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現象學研究(摘自《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
【讀書筆記】現象學(摘自《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

一、現象學研究(P106)
(一)現象學研究的定義
1. 【基本定義】現象學研究(phenomenological study)是透過若干個人之生活經驗,來描述某一概念或現象的共通意義。聚焦於描述所有參與者共通生活經驗的某一現象(如:哀傷即是普世共通經驗的現象)
2. 【基本目的】還原個人對於某一現象之經驗,從而描述其普遍本質(van Manen,1990,稱其為“grasp of the very nature of the thing/直指事物核心本質”)
3. 未達成上述基本目的,質性研究者需——
① 確認現象:人類經驗的“客體對象”(van Manen,1990,P163)
② 蒐集資料:從經歷過該現象的個人蒐集資料,
③ 綜合資訊:綜合所有當事者的資訊;
④ 進行描述:發展現象本質的複合描述(兩部分:當事者經驗到“什麼/what”現象;當事者“如何/how”經驗該等現象)。
(二)現象學研究的起源
1. 代表人物:胡塞爾、海德格、薩特、梅洛龐蒂……
(1)胡塞爾的理念抽象且晦澀深奧,不易確實掌握;
(2)梅洛龐蒂提出問題“什麼是現象學?”以此回應胡塞爾將任何進行中的研究都稱為“現象學”的行為
2. 【和而不同】各個現象學學者對現象學的使用指向諸多不同的“哲學預設”,但就其根本基礎來看,還是可以找出若干共通點:研究人們的生活經驗;認為經驗是有意識的(van Manen,2014);發展關於經驗本質的描述而不是提供解釋或分析(moustakas,1994)。
3. Stewart & Mickunas(1990)年強調總結了現象學的四方面哲學觀點(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① 回歸哲學的傳統任務:對19世紀末期哲學限縮到“科學主義(scientism)”的一次“反動”。回歸到古希臘哲學傳統,將哲學視為愛智或追尋智慧的一種概念;
② 不帶有預設的哲學(存而不論/epoche):懸置所有加諸對象的判斷,以求直指真實本身(即保持“自然態度/natural attitude”),直到發現更為確定的根本;
③ 意識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 of consciousness):意識總是指向客體。客體的實在(存在)無可避免的連接到人們對於該對象的意識【王陽明:山中花樹】,因此,胡塞爾的實在/存在(reality)並不分割為“主體”和“客體”;
④ 拒絕主體-客體對立的二分法:基於③自然衍生出的理論,強調客體的實在只能從個人經驗的意義獲得認知。
4. 【核心】任何研究者在論述現象學研究,如果只是討論研究方法,而沒有納入現象學的哲學理論,那就沒有善盡職責。
(三)現象學研究的定義特點
1. 所有現象學研究,基本都包含如下的典型特點:
① 【命名現象】強調探索一種現象並以單一概念予以命名(教育領域的“專業成長”,心理領域的“哀傷”;健康領域的“照護關係”);
② 【選取對象】從有經驗果該等現象的一群個人探索該現象(異質團體,樣本人數介於3-15人之間);
③ 【基於哲學】討論現象學研究的哲學基本理念(研究焦點是個人的生活經驗,探究參與者對於該現象的主觀經驗及共通的客觀經驗。拒絕“主客二分法”,因此現象學落於質性和量化研究之間);
④ 【擱置自我】某些研究者透過討論自身關於該等現象的經驗,從而將其個人經驗擱置在研究之外,此並非將研究者與研究完全隔離,而是確認將研究者的經驗盡可能的克制,以便聚焦於研究參與者的經驗。雖然這隻是理想狀況,但這樣的做法能讓讀者得知關於研究者的經驗,從而讓他們自行判斷研究者是否只聚焦於參與者的經驗而沒有在其中夾帶自身的經驗。Giorgi(2009)認為“擱置並不是忘掉曾經有過的經驗,而是不要讓過去的知識涉入到對於經驗的檢視”Van Manen描述此等括弧法或懸置,即是所謂的“現象學反思/phenomenological reflection”;
⑤ 【蒐集資料】資料蒐集一般採用訪談法,但亦有些研究亦採用詩歌、觀察、文件等多樣化的資料來源;
⑥ 【分析程序】採用系統化的程序進行資料分析,從比較窄的分析單位(如:重大陳述),推向比較寬廣的單位(如:意義單位),進而提出詳細的複合描述,摘要總結兩項元素,【what和how】即經驗到了“什麼”和“如何”經驗;
