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上)

2023-06-20 00:05 作者:生物yes  | 我要投稿

导论

 

一、 关于“现代”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1、 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

2、 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

(1) 区别:

①表现对象:

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

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②创作手法:

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

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

③重视思想理论

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

传:感悟式、评点式

(2) 联系

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

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

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

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

3、 小结:

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

重视学习、吸收、借鉴

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

 

二、 分期

l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

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

 

三、 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

1、 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

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

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

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

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的人的观念,而构成、丰富、发展。

1、 文学现代化首先变革的几个方面:

(1)文化机制的变革

①印刷、著作等相关法律保障文学活动

②报刊、书籍、现代出版业发展

③现代社会分工、产生独立、自由撰稿知识分子

④接受机制变

(2)诗界、文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

u 诗界:新意境、新语句入诗,又须以古人风格入之

“我手写我口”(黄遵宪)

u 文界:突破“桐城古文”,提倡“欧西文思”,吸收希腊罗马雄辩体、英法近代随笔体,结合魏晋的旷放,以丰富史实突破拘谨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丰富表达方法

u 小说界:

1897,严复、夏曾佑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

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陈独秀:戏馆子是众人大学堂,戏子是众人大教师。

(1) 语言、文体等形式上的变革

①倡白话文:梁启超提出古语文学变俗语文学是文学进化的大关键。

②文体创新:

u 政论散文,梁启超“新文体”,时事政论、社会评论、思想评论、文化学术评论;革命派散文,章太炎、邹容、秋瑾、章炳麟等,宣传主张

u 小说

A. 翻译小说:林纾,文言译欧美小说,并不懂外语,而与精通外语者合作,译笔传神

B. 谴责小说:吴趼人《儒林外史》,但因后来过度堆砌黑幕等走上末路

C. 鸳鸯蝴蝶派:言情+休闲通俗

小结:

出现独特价值的文学尚待革命。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一、发生与发展

二、思潮与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

四、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 发生与发展

1917,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1、发生

是20年来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必然,继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诗界、小说界革命及白话文运动的基础,有西方译介培养的对西方新文学形式的接受心理。

△ 五四新文化运动(P26)

 

2、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张: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 1917年1月,《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是第一篇宣言,提出“八事”;

★ 2月掀起高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 刘半农、钱玄同的新旧文学对话,扩大新文学影响

★ 1920年,白话文取得胜利,学校开始用白话文教学。

 

二、 思潮与论争

1、思潮

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启发中国人重新认识“人”的内涵,在五四前后影响卓著的有四人:易卜生、卢梭、尼采、弗洛伊德。

★ 胡适、陈独秀:源自西方的社会进化思想的文学史观,认为新文学必定取代旧文学;

★ 周作人: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日本“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的理论,推崇“人的文学”;

★ 李大钊: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观点影响,历史唯物论解释“什么是新文学”

 

★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易卜生专号》

在此影响下,新文学创作者开始创作问题小说、问题剧

★大量刊载翻译文学作品的新文学期刊:《小说月报》、《新潮》、《少年中国》、《文学周报》

△主要思潮:文学的、哲学的P31

△ 创作实践:

★ 鲁迅《呐喊》: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

★ 郭沫若《女神》:浪漫主义

★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日本私小说

 

2、论争

①1919,新文学阵营对林纾为代表的旧知识分子的斗争

②1922,与《学衡派》斗争,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穿西装的复古派”,反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保守态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1923,章士钊《甲寅派》,复古,抨击白话文

④新文学阵营内部分化:“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23年提倡“整理国故”,退出《新青年》,1924年转至《现代评论》提倡自由主义

 

一、 新文学社团流派

这时期影响最大的是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

1、文学研究会(34页)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刊物为《小说月报》

★成员: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人生派、“为人生”,着眼批判现实、忽略文学的娱乐作用,通俗文学被轻视、忽略

 

2、创造社

★浪漫主义,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刊物为《创造》季刊

★成员: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穆木天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须忠实表现内心,重视文学的美感,注重自我表现,浓厚的抒情气息,直抒胸臆,描写病态

后期创造社,1925,左倾,1929年被查封

 

3、其他

★语丝社:1924,《语丝》,针砭时弊、杂感小品,幽默泼辣,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钱玄同、俞平伯,鲁迅是主将

