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姐的那句“相互道歉”逻辑怎么来的?
清华学姐这波反转后,已经有人找出那个学姐的信息反向放出来了。但有意思的是,这个操作在平时会有人反对的,但这次却很快传开了。
我认为原因可能是,中国大众道德,其实讲的是一个同态复仇原则。
什么叫同态?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
如果你觉得我非礼了你,报警或者找辅导员,希望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惩罚我。
那么大众也会认可这件事应该用法律手段解决。
但问题在于
那个学姐在没有“确凿证据”和结论的情况下,直接宣判,并采用了社死和网暴的操作。
她其实亲手把标准线划低了
即
“我认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对对方宣判,同时网暴让对方社死是合理的”
这个的直接结果,就是后续反转来临时,大家也会采用你所采用的标准。
既然你觉得网暴是这么简单随意的一件事,可以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发动,那么大家满足你。
这也是女权博主这次都很难为她发声的原因,为什么,因为他们不再能像过往一样说“事情对错自然有法律判定,大家不应该传播当事人信息或把舆情聚焦在这块了”
因为你说这句话,首先要批评的对象,就是那个学姐本人。。。
更重要的是,那个学姐的道歉,并没有成为制止事件的句号,反而起了火上浇油的结果
WHY?
因为道歉信息里并没有说
“我错了”或者“我冤枉了你,对不起”
而说的是
“请你以后能注意这些冒犯人的地方”“我们相互道歉即可”
这句话什么人能说?第三方,上帝视角的女权类博主,出于未来的社会影响,本着鼓励女性发声,呼吁大家警惕性骚扰的角度能说
(事实上哪怕这个立场,都是过于激进了)
但你当事人,是没有资格说这个话的
因为作为当事人,错了就是错了,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才是大家无法接受的核心问题
事情是你挑起的,错误是你犯的,结果出来了,你反手坐到理客中上帝视角,表示我是为大家好,居然还能训诫我一波
总结,从法律来说,学姐可能越界两次:
一是强行查看学弟证件,她没有这个权力。
二是将学弟个人身份信息公开,她也没这个权利。
从道德来说,该学姐越界两次:
一是冤枉好人
二是做错事不能为自己行为道歉
最后,这件事也是很好的普法案例,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念叨,遇见事情要找警察求助法律,因为法律才有强执行力为你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哪怕你错了法律也会为你兜底。
很多人都认为舆情可以影响法律,其实错了
舆情可以加快法律的执行速度,但舆情从来都很难影响法律,更不要说替代法律。
这两年来所有寄希望与舆情施压影响结果的,基本都翻车了,也往往要面对舆情的反噬。
最后的最后,其实我始终无法理解
“我们相互道歉即可”
这个相互道歉,逻辑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