【ChatGPT的解釋:在現象學研究中,重大陳述(epoche)是指對經驗世界進行“暫時懸置”的過程,以便研究者能夠意識到他們已經將自己的預設、期望、偏見等暫時放在一邊,從而更客觀地接近和描述所研究的現象。重大陳述的目的是要盡可能地避免對經驗世界的“自然態度”,即對現實世界的習慣性看法和假定。在研究中,重大陳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起點。而意義單位是指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通過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發現的那些與研究問題相關、具有獨立意義的、不可再分的單位。通常情況下,意義單位是從重大陳述中發現的。在現象學中,意義單位的提取是一個核心步驟,研究者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反復比較、抽象概括,最終從數據中發現那些重要的意義單位。意義單位通常是一個句子或一段話,描述了研究參與者對所研究現象的看法、態度、經驗、感受等等,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⑦ 【進行描述】描述段落討論現象的本質,討論what和how。“本質”是現象學研究的終極面向。
(四)現象學研究的類型
(1)詮釋現象學(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1. 作為教育學這的van Manen(1990)以一本討論詮釋現象學的書描述研究以生活經驗為導向(現象),再加上針對生活經驗“文本”的詮釋。
2. van Manen並沒有提出一套規則或程序來實施現象學研究,而是描述為六項研究活動之間的反覆動態交織:
① 【聚焦】研究者將注意焦點放在某一引發研究者強烈興趣的現象,所謂的“長久關切/abiding concern”;
② 【反思】反思現象的本質主體,亦即構成生活經驗的本質;
③ 【描述】通過研究報告書寫現象的描述,維持現象描述和研究課題之間的強烈連結,將報告各組成部分平衡組合成一個整體;
④ 【詮釋】不單只是現象的描述,同時也包含研究者對於生活經驗本質意義做出詮釋;
(2)超驗現象學或心理現象學(transcendental or psychological phenomenology)
1. Moustakas(1994)的超驗現象學或心理現象學,聚焦在描述參與者的經驗,而較少著墨於研究者的詮釋。
2. Moustakas聚焦於胡塞爾現象學中的“存而不論/epoche”或“放入括弧/bracketing”,即將研究者個人經驗擱到一旁,清除得越徹底越好,以便能夠用清新的觀點來檢視所要探究之現象。基於這一態度,Moustakas(1994,p34)將“超驗”解釋為“每一件事情都全心看待,就如同第一次經驗【人生若只如初見】”
3. 【盡力而為】或許難以完美實現,但擁抱這一理念的研究者在著手探究他人的經驗之前,將自身的經驗放入括弧,盡可能不滲入他們對於研究參與者之經驗的看法。
4. 操作程序(Moustakas,1996)
① 【聚焦現象】確認所欲研究的現象;
② 【懸置自我】括弧懸置研究者個人經驗;
③ 【蒐集資料】從擁有該等現象之經驗的若干個人,蒐集資料;
④ 【分析發展】分析資料,還原為重要陳述或引述,再結合成為主題;
⑤ 【文本描述】發展文本描述(textual description),書寫參與者經驗到“什麼”現象【書寫what】;
⑥ 【結構描述】結構描述(structural description),數顯參與者“如何”經驗到該等現象(包含經驗所在的條件、情境、脈絡等資訊);
⑦ 【傳達意義】結合文本描述和結構描述,傳達整體現象本質意義。
(五)現象學研究的執行程序

1. 【是否用】決定研究問題是否最適合採用現象學取徑來解釋:適用於“要了解若干個人關於特定現象的共同經驗”的研究問題。其重要性在於了解此等共通經驗,進而用以發展實務或制定政策,或是發展關於所欲探討現象之特征的深度理解。
2. 【對誰用】確認有興趣想研究的現象,給予描述:現象包括情緒態度(憤怒)、社會建構(專業精神)、病症的臨床理解(體重過輕)、某種行業的理解(摔角選手)、生活經驗(學習、初為人父、騎腳踏車)……
3. 【為何用】區別和詳細說明現象學的基礎哲學預設:比如說,可能書寫關於客觀實在與個人經驗的結合。再者,此等生活經驗是在當事者的“意識”,並且指向經驗對象(此即“意識的意向性”概念)。為了充分描述參與者如何經驗該等現象,研究者必須盡可能的將自我懸置或放入括弧,越徹底越好。