★未名社:20年代中期,《未名》,聚集乡土文学作家

★南国社:综合性的艺术社团,领导人田汉

★弥洒社:强调灵感

★浅草、沉钟社:介绍外国文学,朴实悲凉

★诗社:湖畔诗社(爱情诗)、新月社(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二、 创作潮流与趋向(在20年代讲完之后再作具体分析)

创作上时代品格突出,表现为:

1、理性精神的张扬

改造社会人生、改造国民性、理性批判精神(并非纯思辨,是关注现实的)

婚姻爱情、个性解放题材——现代意味的自我认识

2、感伤情调的流行:苦闷、孤独、彷徨

原因:觉醒之后,一时找不到出路,现代意识促其追求,黑暗现实使其痛苦、失望,与新一代知识分子自身脆弱性及传统文人柔弱心理的习染也有关。反映出中国知识者艰难追求新生的精神历程。

3、个性化的追求

表现自我,个人的生活、情绪,例如:创造社

强烈的个性、风格

1、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现实主义是第一个十年中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成为主流,尤其在后期。但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与之并存

 

 

第二章 二十年代小说

一、 概述

二、 写实主义小说

三、 浪漫抒情小说

 

一、 概述

1、“五四”小说成为文学正宗

△现代白话小说开山之作为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的《狂人日记》,接着《药》、《孔已己》相继问世,拉开序幕。

清末民初,小说在文学中由边缘地位逐渐向中心移动

△五四小说比之前小说引人注目之处:

反封建精神

针对人的现代觉醒和国民灵魂改造

现代小说的形式(格式等,受西洋小说影响)

 

2、小说革新的特点

①比新诗略迟(1918),五四运动爆发后发展加快

②创作数量多,新人不断涌现,且出现许多女性小说家

③反思人生,叛逆主流,作思想启蒙的角色

④20年代后期,开辟了多样的源头

⑤除鲁迅外,大部分作家比较稚嫩

 

二、 写实主义小说

主要作家是文研会、未名社、语丝社成员

1、 问题小说(文研会作家是主力,1919年为“问题小说年”)

①产生原因

A. 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造就了“思考的一代”,思考方方面面,题材广泛,要求严肃地提出尖锐问题

B. 理论上的倡导P39

C. 借鉴外国文学(欧、俄、日、印度泰戈尔《哲理小说》)表现社会人生的作品

 

②特点

A. 鲜明的时代气息、哲理色彩

B. 提出问题、但不解决;人物形象被“问题”冲淡,成传声筒;比较概念化,未形成成熟流派

C. 并非纯粹写实,浪漫主义(冰心)、象征主义(王统照)皆有,许地山小说中是宗教哲理和隐喻气氛

 

③主要作家作品

△叶绍钧

1894-1988,苏州人,字圣陶,文研会12个发起人之一

★早期:《这也是一个人?》(后更名《一生》),关心下层的苦难生活,妇女题材

关注封建宗法制下人与人间的关系:《隔膜》

小市民(包括知识分子)灰色人生题材:《潘先生在难中》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较有分量的、反映五四时势及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倪焕之》。(20年代长篇较少,这是力作,否定了教育救国思想)

★童话作家:《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创作特色:

(1)客观冷静、不动声色,按事物本来面目描写,不作评论,注意细节

(2)庄重与幽默结合,夸张也使人感觉可信

(3)语言平实凝炼,字斟句酌的打造

(4)讲究布局,结构严谨(严肃的写作态度)

 

△ 许地山

生于台湾,笔名落花生,文研会发起人之一,其小说有浪漫传奇色彩。个人经历复杂,了解南洋一带风情,曾在燕大任教,后到香港。

★ 成名作:《命命鸟》(宗教方式解决问题)

★ 《商人妇》:惜官的苦乐观“一个人做的时候是苦,想的时候是乐”

许的小说反映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观:人在生活中默默抵抗、努力工作,平静面对人生的态度,有所作为的“认命”

★ 《缀网劳蛛》:只管织网、不论网破的宗教人生观、伦理观

★ 小说特色:

(1) 传奇色彩

(2) 浪漫气息,启发人思考,自己并不评论,含蓄

(3) 异域色彩浓厚

(4) 宗教色彩(积极、消极融合在一处)

 

△ 冰心

1900-1999,小说成就不是很大,但提出的问题引人深思,提倡基督式的爱,有短篇小说集《超人》,不事情节铺张,重在揭露人物内心,侧重抒发主观感受,风格婉约。

 

