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读红楼梦|27 金玉良姻

2023-03-31 07:27 作者:同读红楼梦  | 我要投稿


宝钗其实是喜欢宝玉的,无奈他心中已经有了林妹妹,再也没有她的位置。尘世间种种情缘,总是求而不得,不求而得,兴衰际遇,事与愿违。在冷冰冰的尘世,你要么和这尘世一起变得冰冷,要么躲进小楼不再与他纠葛。

宝玉痴心一片,究竟是忘不了曾经的那个她,在尘缘命途前,我们要么妥协,要么抱着梦想一起幻灭。宝玉显然是选择了后者。

宝钗总是半夜来看宝玉,连火爆脾气的晴雯也看不下去,发起了牢骚。

书里写道: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 “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 。

谁知晴雯这一气,把黛玉给拒在门外,黛玉望着宝钗和宝玉嘻嘻笑笑,又听晴雯说,二爷吩咐不许放人进来,她本就是个多心的人,不禁生喻亮之叹,薄命之愁。越想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好端端为什么又有个宝姐姐,我本命薄,怎奈负心人薄情如此。黛玉对花垂泪,晚上闷撒哀愁,直似木雕泥塑般,抱膝坐到二更天。

宝玉黛玉互为知己,惺惺相惜,宝玉宝钗互相欣赏,若即若离。若非怕寒了黛玉的心,宝玉也满心想闻一闻宝钗身上的冷香,碰一碰那一弯雪白的酥臂。宝钗记得那和尚说:你这金锁,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并告诉她一个治疗热毒的方子。


宝钗记在心中,虔诚信奉和尚的话,不知花了多少功夫,耗费了多少精神,制成了一颗颗冷香丸,自此她心如止水。

豆蔻年华的女孩子,哪家不喜欢浪漫的事?她从前也喜欢看些移性子的情书,后来家大人,打的打,烧的烧。自此她便如女夫子般,守好本分,守拙藏愚,把自己的美丽遮盖起来,或许她只想对这个世界更友好一些。

淡极始知花更艳,一枚枚冷香侵入她的血脉里。她的朴素掩盖不了她的美艳。

在以后日子里她一直记挂着那个有玉的人,可那个人是谁呢?她还不确定。是不是那个混世魔王呢?她还拿不定主意,因而总躲着宝玉。当心里产生怀疑,罪名已经成立。她心想着幸好有个林妹妹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妹妹,因此也不大理论这事。

可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若是没有林妹妹缠绵,她是否就会笃定这份姻缘呢?

她和黛玉本是一类人,一样渴望着真诚与自由,宝玉的行动心思,更是触动了她藏在心底里想又不敢想,做又不敢做的渴望。可望而不可即,是世界最遥远的距离。

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的一颗通灵宝玉,更像是宝钗形象的真实写照。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看着这无瑕美玉,出神念了两遍才罢,莺儿笑她: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让我也看看你的呗,说着宝玉也要看她的。在一排排衣扣下,埋藏着一个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上悬一个金锁,也有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枚金锁也锁上了她的心。

莫失莫忘是宝玉对黛玉的承诺,不离不弃是宝钗对宝玉的执着。待到日后宝玉悬崖撒手时,两人自会明白其中深意。

宝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但她并非真的无情,相反她是个非常执着的有情人,认准了的人就是一辈子,认准了的事就守到永远。

即便暮年将至,人生已快要走到尽头,她的心从来没有改变,这金锁把她的心锁了起来,也把她的命锁了起来,但她最后会不会打破这禁锢命运的金锁呢?我想一定会的,只可惜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段伤心故事,或许作书人也不想让世人如此伤心,因而只留下八十回,让人遗憾,让人也体会这得非所愿的感觉。

宝玉在书中,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小鲜肉,这样天然纯粹,心灵洁净的男孩,试问哪个女子不喜欢?


世人都只道,黛玉宝玉倾心相许,为他们的爱情故事而哀叹,却不知二人之间还有第三颗懵懂悸动的心。

宝玉挨打后,宝钗埋怨薛蟠说话不注意,薛蟠可是她哥哥,没影的事还往人家身上安,要是坐实了,薛蟠更无地自容。

薛蟠心直口快,生起气来就喜欢拿门闩打人,眼睛瞪得像铜铃。吵架吵不过,俺还不会揭短么?这会子又说宝钗诬陷他是因为看上宝玉,才冤枉好人。

那书里写得十分有趣。

薛蟠见宝钗说的话句句有理,难以驳正,比母亲的话反难回答,因此便要设法拿话堵回他去,就无人敢拦自己的话了;也因正在气头上,未曾想话之轻重,便说道:

"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五大三粗的薛蟠,都知道宝钗的心事,那么宝钗平时一定有意无意,流露出对宝玉的注意。