4. 【怎麼用】使用多次的深入訪談,從有經驗該等現象之個人,蒐集資料:兩類廣泛而普遍的問題:第一類,在這樣的現象當中,你有經驗到什麼?第二類,哪些脈絡或情境,影響到你對該等現象的經驗。其他開放式問題也可提出,其他形式的資料(觀察、日誌、詩詞、音樂及其他形式的藝術)也可加以蒐集。
5. 【怎麼用】從資料中找出重要陳述,加以分析,從而產生主題:現象學資料分析(phenomenological data analysis)的實施步驟包括,①透過4中的兩類問題取得資料作為基礎,對資料(如訪談逐字稿)進行分析,以醒目顏色標識“重要陳述/significant statements(能夠提供了解參與者如何經驗現象的句子或引述)”,Moustakas(1994)稱此等步驟為“水平化(horizontalization)”;②從重要陳述發展“意義叢集(clusters of meaning)”,進而形成主題。
6. 【怎麼用】發展文本描述和結構描述:①文本描述(textural description):運用重要陳述和主題,來描述參與者關於該等現象的經驗;②結構描述(structural description)/想象變形(imaginative variation):描述脈絡或場域情境如何影響參與者對於該等現象的經驗。在此基礎上,Moustakas補充增加額外步驟:研究者書寫反思自身關於該等現象之經驗,以及影響該等經驗的脈絡和情境。
7. 【怎麼用】使用符合描述來報告現象之“本質”:所謂想象之“本質(essence)”亦即現象的根本、不會變形搞得結構(essential,invariant structure)。此一段落聚焦在參與者的共通經驗,這意味著關於特定現象的所有經驗都有一種底蘊的普遍結構。
8. 【怎麼用】使用書寫形式來呈現對於現象本質的理解:Max van Manen(2014,p370)主張現象學的研究與書香不可分割,其解釋說現象學書寫面臨的挑戰是“必須把平常文字無法表現的現象呈現出來”。有許多“方式”可用來溝通現象學研究,包括:系統化探索,將現象置放在存有的脈絡(例如:時間/空間的脈絡),或是將陳述組織安排,以反映對於現象經驗逐漸深化的理解。普通的報告結構包括:①介紹,讓讀者熟悉所要探討的現象,與/或提供研究者自身關於該等現象之經驗的個人陳述;②方法,描述研究程序,提供支持選用現象學取徑的邏輯理由,研究取經的基礎哲學預設,以及關於資料蒐集和分析的細節;③結果與討論,運用重要陳述,報告參與者如何經驗該等現象;④結論,使用符合描述,報告現象的本質。
(六)現象學研究的挑戰
1. 現象學提供關於人類特定現象之共通經驗的深度理解。
2. Moustakas(1994)的資料分析取徑結構化程度較高,方便依循,不過對於某些質性研究者可能嫌其結構化程度過高。
3. 現象學需要理解某些哲學預設,並且在研究中確認該等預設,但由於這部分哲學理念相對抽象艱澀,因此不易有效書寫並表達於研究報告。
4. 研究參與者必須是擁有所欲探究之現象經驗的個人,有時難以尋得適合人選。
5. 懸置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具有相當難度,因為資料全是難免滲入研究者帶勁研究主題的預設,因此或許有必要對存而不論/放入括弧進行重新定義,如LeVasseur(2003)提出的:投入反思,培養好奇心,從而懸置我們的理解。
6. 投入現象學研究可能對研究者產生長遠的衝擊,van Manen(1990,p163)將此等潛在的衝擊效應描述為:現象學研究和方法常有轉化研究者的效應。事實上,現象學研究本身很多時候就是一種滲入學習,導向意識轉化,提高洞察力,增進思慮周延透徹。
7. 新興的現象學曲靖——詮釋取向現象學(interpretive phenomenogogy)是否與如何可能適切融入現象學研究的傳統是當下現象學面臨的又一挑戰。這一分析取徑立基於心理學的質性研究理論架構,並且收到來自現象學、詮釋學、表意文字符號研究(ideography)的影響,聚焦特定的面向,徹底而有系統的分析檢視,“如何得以從特定脈絡、特定個人的觀點,來理解特定現象”(Smith et al., 2009,p51)詮釋取向現象學分析整合了兩個層次的詮釋:一層是,參與者詮釋自身現象經驗的意義;另一層是,研究者致力詮釋理解參與者如何詮釋個人與社會世界的意義(Smith et al., 2009)
二、範文解析(P165)
Anderson, E. H., & Spencer, M. H. (2002).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AIDS: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2(10), 1338-1352.