△ 王统照

1897-1957,爱与美的观点,代表作《沉思》(五四时人们的心态,包括先行者与旁观者)、《微笑》

《山雨》:北方农村破产的原因与现象;1933年出版,与《子夜》齐名。

 

2、 乡土小说

△ 最早的现代小说流派,成熟作品在五四之后。写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属于“寄寓文学”,不在本土写,将回忆组织起来,作品大多持批判态度。作者从农村中走出,读者多为城市人,最早倡导者是周氏兄弟。

△ 周作人的乡土文学理论:

(1) 让新文学在本土生根(过多借鉴西方有失自身特色的危险)

(2) 克服思想>形象的缺点,强调形象服人

(3) 发展民族特色,鲁迅作品是最好的开端,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抒情性

 

△ 许杰

★ 《惨雾》:农村械斗(原始的纠纷解决法;中国人力量内耗)

★ 《赌徒吉顺》:乡村盛行的典妻

 

△ 鲁彦

★ 《菊英的出嫁》:构思精巧、否定礼俗

★ 《黄金》:如史伯伯的遭遇

 

△ 彭家煌

浓郁的湖南特色

★ 《怂恿》:写家族制度的破坏,滑稽口吻的背后露出穷人的愚昧和坏人的凶残

★ 《活鬼》:小女婿风俗,喜剧

 

△ 台静农

有鲁迅风格,出色的乡土作家

★ 《烛焰》:“冲喜”风俗,善制造气氛

★ 《拜堂》:弟继娶嫂

 

△ 许钦文

语丝社,受鲁迅影响早

★ 中篇《鼻涕阿二》

 

△ 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1) 批判性:批判旧中国的愚昧、落后、闭塞、野蛮,但还不够深刻、透彻,年轻作家居多

(2) 描绘了许多当时中国社会的风俗,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地方色彩

(3) 加强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与社会、民众的结合更紧密

(4) 加强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

 

三、浪漫抒情小说

在五四这个富于个性与青春气息的时代,要求个性解放又受到社会压抑,在本国文学传承和外国抒情文学的双重影响下,不禁要通过写作表达内心激情,将表现自我的主观性推到极致的,是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浪漫抒情小说流派,也包括少数文研会作家,及浅草-沉钟社作家。乡土小说家大都偏写实,但在语丝派内部,也出现了废名的田园抒情诗般的小说样式。

 

1、 创造社概况

★1921年7月在东京成立。《创造》期刊。

★四大天王: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

★战斗对象是文研会,文研会是同旧文学作战的,创造社喜读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有意与文研会区别,风格总体偏向浪漫主义,与他们长期留学日本有关(受压迫、双重失望),作品批判色彩浓厚,组织性比文研会强,每人的特长、风格突出。

 

创造社作家从理论到实践都强调小说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大都有一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不着意通过人物的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郭沫若把这种美学追求称为“主情主义”。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全新样式。

 

2、 主要作家

★ 郁达夫、郭沫若、倪貽德、叶灵凤、陶晶孙、周全平,冯沅君,浅草-沉钟的陈翔鹤、林如稷,冯至、陈炜谟等。

 

△ 郁达夫(1896-1945)浪漫传奇色彩的一生

生平: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3岁丧父,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家贫)。读过私塾,古典文学功底深,外文好。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是“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与鲁迅、成仿吾、田汉、陶晶孙等交往甚密,共同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到过推动作用。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有旧才子遗风,又有新文人品性。

他早期创作的作品中,细致入微、赤裸裸地展示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成为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之一,虽然这些作品中同时也饮食着自然主义及其它一些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浪漫主义的风格是其主要的特点。

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形成与近代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呈现出一种“忧伤、厌世”的情绪。这一风格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特点。

追求王映霞成功,移居杭州,舒适安逸生活,宅名“风雨茅庐”,“富春江上神仙侣”,远离政治中心,创作与家庭均出现问题。1937年参加抗日文化运动。国难家毁,郁去东南亚,奠定新加坡、马来西亚文学的基础。

日占新加坡后,郁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蓄须,被迫做日军翻译,做许多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军秘密杀害。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他一生共创作了小说约50篇以及大量的诗歌、散文(200篇)、文艺理论,总计500多万字。

