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消化系统
(一)消化道:食管、胃肠道
【检查方法】X线造影:主要观察管腔的变化(扩张、狭窄)
1.对比剂:硫酸钡(不被吸收,不易被X线穿透,填充胃肠呈高密度)
2.造影方法:
1)单对比:硫酸钡
2)气钡双对比:口服产气粉使胃肠扩张,再吞钡;
3)辅助药物:654-2解除胃痉挛、胃复安减轻胃蠕动
4)体位:翻转不断变换体位
3.造影位置:食道、上消化道(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全消化道(上消化道至回盲部)、灌肠(直肠到回盲部)
4.禁忌症:肠梗阻、胃肠道穿孔、出血
【正常影像解剖】
1.食道:
1)检查角度:右前斜位
2)3个压迹: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左心房压迹
3)3个狭窄:食管入口、胸骨角、膈肌食管裂孔
4)3个蠕动波:第一蠕动波(下咽动作诱发)、第二蠕动波(食物诱发)、第三蠕动波(食管环状肌不规则收缩,出现锯齿状边缘,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发生于食管下段)
5)压迫食道病变:压迹造成的狭窄在进食时可以收缩扩张,病变造成的狭窄则不能扩张收缩。
2.胃:
1)胃角:胃小弯转折处;
2)胃体:贲门到胃角;
3)胃窦:胃角到幽门;
4)角切迹:胃小弯最低点的切迹;
5)不同形状:


6)充盈相、黏膜相
(1)充盈相:轮廓规则
(2)黏膜相:黏膜皱襞条纹状
3.十二指肠:C形(球部、球后部、降部[含十二指肠乳头]、水平部、升部)
4.空回肠:

5.结直肠:
结肠袋:袋状凸出,越远越浅;直肠无结肠袋
【基本病理变化】
1.轮廓改变:

2.管腔的改变

3.黏膜与皱襞的改变

4.功能性改变

【常见疾病】
1.食管

※食管癌病理分型:

2.胃、十二指肠
1)病变影像特征


2)胃癌的病理学特征:

3)良性、恶性胃溃疡的鉴别诊断

3.结直肠癌
1)流行病学:
(1)好发: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
(2)40-50岁
(3)男多于女
2)病理分型:主要为腺癌
增生型、浸润型、溃疡型
3)检测前准备:前一晚吃泻药,将结肠排空(粪块若仍存在,说明期远端有狭窄、阻塞)
4)X线:黏膜皱襞中断消失、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
(1)增生型:充盈缺损、黏膜破坏消失,苹果核样(两头粗,中间细)
(2)溃疡型:不规则龛影
(3)浸润型:肠壁增厚,肠腔狭窄
(二)消化腺:肝胆胰
【肝脏疾病】
1.正常肝CT:
1)平扫:肝实质密度较高,其内血管影密度较低;
2)动态对比剂增强CT:血管对比度高于肝实质;

3)重度脂肪肝:血管密度高,肝实质密度低
2.肝脏疾病
1)原发性肝癌:
(1)流行病学:巨块型(d≥5cm)、结节型(d<5cm)、弥漫型、小肝癌(单结节d≤3cm/2个结节d之和≤3cm)
(2)转移:血行转移(最常见)、淋巴转移、种植性转移
(3)CT平扫:肿瘤密度低,被膜为更低密度带;
(4)增强CT(正常肝血供多来自肝门静脉,肝癌多来自肝动脉)“快进快出”

(5)MRI: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
2)癌栓:
(1)门静脉癌栓:增强后癌栓低密度;
(2)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血管不规则,增强后管腔内低密度
3)转移性肝癌:
(1)CT平扫:多发圆形低密度结节,中心坏死更低密度;
(2)CT增强:中心坏死低密度,外周环形强化(牛眼征)
(3)MRI:
①T1WI:低信号,中心坏死更低信号;如含脂肪、出血、黑色素,呈高信号;
②T2WI:高信号,周围低信号;
③DWI:高信号
4)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良性肿瘤
(1)CT平扫:低密度、圆形,边缘清晰
(2)CT增强:“快进慢出”、“慢进慢出”
①动脉期:边缘强化;
②静脉期:强化向中心蔓延
③延迟期:稍高密度
(3)MRI:
①T1WI:低信号;
②T2WI:高信号,“灯泡征”
③增强:同CT
【胰腺疾病】
1.急性胰腺炎:
1)临床表现:急性持续上腹痛,恶心呕吐。
2)病因:胆结石、酗酒、暴饮暴食
3)CT表现:
(1)间质水肿型胰腺炎:胰腺弥漫型增大,密度减低;增强均匀强化;
(2)坏死型胰腺炎:弥漫增大的胰腺,密度不均匀,坏死低密度,出血高密度;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3)慢性胰腺炎时有“假囊肿”;
2.胰腺癌:
1)病理:导管腺癌最常见、胰头居多;血行转移多见
2)症状:腹痛、黄疸;预后差
3)CT:
(1)直接征象:局限性增粗,边缘不规则;增强后强化不明显(正常胰腺强化明显)
(2)间接征象:“双管征”(胰头癌侵犯肝内胆总管和主胰管,两者同时扩张)
(3)向周围浸润
4)MRI:
(1)肿块:T1低信号,T2高信号,DWI高信号
(2)胰管、胆管扩张: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显示双管征
【胆道疾病】
检查方法:腹平片、口服胆囊造影、CT、MRCP
(三)急腹症
【定义】伴有急性腹痛症状的一组不同疾病;如:胃肠道穿孔、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动脉瘤破裂、腹部创伤
【检查方法】X线立、卧位腹平片
腹部平片:
1)立位:显示气液平面、膈下游离气体
2)卧位:显示黏膜皱襞、结肠袋、肠管
【基本病变影像】
1.腹腔积气: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立位呈新月状气体影
2.腹水:卧位时肠间隙增宽,积于肝肾隐窝
【常见病变】
1.胃肠道穿孔
1)病因:消化道溃疡
2)临床表现:突发剧烈腹痛、板状腹,压痛反跳痛;
3)X线:立位腹平片
(1)膈下游离气体:膈与下方脏器(肝、胃)之间的新月形气体密度影(右膈高)——注意与胃泡区别(胃泡与膈的距离比较大)
(2)腹水:消化液进入腹膜腔,液平、气腹
4)CT:少量腹腔游离气体
2.肠梗阻
1)分类:
(1)机械性:肠管内外造成狭窄、梗阻;
(2)动力性:神经反射、毒素刺激引起;
(3)血运性:血管栓塞、血栓形成。
2)X线表现:
(1)肠管扩张充气,立位(气液平,阶梯状);肠曲胀气呈U形,肠袢上缘拱门状,闭袢形成咖啡豆征。
(2)不同段肠管充气扩张的特征:
①空肠:管径>3cm,鱼骨样、弹簧征异常黏膜皱襞位于左上腹;
②回肠:管径小,无皱襞,连贯透明均匀肠袢,中下腹;
③结肠:管径5-7cm
参考:影像诊断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