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再见2019 | 时代变了,中国音乐剧的出路何在?

2019-12-30 13:00 作者:TheatreBomb  | 我要投稿

2020年要到了,大家都准备好了吗?

转眼间,21世纪已经走完了1/5,置身于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往往后知后觉——比方说,中国音乐剧的市场,实质上已经在18年底19年初随着《声入人心》的走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时至今日,笔者仍不认为有任何人对此做出了全面的认知...

昨夜,一场校园演出的直播引来了数万观众,直接使服务器崩溃...谁又能预料的到呢?

在原有的思维惯性下,我们往往不自觉地受限于旧的约束条件~举个栗子,在去年年末论证《变身怪医》能否复排的时候,某大号居然以 “八场上海大剧院坐满”为前提,纸上谈兵地扯了一大通...在今天,想必亲身经历过各种抢票之后,大家都明白这个所谓的“理论最大值”是多么的荒诞,甚至不需要笔者呈上考古发现,发出“倒车请注意”的嘲讽 0 0

再次数说上海大剧院的黄金年代,大家注意场次

在方法论上,笔者将会采用定量分析...相信在前面几个栗子中,大家已经能体会到量变确实能导致质变;而笔者认为:业界人士往往长于判断性质,几个要点能说的头头是道~但这些指导方针,往往无法转化成数字和模型,对于实践的参考价值自然也就有限orz


音乐剧的本质是——复读

让我们先维到幼儿园水平...实际上,音乐剧的商业模式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图来表示:

相信大家都能看明白:

1)不论是何种形式的音乐剧,一开始都要投入大量的固定成本...不管是创作新剧,还是复排制作,或只是把人员道具从海外运过来,在演出开始前肯定要先砸一笔钱;

2)随着演出的进行,在理想情况下可以做到慢慢回本——当然如果出了差错,每场到手的票房不足以支付当场开支的话,则是另当别论...

那么自然而然的,影响音乐剧盈利能力的关键要素为:每场入手票房,每场运营成本,前期投入和——时间...假设前期投入为固定的一千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在一千万前期投入下,演多少场,才能收支平衡呢?

在前面的模型中,笔者采用的参数是:每场入手票房40万rmb,运营成本15万~实际上,上表中除了左下部分不大现实,右上部分根本不划算之外,其余的组合,笔者认为都是有可能出现的...

再具体解释一下:每场入手票房可以通过“座位数*平均票价*上座率”再扣除票提缴税(加起来大约20%)进行计算,大家不妨带入几个数字去试试;而运营成本可以包含剧场租金,演出费,宣传费等等——对音乐剧来说,一场10到25万也是比较合理的区间~

那么,按照一周八场来算,一部前期投入一千万的音乐剧至少要演一个多月才能靠票房收回成本...而在实际市场中,我们会发现情况没有那么简单 0 0

当前已开票的《来自远方》场次

比方说,2020年的引进大戏《来自远方》的开票场次就少到惊人...当然,一方面主办方其实是在分阶段开票——北京和深圳远远不止这么点的场次;不过,据笔者了解,上海站现在已经全面放开了,而加起来也不过20场~

莫非是这个剧的前置投入远远低于1千万?并非如此,如果笔者没有理解错,演出的版本正是当前的澳洲墨尔本版:该版于19年7月开演,反响不错,一直在延期,将最终于20年3月结束在墨尔本的演出,前往中国...

官网消息:https://comefromaway.com.au/news/

不过,上海站的分摊,投入应该是低于千万的——在中国市场,主流的模式还是巡演,也就是说计算场次和支出要从全局来考虑~整个中国巡演目前的行程还没有公布,但笔者估计最多也就是20年4月至6月总共10个周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巡演会增加很多的成本,比方说,道具的运输、人员的出行、装拆台的人工费用;而流失的本来可以演出的时间更是一笔很大的机会成本...要抵消它们的影响,无疑需要演更多的场次~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我们不像百老汇(或者墨尔本)那样,搞长期驻演呢?


音乐剧的百老汇模式


简单的来说,就是运作方认为市场体量有限,没有信心在长期的演出中保持高上座率...所以与其提高演出的场次,不如在票价上多搞文章~

但这其实是违反音乐剧内在的商业模式的:这不是一种短期赚快钱的生意,而更像是重工业——和电影这类边际成本很低、能够大规模发行的产业相比,音乐剧必须一场一场演,每场都产生大量开支;和舞剧等更加以人为主体的演出相比,它又是更综合的艺术,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

所以总的来说,音乐剧最适合持久战~一部剧往往不能短期爆发,却会在好的市场条件下保持长久的吸引力——这样就算成本再高,也是能以愚公移山的方式赚到钱的...

笔者统计了Broadway League旗下的Internet Broadway Database中几部剧的资料,发现它们的票房表现都异常稳定...一周八场一口气能演几年——这恐怕就是百老汇的恐怖之处所在!