小说中直露的抒情处处可见,令人怀疑作者即为主人公,主人公的背景也与作者相似。把郁达夫小说连缀起来读,基本与其生活轨迹相合。典型自叙传抒情体小说。《沉沦》出版后更是引发此创作潮流。他强调“一切小说均是作者的自叙传”。作者的经验除自己的之外,实在另外也并没有比此更真切的事情。

但作家的目的非为自己立传,只是想“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让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就对了。”非真实的生活历程,而是自己的情感历程。

其小说不追求曲折情节和周密细致的构思,而是努力写个人的情绪流动和心理变化,仿佛靠激情、才气信笔写去。直抒胸臆,充满激烈情绪的笔调去写,于事件叙述中做坦率的自我解剖,甚至用长篇独白的形式直接拨动读者心弦。

★ 作品:《沉沦》、《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摆脱自叙传)、《迟桂花》

郁在留日期间形成弱国子民强烈感情,与五四退潮后青年一代普遍存在的精神失落和经济、婚恋的苦闷相呼应,造成当时“郁达夫热”。

郁在浓烈的抒情气氛中还创造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大都是所谓“零余者”:自伤自怜、被社会抛弃的时代青年,“五四”时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遭社会挤压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反映出郁达夫自己的精神困境:承继经典的“倡优士子”模式,“同是天涯沦落人” 。

★ 郁达夫小说特有一种感伤美、病态美,从主人公的颓废、变态的心理言行中揭示“时代病”,黑暗病态的社会。

★ 情欲描写,郁达夫主张人的一切合理欲求的自然发展,认为情欲作为人的自然天性应在文学中得到正视和表现。大胆地以自身为对象,通过直接写性包括病态和同性恋,来阐释爱恋生死的主题。也是对虚伪的传统道德以及国人矫饰习气的一种挑战。《沉沦》一发表惊世骇俗。

★ 创作特色:教材P53

(1) 自我的写真

(2) 感伤的抒情

(3) 结构的散文化

(4) 流丽、清新的文笔。

 

△ 郭沫若,其小说多以日本为背景

《牧羊哀话》:写朝鲜亡国后的家国悲剧,表达反日情怀;注意气氛的营造。

《喀尔美萝姑娘》;

自传性小说《漂流三部曲》

★ 《残春》:中国最早的意识流小说之一。

 

△ 张资平

梅州人,创造社元老,其小说市场效果较好,读者多使其声望高,主要写爱情小说(鲁迅评价: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

★ 处女作:《约檀河之水》

★ 自叙传:《冲击期化石》(现代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名与张学地质有关);《她怅望着祖国的田野》、《梅岭之春》(叔叔侄女的恋爱,反封建色彩浓),此后他只注意情节编造,不坚持精神追求。大部分作品颇有自然主义色彩,终至沉溺于性爱、肉欲描写。

△ 其他:多为创造社小字辈作家

★ 陶晶孙:15年留学经历,作品有浓重的东洋味。

《木犀》:起初用日语写成,后译为中文,由木犀花香联想到少年时与老师的恋爱,回忆中的师生恋,温馨、飘逸、甜美。

★ 叶灵凤:1925年加入创造社,抒写多角感伤恋情,受外国浪漫主义、唯美派颓废派影响深。《女娲氏之余孽》、《菊子夫人》、《姊嫁之夜》、《鸠绿媚》,描写变态性心理,用弗洛伊德理论解释,善解剖女性恋爱心理。30年代后成为重要的海派作家。

★ 冯沅君(淦女士),非创造社成员,主要作品发在《创造》,崇尚对主观、个性的表现。《隔绝》、《隔绝之后》,每个短篇间略带连续性,主人公姓名不同、性格一致,抒情独白、大胆袒露内心,细微地表现青春期女性的爱情生活。

★ 庐隐,个人心路,文研会骨干,抒写知识女性内心的苦闷、爱情生活的坎坷。作品《或人的悲哀》、《海滨故人》、《丽石的日记》

 

第三章 鲁迅

 

一、 概述

二、 创作情况

三、 鲁迅的小说

四、 杂文

五、 散文诗

 

一、 概述

1、 生平

2、鲁迅精神

①怀疑精神

《野草》:“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对一切都不轻信,对名目轻信是中国人的习惯,“自大狂”也源于此,被打败时也不认为自己不行。

批评中国的“十全十美观”,即用名目掩盖空虚,以老为好的心理表明一民族衰老的心态。

“从来如此便对吗?”从来如此,阻隔了改革,鲁想打破“从来如此”的主张受尼采的“重新估定一切”思想影响。

 

