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理智缺位——他们为什么总是会“这么想”
一点胡话,信否由你。

话就从某天晚上一件不大不小的事说起。
某个,啊,圈内知名数据收集组织头目(???)发表了一段丧言论。
我早就已经不会因为他的这个行为而着急忙慌什么的,一如既往,如同我之前面对过的其他“丧”过的人一样。
嗨呀嗨呀,抑郁人。
不过他当时产生的一个想法还是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地球不会因为少了我而停转,兽圈不会因为少了我而改变,一个小透明,没了也就是一个纪念账号的事。
可以可以,这恰好印证了:心理疾病发作时并不是每次都“需要冷静”,相反,人很冷静,理论也很有道理,就是不愿意给自己希望。
这是我将主要讲的东西吗?不,跑题了。
这段富有集体主义色彩的言论我非常赞同,嗯,仅限前两个分句。
而之后的每一个字,错误都太明显了。
如果我是在昨晚上就看到他emo,可能就找他进行道理轰炸了。
但我是第二天看到的,一个念头阻止我最终没有这么做。
好歹是个组织头目(?,他可能不明白正确的道理吗?
由此展开,他们难道不明白吗?过早成熟负重的他们就算原先不明白也早就在n多次之前的被劝说当中被人“灌输”过了吧。
作罢。
嗨呀嗨呀,抑郁人。
几周前还信誓旦旦说要活下去呢,不急,话可以留到下次说。

明明是自己知道的道理,但是在关键时刻就是不起作用。
意外情况吗?不,这是理所当然。
现在的心理疾病患者可以在网络与现实中得到更多的正面安慰,这对于整个对抗心理疾病的局势来说是好的。
但新的困境也随之出现。
大多数人在这方面都是业余的(那啥,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也是呢),表现出来就是,基本上见不到什么不一样的安慰话术/手段了。
结果就是一位比较受到关注的患者会经常被强调那些听到耳朵起茧的道理。
不过我可不认为那有什么不好,我更在意的是:即使是这样,为什么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发作中“道理”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来吧,让我们设置一条跑道。
将上一篇谈心理疾病的文章中所讲述的“量变引起质变”论具体化—— 一条体现“量变”的跑道。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止一次有过这样的经历:逐渐被坏心情控制,直到……
干脆死了算了?
会不会想到死并不能成为是否是心理疾病的标准,再正常的人都曾想过“死了算了”。
区别,体现在这种想法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跑道”。
“你其实······” “你还有·····” “你并不是·····” “想想你的·····”
很多人就是以这几种句式来劝慰的,其实用不着人劝,在产生不好的想法的同时,理智就会跳出来把这些话在大脑里过一遍。
这样就在你与终点之间放上了许多跨栏。

阻止你不继续跑下去,自我毁灭便不会到来。
那么心理疾病患者就是“强大的跨栏运动员”吗?
不是的,因为有些栏按道理来说是不可能跨过去的。
一个在QQ群里最话唠的“交际花”,如果他正好是心理疾病者(如果不是出于严谨认真之态度我很想将其变为因果关系),那么在发作时他的所想依然逃不开:“没有人关心我。” “所有人都会离我而去。” “我不值得被喜爱。”……
问题就在于这些想法的现实脱节性太明显了。
把前文的话再说一遍,“错误都太明显了。”
之后的情节就是,那些明明很关心他的朋友找到他,义正词严地指出他的错误,之后面点手法揉搓抱摸,让他深受感动,活下去的动力又有了!
然后等到下一次发作的时候这套流程再过一遍。
中间隔一个月或者是一天都有可能。
之所以说错得明显,是因为现实就摆在眼前,只差往人脸上糊了,但发作的人丝毫不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对。
这使我开始思考另一种可能。
有一条专属于心理疾病患者的跑道,在这条道路上,没有跨栏。

没有任何阻碍的话也就不需要“跑”了,直接开始“飙”。
时速1080000000千米直接往地狱里冲。
无论是情绪激烈的竭斯底里,还是表面看上去很冷静地论证自己的一无事处。
不愿去相信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认为事物有向好的一面,归根到底还是感性占了主导。
正常,几百年了人类在理性这一方面也没太大的进步,不丢人。
这个情况,我称之为在心理疾病发作时理智的暂时缺位。

但你要说既然这样那么还能怎么办?
我也没啥好办法。
还是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谁都明白的道理。
对他们来说道理不怎么起作用,被黑暗吞噬的他们没有足够的理智去思考这些。
但是他们依然有愿意在乎的东西。
“谢谢你对我说这么多。”“谢谢你陪伴我。”……


一直以来我对他们也说过无数的道理,把美好的真相无数次摆在他们面前。
但是他们感谢我的,并不是我说得有多对,多么有理。
而是“我说了这么多”,还有陪伴。
对啊,感性的他们自然更需要感性的东西:关心、在意、陪伴。
每一个朋友的安慰能让他们心情更好,是因为他们知道朋友为他们付出了时间与心力,感动的是安慰这个行为本身。
“不用担心,我一直都在。”
……
我再一次开始怀念了,那段每一个孩子都能从现实当中找到陪伴的“田园时光”。
5. 26
孔明灯二姐秋杰
P. S:让封面的来源成为一个美好的谜吧~(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