待所有员工。
不过有个员工比较特殊,他就是埃洛普。随着诺基亚的手机业务并入微软,无论是诺基亚还是微软都希望他能够随着手机业务一起加入微软。对于诺基亚来说,在剥离手机业务以后,诺基亚难以找到适合埃洛普的职位,对于微软来说,没有了埃洛普就意味着收购来的手机业务将群龙无首。
不过要把埃洛普从诺基亚弄到微软也需要耗费一番周折:诺基亚需要解除他的 CEO 职位,任命他为终端设备及服务执行副总裁,这样他才能去微软。但问题在于,按照当时诺基亚和埃洛普签的协议,如果诺基亚想更换他的职务,那么埃洛普有权终止合同并获得全额补偿。最后在和埃洛普的 “PY” 下,诺基亚修改了合同,让埃洛普放弃了终止合同的权力,不过补偿没变。顺带一提,诺基亚把给补偿金的任务丢给了微软(微软:MMP)。
而在 2014 年,诺基亚预估到微软可能正在考虑剥离几个月前从诺基亚手中收购的低端手机业务,考虑到之前诺基亚已经把手机业务卖了个好价钱,那么趁着微软打算卖掉功能机业务的时候,诺基亚能不能以折扣价抄个底呢?(我把手机业务卖了,然后又买回来,还赚钱了,新投资方式 Get)
当时诺基亚制定了三个备选方案:
1、诺基亚回购手机业务的全部所有权。
2、诺基亚可以和代工厂商例如富士康合资造手机:例如 Nokia N1 平板电脑。
3、诺基亚通过把诺基亚品牌和知识产权授权给第三方使用,并收取高额的授权费用。
最后董事会觉得方案 1 风险太大(讲真你诺收购 Withings 的时候咋就没见到你觉得风险大),最后还是倾向于方案 3 ,而方案 3 的结果就是由 HMD 出品的诺基亚手机。

-完-
图片来自:
事实证明, 有段时间确实是准备让Dali UI上移动端的
maemo.org - Talk - View Single Post - Nokia Soiro
https://www.kaleva.fi/teemat/digi/video-tallainen-on-mydevice-kannykka/665294/
其他图片来自厂商的官方渲染图或宣传资料
参考资料:
Transforming Nokia (中文译名:偏执乐观,诺基亚转型的创业式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