②现实精神

鲁的此种精神与反对“黄金世界”(理想世界,美好的未来)有关,多数人为美好未来而奋斗,而鲁认为黄金世界也有不好的事情。鲁不重视彼岸,重视此岸和去彼岸的路,反对空想,鲁的现实主义就是超越目的、重视过程,并非为革命胜利而参加革命(真正的革命家不只是为自己好),鲁的革命是同黑暗捣乱。

 

③绝望精神

希望只是一个连偶像都不如的虚无东西,希望、绝望都是虚妄。

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软弱的,看到好处才随人去做,鲁迅主张绝望后的斗争,不抱个人利益的抗争最有力。

所以鲁迅不怕压迫与诱惑,抱希望没用,苦干是最重要的。

二、创作情况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作家是在鲁迅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文学风格体式。

△ 主要作品:鲁迅一生著有小说集3部,杂文集17部,散文诗集1部,回忆散文1部,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翻译了近100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还辑录、校勘古籍18种。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 小说

《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5)、《故事新编》(关于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 杂文:匕首和投枪

△ 散文诗:

《野草》:丰富、复杂、矛盾,于苦闷、彷徨中求索,哲理、象征和形象性相结合。

《朝花夕拾》: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与感想、抒情与讽刺和谐结合。

 

六、 小说

(一)《呐喊》和《彷徨》

1、表现的深切

①独特的题材

为人生,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②独到的眼光、视角

“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药》、《故乡》、《明天》、《祝福》(农民)

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知识分子)

 

③特殊的小说模式

A. 看-被看:并非着意人物刻画,而是一种有象征性的氛围、情节

《示众》、《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铸剑》、《理水》、《采薇》

看客—作者,先驱者—群众

B. 离去-归来-再离去 (由希望而绝望)

“归乡”模式

讲他人故事的同时,讲自己的故事:《祝福》、《故乡》、《在酒楼上》

★ 一些结尾的亮色:《药》、《故乡》、《孤独者》等——反抗绝望

 

1、 格式的特别

《呐喊》中十多篇小说都有新形式,给青年影响、做榜样:

①形式多样

《狂人日记》:日记文本,主人公自我内心剖白;白话文体+文言小序

《孔乙己》:以旁观者口吻叙述,知识者与群众的双重悲喜剧,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置身于复杂网络中

《阿Q正传》:主观抒情性(作者的融入)

《伤逝》:表露真实与骗人的矛盾

《在酒楼上》、《孤独者》:主体渗入小说

 

“诗化小说”:《伤逝》、《社戏》

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

戏剧体小说:《起死》

抒情体小说:《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

讽刺小说:《高老夫子》、《肥皂》

乡土小说:《故乡》、《风波》、《社戏》

 

②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凝炼

肖像:“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塑造人物形象,具广泛典型性。

画眼睛,“显示灵魂的深”

将人物置身于大小环境中,强化人物性格的社会意义、时代意义

 

③熔诗、散文、音乐、美术、戏剧的经验从事小说创作,借鉴外国小说形式+借鉴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经验

继承传统与突破传统的统一:中国古典笔记与小说(世说新语、唐传奇、儒林外史、红楼梦),白描、人物形象勾勒、富于抒情长于讽刺;俄罗斯、东欧、日本文学,小人物、寄悲愤绝望于幽默、心理刻画、幽默讽刺,发掘病态心理——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2、 狂人日记

古今中外,最先看清真理的先觉者往往被看成狂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精神上和实际上吃人相结合的历史。

《药》:先觉者是为救群众,反被群众吃掉。

 

反封建的主题,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

狂人的清醒、深刻与众人的浑噩(白话日记正文—文言小序)

吃人主题的延伸:

《孔乙己》、《白光》——封建科举吃人

《明天》、《祝福》——礼教的吃人

《药》、《阿Q正传》——封建思想和愚民政策的吃人

《示众》——看客的吃人

《高老夫子》、《肥皂》——伦理道德的陈腐虚伪

手法(评论变化):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象征、隐喻)

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实写人物(现实主义)+虚写寓意(象征主义)

 

4、《阿Q正传》

①形象: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暴露民族劣根性)

茅盾语:中国人品性的结晶,人类的普遍特点的一种

鲁迅:质朴、愚蠢+狡猾

不觉悟,妄自尊大,“看客式”的无聊,守旧、畏强凌弱

                       A.要杀人(小D+赵太爷)恨阶级兄弟+想拿他钱

对待革命的态度有问题

                       B.随时可革命,又可反革命,没有灵魂,只看哪方面有好处

 