薛蟠这番话把宝钗气怔了,回去哭了一夜。言虽短,其情却深。他人就算写哭了三天三夜,哭瞎了眼睛,让人心里也不会有一丝波澜,但曹公这短短‘哭了一夜’四个字,就让人无比动容。《红楼梦》就是有这等魔力,一直吸引着你,去琢磨里面的精神。


宝钗相信金锁一定要拿带玉的来配,笃定了金玉良姻,她把自己的命运压在虚无缥缈的梦里,她也是个痴人啊。薛蟠不知轻重把她的心事这么轻巧的说出来,宝钗如何不生气,那可是她的命运呐。

黛玉次日看到她红肿的眼睛,也在花阴下笑她,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宝钗见黛玉分明在刻薄她,也不搭理,径直走开。

黛玉常常顾影自怜,在热闹处得意时,反而越觉孤独,她喜散不喜聚。

"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红楼梦》妙就妙在,故事的无形,却能与世间百态的有形之物联系起来。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最终打破命运的束缚,和张生喜结连理,获得团圆美满的结局。可《红楼梦》中的宝钗黛玉,她们有没有双文那般勇气呢?

黛玉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红颜自古多薄命,人世间大多不幸来自于想要的太多,而得到的太少。


黛玉你好歹有宝玉的一心一念,又何须艳羡宝钗孀母弱弟,一家有一家的难事,各自有各自的悲愁。他日尘缘满时,宝钗要比你忍受更长更久的凄苦,命运更加惨淡。

"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尔又何德何能让两位绝代佳人为你沦为薄命人?

宝钗虽然才貌双全,贤良淑德,但那又如何?除了心心念念的林妹妹,他谁也不在乎。

石椁成灾,愧迨同灰之诮。他日化为飞灰,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这是何等心灵才能写出这样凄美的故事?

这本书是本美丽的书,它能净化世间诸多浊臭污秽,看过了这样的词句,谁还忍心去理会那些粗鄙浅薄。

书中这些小饰物,也是她们的命运和痴心。古时邻家姑娘为你送鞋,就是想跟你一起走,若是为你缝肚兜就是想和你一起睡,若是在你贴身饰物上挂上自己做的梅花络,就是想陪伴你一生一世。

宝钗拿着手里的鸳鸯肚兜,猛地一怔,那一刻她心中闪过无数念头。宝钗啊宝钗,人家明明有了林妹妹,你为何还这么痴心?

还要帮人做鞋,缝肚兜,还要想着在通灵玉上结上梅花络。此时你该梦醒了吧。

可纵然宝玉黛玉三番五次笑你,纵然说了那么多气你的话,你还是三更半夜来瞧他,你为何还不死心?

宝钗信命,她对生死看得很淡,命里有时终须有,既然和尚说了,无论如何她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无瑕美玉。世上还有这么痴傻的人么。

或许是冥冥注定的缘分,最后她真的和宝玉结为连理。

宝玉的心永远只属于林妹妹,没有分给她半份。你死了,我出家做和尚。两个孤独的心最终没走在一起。

宝钗在听到宝玉梦中说出自己的心声,也知道她在宝玉心中比不过黛玉,可是她就是心有不甘,这一怔似乎是对未来悲惨的生活的不祥预感。

袭人得知了要做准姨娘的事,很是高兴,宝钗只是摇了摇头,略显失落,在一喜一悲之下,早已注定她们的挣扎最后都是徒劳。

喜又如何,悲又如何,人的命还不是相似的,所以又何须悲喜。有时曹雪芹也会感到世事无常,命非人定。可他终究还是希望这个世界多一点情,多一点温暖,他要的不多,他只希望每个人在自己所得之外能为他人多考虑一些,他要的不多,只希望白茫茫的大地之上,再升起渺渺炊烟。他要的不多。

只希望在凄厉的寒风下,人们能相互依偎,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既要好,便要了,他只希望人们能多行一善,不要太过贪婪,不要太过攫取,也希望世人不要学他,辜负了心中所爱的人,和爱他的人,最后一事无成,潦倒半生。

曹公也告诉我们,不必深追其中隐喻,宝钗黛玉身上有着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愧悔之情,他有意缅怀心灵同样纯洁的民族英雄。他们最后的痴心与不甘,何尝不似宝黛钗三人的痴心与不甘。

宝钗和宝玉的联姻,象征着满汉交融。曹雪芹这么写是作为汉民对崇祯的追思和怀念,是对汉文化的眷恋,同时也是心中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我相信书中存在的一些隐喻,但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将这些隐喻就固定在书中角色身上,在隐喻之外,这本身就是个凄美感人的故事。

各位看官若能从这些故事之外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也是极好的事。我们不必把书中故事就死板地刻在历史上,一个个给他们找原型人物。历史是相似的,终归都摆脱不了人性的驱使,在历史洪流之下,他们要么遵从心中的人性,要么顺从心中的欲望,在正与邪交戈的世界互相残杀。

这本书没有教给我们要如何选择,他只希望在这残忍的真相之下,每个人都能找寻到属于自己那份良善。


同读红楼梦|27 金玉良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