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原文及释义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因年代久远,《诫子书》所传版本众多,不过都大同小异。故本次精选出差异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两版,并将不同之处加下划线以便区分。
诫子书(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滔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悲叹穷庐,将复何及也。

诫子书(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喜欢诗、词的朋友们应该能看出来,诸葛亮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非常高,组织非常美妙,无论哪个版本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大陆对长空,很容易对,最怕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结果,诸葛亮把这种思想文学化,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道德学问修养好的人,是以“静”来做修养身心,正所谓在静中养其端倪。以“俭”来培养德行,俭不只是节省用钱、用物,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是上文养德方面;不使自己身心宁静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是上文修身方面。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心里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这是求学的道理,可结合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思考。
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纵然是天才,如果没有学问,也不是伟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学问哪里来的?求学来的。身心浮躁、不宁静很难学有所成。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骄纵怠慢就不能穷理尽性,行险急躁就不能理智思考。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提到:慆慢也就是“骄傲”的这个“骄”字。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用为骄傲。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所以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学,有周公的成就,假如他犯了骄傲和吝啬的毛病,这个人就免谈了。我们中国人,力戒骄傲,现在外国文化一来,“我有了他真值得骄傲”这类的话,就非常流行,视骄傲为好事情,这是根据外国文字翻译错了,把骄傲当成好事。照中国文化规规矩矩翻译,应该是“欣慰”就对了。这是几十年来翻译过来的东西,将错就错,积非成是,一下子没办法改的地方。但是,为了将来维护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要想办法的。有许多错误的东西,都要慢慢改,转移这个社会风气才是对的。这是说到慆慢所引出来的。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悲叹穷庐,将复何及也。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消逝,老了就像枯叶一样飘落,悲哀地叹息在贫屋里,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注解篇为版本一。《易经·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的很好:“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见仁见智,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反思,就像最后一句不正是《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典故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