②精神胜利法

夸耀过去+虚构未来=解脱现实

 

③对农民问题的探索,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深远的意义

 

(二)《故事新编》 “神话、传说及历史的演义”,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

30年代集中精力于杂文创作,未忘小说创作,1934-1935年间5篇从历史与传说中取材的小说(《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20年代写作的《补天》(原名《不周山》)、《奔月》、《铸剑》

序言中写到并非《文学概论》所谓之小说,生命最后阶段,坚持艺术上的非正统性、强大创造力与想象力。对《呐喊》、《彷徨》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规范寻找新突破。所以也是一部试验性的作品。

 

1、 对“古”、“今”之间的深刻联系进行追寻与表现(古今交融)

★在有典籍记载的主要人物之外,加入大量现代语言、情节、细节。(鲁称之为“油滑”)

如:《理水》中“文化山”上的许多学者,ok,莎士比亚……

是传统戏剧中的丑角,又用现代语言自由发挥。以“油滑”姿态揭露和嘲讽现实。

但鲁对自己的“油滑”的也有不满: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不过,后来这种“开一点小玩笑”的诙谐手法越来越发展了,是借鉴民间戏曲的尝试与创造。

①《补天》、《奔月》中对先驱者命运的思考,引起当代读者共鸣。

②在古今相通中,以现代照亮古代,有力揭示古代人与事中某些被掩盖的真相,有鲁迅杂文的锋芒(以杂文入小说)。

《铸剑》中现实血案与古代的联系,复仇意志

1、 庄严与荒诞互补、互渗

★ 《补天》:宏大瑰丽的背景——女娲的无聊

古衣冠的小丈夫,死后在肚皮上扎寨,荒诞极致——历史的悲凉

《非攻》:最后一笔的反转。

模式:前后部的对立+后对前的翻转与颠覆。

 

小结:8篇有5篇作于生命的最后阶段,死亡威胁,内外交困,身心交瘁。

总体风格却非常从容、充裕、幽默、洒脱。

骨子里是鲁迅式的悲凉,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新境界,超前性,同时也有不成熟性。鲁迅提到过《补天》后半部的草率。

 

一、 散文/散文诗

1、《野草》

①是鲁迅写给自己的(独语体,不需听众,直通灵魂最深处)

研究鲁迅精神的最好参考,文字优美,思想深刻

②清醒的孤独者

反抗绝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战斗性的文字

③独创的艺术形象(矛盾、丰富)

独战的战士:《秋夜》中的枣树,《过客》中的客,《这样的战士》中高举投枪的战士,《雪》中孤独的“雪”,死掉的雨的惊魂……

无物之物:阴柔、变幻,糅合“吃人”精髓,阴险、虚伪,既凶且怯的卑劣性格,如《狂人日记》中闪现的吃人者一般,《这样的战士》中的“无物之物”

死火:将矛盾的两极融为一体。

④虚实结合来写

现实与奇幻、梦境交错,表现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想象、意识与潜意识

⑤象征、隐喻大量使用,个别篇什隐晦难释

但比之冲淡平和、明白浅易,更耐咀嚼,有人生真味

 

2、《朝花夕拾》

①闲话风

谈闲天,说故事;自然、亲切、和蔼、放松,作者与读者处于平等地位,漫笔,兴之所至,原生味

②一系列慈爱、质朴、温情的形象,显露了鲁迅心灵中柔和的一面

阿长、小伙伴、藤野先生

③任心闲谈

紧张、沉重的同时显出洒脱、放纵、从容

二、 杂文

产生于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中,并随着新文化运动深入而有发展。1932《申报·自由谈》成30年代杂文的主要阵地。作为左翼文坛主将的鲁迅,杂文创作成就最为杰出,且贯穿其文学创作始终。功能:战斗、释愤抒情

 

★以1927年为界,划为两个时期

前期:1918-1926,广泛深刻的社会、文化批评,反封建的五四精神

如:《我之节烈观》、《灯下漫笔》

后期:1927-1936,继续解剖中国社会思想与文化(《二丑艺术》),政治内容大大增加。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坚持文化战线的思想理论斗争。

 

艺术特色:

1、 诗与政论结合

2、 塑造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

3、 幽默讽刺和曲折冷峭的语言

 