虽然数据仅仅是关于票房的,但这其实是各项指标里最可能发生变动的...前期的投入是个固定值,每周演出的成本相信也很难有较大的波动,所以这些剧的每周盈亏,还真就是一条直线!

更可怕的是: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热门剧~笔者还选取了96年就开始一直演,至今上座率仅7成的《芝加哥》和很短命的《海绵宝宝》,发现它们的票房也是相当的稳——预想中因边际收益递减而产生的抛物线根本就没有出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剧都能取得成功,因为累计票房先要减去各场演出的成本,剩余部分还要跟前期投入做比较——比方说,《冥界》到现在的演出周数还小于《海绵宝宝》,但累计的票房已经能超出一千多万美元了,显然吸金速度要更快~

制作百老汇音乐剧要花多少钱:https://newmusicaltheatre.com/blogs/green-room/broadway-budgets-101-breaking-down-the-production-budget-1

另外据资料显示,在百老汇制作一部剧的前期投入一般为800万至1200万美元,算下汇率四舍五入就是一个小目标啊!之所以敢如此投入,自然是有希望在长期演出中赚到更多的钱(当然,赌输的情况也是难免出现的...

而如此巨额的投入无疑为优秀剧目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好剧满足了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为资方长期吸金,同时给演职人员提供工作的机会,自然皆大欢喜~

可问题是,这一模式在国内行得通吗?想必大家已经明白:症结所在,就是国内的剧能否也能像百老汇那样长期驻演下去...

根据playbill的数据,百老汇的上座率堪称恐怖!

对此,笔者目前还是抱着比较悲观的态度——虽然观众基数扩大了不少,但哪怕在上海,能够驻演2个月左右恐怕也就是极限了><这就决定着在国内演出的剧很难跟国外的驻演版达到同一体量(当然,CFA的20场还是太少了,人家起码是9个月啊)...

对巡演模式来说,笔者反而是更看好,因为通过综艺节目才产生的音乐剧增量观众想必有很多是分布在二、三线城市的...以前巡演到这些地方,可能只敢演两三场,而现在的观众规模或许能撑起一周!如果这样的话,在近期将会是得院线者得天下~

但即使这样算下来,国内市场恐怕依旧支持不了“小目标”级别的前期投入,所以笔者才把“千万级”的投资作为模型中的标杆...


市场不是万能的


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谈论的市场化并不是能解决一切的金钥匙——在现阶段,国内的市场机制尚未成熟,真的很难靠纯票房收入来支持音乐剧,尤其是大制作的原创剧!

如果大家还不清楚原版的《蝶》为何未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看下数据相信会一目了然><

而另一方面,如果想靠更大规模的巡演获取地方上的增量,其实会给基层提更多的要求——而想要提高小城市里的场馆配套设施和一线人员的素养,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只会锦上添花,才不会那么好心地帮助我们建设“重工业基础”呢...

所以说,我们需要艰苦奋斗,需要宏观调控,更需要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产业的规范化,在笔者看来,才是更加迫切的需求!虽然我们投资规模上比不了百老汇,运营也多半得另辟蹊径,但学习他们的“制”等创作方式,还是很有益的;而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笔者也实质性地感受到Broadway League,Playbill等机构对于百老汇发展的辅助作用...这些远远比一个玄幻的市场化更有卵用!

而在此基础上,中国音乐剧还是迫切需要国家支持,品牌赞助,以及从业者的一腔热血...靠什么才能“得道多助”呢?显然与其说是商业属性,不如说是艺术价值——不论是主旋律,还是卖情怀,能够让大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品剧目才是当前国情下的需要~

随着《声入人心》,音乐剧其实已经跨越认知的鸿沟,接触到了大众~

当然,在过去我们有着很多的尝试,但往往因为市场的限制成为了失败的教训...但现在时代变了,情况也不同了——在更深的群众基础之下,之前的失败很可能会转变成今日的成功!只要大家依然相信、依然坚持,愿意在过去的教训中学习,并且更加大胆的展望未来~

不过说清楚,坐地起价只是懦夫行径...在观众苦于抢票难的时代,不去想方设法扩大供给,反而只敢在原有的规模里靠涨价赚快钱,或许符合市场的逻辑,实际上却是逆流而为——笔者所说的大胆,则是基于音乐剧演出规律的冒险试探,是敢于去演更多的场次,赌一把好剧就会有人看!

目前,笔者估计魔都两个月,普通城市一周的演出规模是可以达到的,希望业内人士能够通过实践,测出市场最新的数据,以便大家一起探索音乐剧的破局之道!

去年年末,我们还在就《变身怪医》有没有复的可能进行论战...没想到现在不仅有人亮剑,还集齐了原来的三人组!这部剧的巡演日程即将公布,笔者相信这断不会是大剧院只演八场的格局——而这部剧在2020年的票房表现,一定也能给我们提供启示~

就让大家一起期待吧!

TheatreBomb-剧

特立独行的另类剧场,逗逼中的轰炸机
长按扫码↓载歌载舞步入歪门邪道!


再见2019 | 时代变了,中国音乐剧的出路何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