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紫砂壶

不敢说懂壶,带着几分爱惜,擦拭过几个,观望过几些。见过它们在灯光下,摆设得端端正正,圆润地反着光亮。见过在阴冷老街的小店里,被散落在箱子里堆积得满满。爱的人多,讲得头头是道的也多,捎一两个回家,一养便是几年光阴过。或许,人念旧,就是从喜欢起这些小家伙开始的。
说起发源地,不得不提起宜兴。宜兴的陶土在黄龙山与青龙山较为出名,在三亿五千万年前古生代石炭纪、泥盆纪地质时代的某一阶段,因外力作用内陆湖泊和滨海湖泊沼相的沉积而成矿床,陶土便来源于此因。
陶土,分紫泥、红泥、本山绿泥。又分段泥和团泥。紫泥又是生产各种紫砂陶器的最主要泥料,泥质细腻纯色,烧成呈紫红色。红泥,优者光洁明亮,橙中略见红光。本山绿泥又称梨皮泥,米黄色,又称梨皮冻色。段泥或团泥,产自于混生矿,混紫泥偏多。
初识紫砂壶,便不得不认识几款经典名壶。

龚春壶,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一个姓龚,名供春的官员书童,陪同主任在金沙寺读书时,学老和尚做紫砂壶而成。据说,他将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由于这把仿照自然形态的壶非常古朴可爱,一下子出了名,大家都叫它供春壶。七、八十年前,储南强先生购于苏州旧货地摊。原为苏州吴大澂家藏,缺盖。黄玉麟替储配一南瓜壶盖。后黄宾虹识为树瘿,乃请裴石民另配一树瘿壶盖。状如灵芝,并请宜兴金石书法家潘稚亮在壶盖缘四周刻铭:“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树瘿,重为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
时大彬,是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宋尚书时彦裔孙,时朋之子,生平活动期在明代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朝之间。作品虽多,但流传存世者极少,见于著述的不过数十件,今尚存十六七器而已,精贵之至。其中五器为近些年考古发掘所获,皆处于明人墓葬。清乾隆年间,时大彬的作品已视为稀世珍宝了。他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筒成形法结合起来,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又首创方形、圆形壶式,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更是改作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把文人情趣引入壶艺,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把壶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传世品,壶式多样,有园壶、六方壶、三足壶、开光方壶、提梁壶、书扁壶、僧帽壶、印包壶、菱花壶、半瓜水盂等。上图为时大彬圈扭壶。

梅花报春壶,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朱可心创作的作品。老枝重新发芽,开出绚丽的花,鲜活呈现在壶上。优雅而愉快,除去了世俗的功利,沉淀下安稳的心,让人陶醉在纯粹的艺术之中。在紫砂届中,被奉为旗帜的一款难以越的神圣的作品...... 用料上,是当时普遍采用的紫砂泥,采用原始的炼泥方法。将采来的原始矿料摊放在露天,让其自然风化2-3年,用石磨把其粉碎,再经过加水炼成泥,放在阴凉的泥棚里再经过1年左右时间的陈腐,做成泥坯,所以,紫砂泥很滋润,做出来的壶表面有特殊的肌理,是目前我们普通商品紫砂壶所望尘莫及的。
遇一名家,识得名壶,倘若有幸,拎上那么几个,安放在家。偷得浮生半日闲时,滴几杯茶,有着几分悠然自得、怡然自乐之感。除了上述几款,还有顾景舟的题壁壶、陈鸣远的传香壶、乾隆间的描金山水壶……在人世间流淌,有几分芳华?我猜,于壶于己,淡然安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