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球史的適合讀本:維梅爾的帽子

2020-11-02 02:08 作者:軒然冉冉紫陳  | 我要投稿

「全球化」這個似乎只有出現在教科書,或是考試時才會特別強調的名詞,例如公民課本的在地全球化、全球在地化、反全球化巴拉巴拉……。

因為這個名詞已經普遍到人們的生活之間,甚至在談吐、聊天、喫茶之間,都是在響應全球化的進程,而在這不可逆的潮流之下,雖然最近有個國家正在逆全球化,但作為一個人文學科的後生,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視角來看待呢?

我想加拿大漢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用了荷蘭畫家維梅爾的作品,作為探查過去的窗口,回答了關於全球化的問題,不過在文章開始前,先來認識一下荷蘭畫家維梅爾何許人也!

約翰尼斯.維梅爾,大明崇禎五年1632年10月31日生人,聽說10月31日出生的都是偉人,卒於大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12月15日,是一位17世紀的荷蘭黃金時代畫家。畢生工作生活於荷蘭的台夫特(Delft),有時也被稱為台夫特的維梅爾(Vermeer van Delft)。著名作品 圖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有了基本的認識,我就簡單介紹卜正民如何使用維梅爾的作品來探查過往的細節,以建構對十七世紀世界貿易歷史的認知。

既然要建構十七世紀世界貿易歷史,在世界貿易網路的整體之下,為何作者不選擇明清時期的江南地區,而是以本書的起點,也就是維梅爾所居住的台夫特城,除了因為江南地區,例如上海已經被殖民主義的租界,社會主義的開發而喪失其原始的風采,最主要是因為一個巧合,作者在台夫特城騎自行車時意外摔跤,使他偶然關注到這個小鎮的歷史,也開啟了對維梅爾畫作的探討。圖三 〈台夫特一景〉

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初,伴隨著全球氣溫的改變,世界進入小冰河期,而北海的鯡魚群也順應南下,因此造福了荷蘭的造船產業,使之蓬勃發展,於是荷蘭有了成為海上馬車伕的先決條件,是故維梅爾的畫作,或多或少會包含那個時代對於世界的看法,而畫中的物件也能作為研究的非文本史料,像是圖四〈持秤的女人〉女子手拿秤子,秤量白銀,代表著此時作為世界性貨幣的白銀,進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而在本章也將視角從呂宋島的華人移民是如何下南洋,在呂宋島上形成聚落,遂至華人大屠殺的始末,轉換到西班牙殖民地最大的白銀山波托西,那裏有一位想替女籌辦嫁妝的病人;或是圖五〈軍官與面帶微笑的女子〉可以看到軍官所戴的海貍氈帽與北美原住民的貿易有關,本章援引的史料以法人尚普蘭的日記為主,記載許多關於他找到中國航線的期待,以及歐人與形成貿易網絡的部落共同打擊其他部落等。本書還有五幅圖這裡便不再展開,總之卜正民的極佳的說故事能力,能把歷史大脈絡和小人物結合得恰如其分,也猶如讀一本冒險小說停不下來。

所以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作為一個人文學科的後生,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視角來看待呢?

我認為應該秉持著作者在前言與結語所提到的態度來看待全球化,世界是一張佛教的「因陀羅網」,也就是用寶珠和絲線結合的網子,每條線串連著珠子,每個珠子也都反照著每個網上的珠子,抑或是「人非孤島」、「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

參考資料: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黃忠憲譯,《維梅爾的帽子:揭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的序曲》,台北市:遠流,2017。

蔣竹山著,《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台北市:蔚藍文化,2016。

後記:

嗑老本中,然後史導書評跟中通論文兩頭燒,讚喔......> 0 <

不過今天甚是歡喜,一杯咖啡可以肝到底!

為何我要用中國朝代年號來當作洋人的生卒紀年?這個是私貨,請自行斟酌閱讀,如果你仔細閱讀本書,你其實會發現當時人們汲汲營營於累積財富,以實現榮耀上帝的精神,例如書中有一段故事,大意是只有白銀才有辦法讓著魔的病人回復正常,金錢即是救贖,著實諷刺。

然而時人對於財富的認知是建立三角貿易與跟東方古國交易才能成立的,也就是以該國作為白銀的最後消費國,類似今日的美國消費世界的生產價值,以維持世界貿易的運轉,書中有個例子,當時到達北美的歐洲人有一個願望,從現在的哈德孫灣或五大湖區使向中國,所以除了向原住民用火槍換海貍毛皮的貿易之外,探查新路線也是他們主要的任務之一。

所以以全球視野來看,當時世界的重心的確是在亞洲,雖然這個東方古國在日後的《大分流》沉寂三百餘年,但以其今日的人口基數與體量,我想世界的中心還是會回到她應該之所在,是故認為自己是作為東亞中心,或是大陸邊緣的我們,都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機會。

累哇歷史2020.11.1-2

推薦/待看書目:

卜正民《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


全球史的適合讀本:維梅爾的帽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