1. 【研究概述】此篇健康照護領域研究,採用現象學取徑,特別聚焦艾滋感染者對艾滋病所持有的心理意象或認知再現。
2. 【研究初衷】研究者探索此主題的原因是,期望了解感染者對於AIDS的認知再現、情緒反應,以及次等因素對於其治療的影響,從而設法降低高風險行為,提高生活品質。
3. 【研究目的】在現象學的脈絡之內,來探索感染者關於AIDS的經驗和再認識。
4. 【文章架構】
① 現實介紹:美國有一百多萬人感染HIV
② 框架提出:疾病再現的自我規範模式(Self-Regulation Model of Illness Representation)作為研究的理論框架,此模式主張並認識主動的問題解決者,行為乃是基於對健康威脅的認知、情緒反應之產物。病人形成疾病的再現(例如:對疾病的想象),研究者有必要對此有比較透徹的理解,以提供病人治療、行為和生活品質等方面的協助。
③ 檢視經驗:研究者回顧檢視質性研究文獻,有若干篇採取現象學取徑,探索HIV感染者的生活和因應等主題。但都未曾探索感染者關於AIDS的心理意象。
④ 深度訪談:18個月期間訪談了58位感染者,並請參與者畫出心中想象的AIDS/HIV的想像(雖然只有8人畫出),並講這些圖畫歸入資料分析。
⑤ 分析資料:a.閱讀訪談逐字稿若干次,以取得對於各篇稿子的通篇感覺;b.確認與該等經驗直接關聯的重要詞句;c.形塑該等意義,叢聚分類為所有參與者逐字稿的共通主題;d.整合結果,成為關於該等現象的深度、窮盡描述;e.參與者協同檢核研究發現,並在最後的描述當中收錄參與者說詞。
⑥ 討論為結:作者描述感染者經驗的本質(亦即窮盡的描述),以及調節心情和病情的因應策略(亦即環繞經驗的脈絡或條件),最後比較研究發現的11項主題和文獻其他作者報告的結果,綜合討論對於艾滋感染者照護的蘊義和啟示,以及未來研究方面的問題。
5. 【研究示範】此研究示範闡明現象學研究的若干定義要點:
① 檢視現象
② 嚴謹的資料蒐集
③ 作者只簡短提及現象學背後的哲學理念
④ 研究者談論到懸置研究者個人資訊
⑤ 充分的資料蒐集
⑥ 採用Moustakas(1994)提出的系統化資料分析程序,來分析重要陳述、意義、主題,以及現象本質的描述。在最後討論,納入若干表格,從範例闡明重要陳述、意義、主題叢集,展示作者如何從原始資料開始處理,知道導出現象本質的窮盡描述。
⑦ 研究結尾,提供描述研究參與者的經驗本質與脈絡(例如:心理因應轉機)
三、資料蒐集(P251)和資料分析與再現(P288)

1. 儘管五種取徑在資料蒐集方面有前述諸多差異,但這並沒有減損彼此間的重要類似處。摘列整理如下:
① 公家機構贊助的所有質性研究(至少在美國與若干國家地區)都需要通過機構審查委員會的批准;
② 訪談和觀察,都是各種質性研究取徑的資料蒐集核心程序;
③ 記錄的工具,譬如:觀察博多稿和訪談博多高,各種質性研究取徑都頗為類似(雖然博多稿的具體待答問題,通常會反映個別質性研究的特定用語而有所區別)
④ 資料儲存的議題,緊密連結於資料蒐集的形式、研究和基本目的,不論採用何種質性研究取徑,都需要發展某些管理系統,以便有組織的取用資訊和確保安全。
2. 想象學比較傾向特定、結構化的分析方法,尤其是Moustakas(1994)提倡的分析取徑,一下介紹此等分析方法的簡化版本:
① 描述研究者對於所探究之現象的個人經驗:研究者一開始線呈現自己對於該現象經驗的完整描述。以求擱置研究者的個人經驗(不可能徹底達成),以便可以聚焦研究參與者。
② 發展重要陳述的清單:研究者從訪談或其他資料來源,找尋關於參與者個人對於研究主題經驗的陳述;列出重要陳述的清單(資料的水平化),平等看待每一陳述擁有的價值;發展不重複或重疊的清單。
③ 發掘意義單位或主題:將重要陳述分組,使成為若干較廣泛的咨詢單位,此等較廣泛單位,亦即意義單位或主題,提供作為詮釋的基礎,因為各種建立叢聚,並且剔除重複。
④ 建立文本描述:參與者對所研究現象之經驗是“什麼”的描述,這就是文本描述,描述在經驗當中發生了什麼,包含參與者逐字說詞的例子。
⑤ 建立建構描述:草擬關於現象之經驗“如何”發生的描述,這就是結構描述,研究者針對現象經驗發生的情境、脈絡,加以反思。
⑥ 撰寫關於所研究之現象的複合描述:複合描述整合了文本描述和結構描述,呈現經驗的“本質”,代表現象學研究的終極標的。典型的再現方式即是,以長篇幅的段落告訴讀者,參與者對於現象的經驗是“什麼”,以及他們“如何”經驗(亦即經驗發生的脈絡)
3. 結構化程度比較低的分析取徑,可見van Manen(1990,2014),要蠶蛹這種現象學資料分析取徑,可能需要滿足兩項條件:適切的研究問題和資料:
① 需要有適切導引研究的現象學問題,因為“如果缺乏啟發清晰度(heuristic clarity),分析就會缺乏反思焦點而失敗”(van Manen,2014,p297);
② 資料必須有經驗層面的關鍵品質,因為“如果資料缺乏經驗的細節、具體、栩栩如生(vividness)、生活經驗的肌理(lived-thoroughness),分析就會缺乏實質而失敗”(van Manen,2014,p297);
4. 因此,van Manen提出的現象學資料分析的開始步驟便是“現象學反思(phenomenological reflection)”,目的是要捕捉事物的本質意義。現象學反思的材料範圍廣泛(會話錄音的逐字稿、訪談材料、日常紀錄或故事、晚餐桌邊的閒聊、正式的書面回應、日記、其他人的書寫、影片、戲劇、詩、小說等)。van Manen認為,現象學反思的重心在於“對各項主題的理解”,各種過程涉及:注意整个文本(整全閱讀取徑)、找寻陈述句或片语(選擇性閱讀或重點閱讀取徑)、檢視每一个句子(細節閱讀或逐行閱讀取徑)。除此以外,下列四个方向也是很重要的注意点:个人感受到的空间(例如:現代銀行);身体的在场(例如:戀愛中的人看起來如何?);时间(過去、現在、未來);与他人的关系(例如:握手表達出的關係)。最後,分析资料找寻主题,使用不同取徑来解释资讯,以及考量诸如前述的反思方向,从而完成生活经验之意義的外顯结构。
四、現象學研究的寫作結構(P338)
(一)整體結構
1. Moustakas(1994)的現象學研究法採用高度結構化的分析取徑,提供的書寫形式,細節相當詳盡。分析步驟包括:確認重要陳述、建立意義單位、叢聚主題、文本描述和結構描述,結尾是複合描述,窮盡陳述經驗的本質。
2. 第一種整體書寫模式:Moustakas(1994)推薦採用特定的章法結構來“創作研究手稿”:
l 第一章:介紹和主題宣言和大綱。
主題包括:自傳宣言、關於作者此研究主題的經驗、研究主題、研究者可望獲得的知識、研究待答問題,以及研究的術語。
l 第二章:相關文獻回顧。
主題包括:回顧檢視搜尋的資料庫、介紹文獻、摘要核心發現,以及陳述研究與先前研究有何不同(例如:研究問題、模式、方法論、蒐集的資料)。
l 第三章:模式的概念架構。
主題包括:使用的理論,以及和研究設計相關的概念與程序(第三章和第四章可以合併)。
l 第四章:方法論。
主題包括:準備執行研究的方法和程序、資料蒐集的方法與程序,以及組織、分析和整合資料的方法與程序。
l 第五章:資料呈現。
主題包括:資料蒐集、資料分析、資料整合、視域化、意義單位、叢集主題、文本描述、結構描述、經驗的意義和本質的整合。
l 第六章:摘要、啟示和結果。
主題包括:研究的總結摘要、研究發現如何有別於文獻回顧整理的要點,建議未來研究、研究限制、討論研究的蘊義或啟示,最後創意的結語,說出研究的本質,以及對於研究者的啟發。
3. 第二種整體書寫模式:Polkinghorne(1989)相較於第一種模式沒有那麼具體,此一模式,研究者描述蒐集資料的程序,以及從原始資料轉化成較為普遍描述的步驟。再者,研究者納入先前一項研究的回顧、主題相關的理論、對於心理學理論和應用的啟示。Polkinghorne對於如此一種報告之衝擊的評述:產生研究報告,針對一經驗給予準確、清除的描述和闡明。讀者讀完之後,應該會帶走一種感覺:“對於那種經歷者的切身感受,我有了更好的理解”(p46)
4. 第三種整體書寫模式來自van Manen(1990,2014):
① 首先討論“處理文本”,研究的最終報告只呈現、組織逐字稿就算不上是好的現象學研究;其推薦若干替代寫法,認為研究應該依照主題組織,檢視所研究之現象的核心面向。
② 分析重整文本資料,轉化成為較大的理念(例如:對比理念),或是聚焦速效,描述特定生活情境。
③ 也可以先描述本質,然後再呈現該等本質的其他變化形式例子。
④ van Manen建議,作者或許該開發創新的報告方式,或是融合應用。
(二)內嵌結構
1. 作者在敘事當中速寫一小段文字,或是將此段文字插入視覺圖形,從而呈現研究參與者的經驗“本質”。
2. 另一種寫法是透過討論現象學和其哲學預設,來引導讀者認識現象學。
3. Moustakas(1994):“撰寫富有創意的結尾,說出研究的本質,以及對你的啟發,尤其是在知識和價值和你未來的專業-個人生活”(p184)
4. Anderson, E. H., & Spencer, M. H. (2002).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AIDS: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2(10), 1338-1352.一文的結尾呈現的是關於現象的滲入、窮盡描述:
結果整合成AIDS本質的架構。生活經驗,一開始是驚懼,伴隨著擔憂身體消瘦、耗弱和失落。對於AIDS的認知再現,包括:無可逃避的死亡、身體崩毀、生死決鬥、慢性疾病。因應的方法包括:尋求“救命良方”、照顧自己、接受診斷結果、把AIDS拋諸腦後、轉求上帝、提高警覺。隨著時間過去,大部分感染者逐漸適應與AIDS共存。感覺從“毀天滅地的震撼”、“傷痛欲絕”、“忿怒”,轉而趨向“平靜”、“不去煩惱”(p1349)
5.
五、現象學研究的評鑑(P385)
1. 參考相關文獻,值得參考的評鑑觀點主要有二:Polkinghorne(1989)討論研究發現是否“真確/vaild”和van Manen(2014)提出效度檢驗和評鑑判準的大綱。
2. Polkinghorne(1989)認為效度檢驗乃是指,理念有提供良好基礎和支持,他提問“結構描述是否有提供,所蒐集例子顯現之共通特徵與結構連結的真確圖像?”,進而提出研究者應該提問自己五項待答問題(Polkinghorne,1989):
① 訪談者是否影響了參與者的描述內容,以至於該等描述沒有如實反映參與者的真實生命經驗?
② 逐字稿是否準確、傳神?是否傳達訪談當中口語呈現的原始意義?
③ 逐字稿的分析當中,除了研究者提出的結論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推衍出的另類結論?研究者是否有辨識、指出該等另類結論?
④ 是否有可能從一般性的結構描述連結到逐字稿,以及是否有可能在原始的經驗例子當中,確認陳述的特定內容和連結?
⑤ 結構描述是否僅適用於特定的情境,抑或是也適用於其他情境的普遍經驗(本質)描述?
3. van Manen(2014,p350-351)指出若干待答問題,以供“檢驗(現象學研究的)效度水準”
① 此研究是否立基於適切的現象學問題?換言之,此研究是否提問“此等人類經驗像什麼?”或“在這種或那種現象或事件當中,人們有什麼樣的體驗?”現象學問題不應該與特定時間、地點之特定母群、個人或團體的實徵研究混為一談。再者,現象學也不可能處理因果問題,或是提供理論解釋。然而,特定個人或團體可能加以研究,以便了解某一現象學主題,譬如:性別現象、社會-政治事件,或某一場人類災難的經驗。
② 分析是否基於描述現象之生活經驗的陳述或逐字稿?(分析是否避免主要由感受直覺、意見、新年、觀點,諸如此類構成的實徵材料?)
③ 研究的基礎是否主要立基於現象學的學術文獻,而不是主要仰賴於有待商榷的第二手或第三手資料來源?
④ 研究是否有避免試圖藉由其他來源(非現象學)方法論的效度檢驗判準,來肯定自身的合法性?
van Manen(2014,p355-p356)也提供若干判準,可供評估下現象學研究:
① 捷思好奇發問(heuristic questioning):文本是否有引發讀者一種好奇、沉思、發問的關注動力what it is/好奇這是什麼(本質)和that it is/好奇某事物真有存在(存有)?
② 描述豐富性(descriptive richness):文本是否包含豐富且可辨識的生活經驗材料?
③ 詮釋深度(interpretative depth):文本是否提供反思洞識,超越想當然耳的日常理解?
④ 獨特的嚴謹度(distinctive rigor):文本是否持續保持自我批判質疑,追根究柢,尋求現象或事件的獨特意義?
⑤ 強烈回應問題的意義(strong and addressive meaning):文本是否有“觸及”和回應我們肉身化的意義(embodied meaning)?
⑥ 經驗喚醒(experiential awaking):文章是否透過情感激喚語言(vocative language)或直覺語言(presentative language),喚醒前反思(pre-reflective)或原初(primal)的經驗?
⑦ 本源開端的主顯節(inceptual epiphany):研究是否提供我們有可能觸及更深刻、本源的洞視,以及或許直覺,或是啟發我們掌握對於生活承諾和實踐開端的倫理、社會思潮或民族精神?
4. 評估現象學研究品質的五項標準,在於思考此一現象學研究是否能做到下列事項:
① 以精簡的方式,闡明可供著手研究的某一清楚的“現象”?
l 作者可能使用適切的現象學待答問題,來引導研究。
② 是否有掌握並傳達關於現象學哲學基本原理的理解?
l 作者可能將研究立基於現象學的主要學術文獻。
③ 是否有使用現象學的資料分析程序?
l 作者可能參照Moustakas(1994)或van Manen(1990)推薦的程序。
④ 是否有溝通參與者關於現象之生活經驗的整體本質?
l 作者可能描述該等現象經驗發生的脈絡所在。
⑤ 是否有在研究全程,嵌入研究者反身性?
l 作者可能解釋反身性思考的過程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