 

第四章 二十年代新诗

一、五四新诗运动

二、初期白话诗

三、主要创作流派诗人诗作

 

一、“五四”新诗运动

渊源:晚清诗界革命

20年代新诗的发展轮廓:白话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含十四行诗)——象征诗(从节奏到旋律)——政治抒情诗

 

二、初期白话诗

胡适《尝试集》1920.3初版

代表作:《老鸦》《鸽子》《威权》《乐观》等。

沈尹默:《月夜》(1917)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1917)

周作人:《小河》(新诗第一首杰作)

 

△初期白话诗的总体特点

1、散文化

(1)基本不用韵及平仄;(2)虚词较多,采取白话散文的句式章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意象

2、注意向民间歌谣传统的吸取与借鉴

1920年成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如周、刘、沈

3、以个性解放、关注平民为主要内容

 

三、主要创作流派诗人诗作

1、小诗派

△冰心,《繁星》、《春水》

  宗白华,《流云》

2、湖畔诗派

湖畔诗人:汪静之《蕙的风》、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

3、冯至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

△冯至抒情诗的最大特点在于节制,或化为客观的形象,或蕴涵于简单的情节,后期向哲理诗发展;

形式上采取了半格律体,大体整体,大致押韵,追求整饬、有节度的美;

叙事诗成就突出,如《帷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从德国谣曲中获取养分,有中古罗曼气息。

后期十四行诗方面的成就:《蛇》

4、郭沫若的创作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别号鼎堂,四川乐山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1)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1940—1943年,连续创作六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筑》(《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1944年写出史论《甲申三百年祭》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1—5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2)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女神》

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

受到“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感召,同时又反映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分为三辑,第一辑由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组成,是以现代的想象重构古代的故事传说;第二辑是主体,30首诗作,《凤凰涅磐》《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都乃名篇;第三辑有25首新诗。

 

△反抗、破坏、创造的主题

“反抗”,源自人的解放与觉醒;“破坏”,基于现实的黑暗、冷酷、腥秽;“创造”,是人类得以前行的动因

“五四”精神:怀疑、批判、反抗、破坏、创造。

——《凤凰涅磐 》、《女神之再生》集中表现了上述主题。

泛神论主题

“一切的一”与“一的一切”,这是一种一切都融为一体,生命与万物物我无间的大和谐境界。(自我、自然与神三个元素融为一体)

爱国主义的主题

《炉中煤》、《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 。

“五四”是中国现代新型文化的青春期,郭的爱国也表现为对“青春中国”、“新中国”的向往与追求。

 

△《女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

是一个热烈执着地追求美好理想和个性解放,充满着历史乐观主义精神的现代人。

抒情主人公已越出了“祖国意识”,有了“人类意识”。

艺术特色

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基础上

创造了自由诗的诗体形式

综合采用多种艺术表现的手法。

 

(3)郭沫若的其他诗集

《星空》(1923)、《瓶》(1927)、《前茅》(1928)、《恢复》(1928)

无论是其诗情和形式,都不再有《女神》之光彩。 

 

5、新月派

(1)徐志摩(1896-1931),名章垿,字志摩,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海石县一个富商家庭。1918年留学美国,1921年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诗歌影响。1922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同时,开始诗歌创作。1923年参与发起新月社,1926年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等人一起提倡新格律诗。1928年主编《新月》月刊,曾经与无产阶级文学发生激烈的论战,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被认为是诗坛上的一颗流星。

徐志摩创作过多种文学体裁,散文、戏剧、小说、诗歌等。其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和散文,是20年代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曾出版诗集《志摩的诗》(1923)、《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三部诗集,在他死后,陈梦家又给他出版《云游集》。

徐志摩的思想,基本上是欧美化的自由主义思想 

非深刻而较单纯。 “爱”、“自由”、“美” 的“单纯的信仰”(胡适语) ,在本质上是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他表面上显得很驳杂,接触各种思想家、思想潮流和作家,但未形成自己的思想,他曾经说“ 自己在思想上永远也无法形成一个系统。” 所以,他不属于“思想类型” 的作家,而属于单纯的情感类型作家。他的思想基本上停留在对欧美政治、文化的情感性的渴望,明显地带有浪漫诗人的特点。 

△《雪花的快乐》是一首爱情诗,也是徐志摩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诗是用“雪花”飘落来这种自然现象,象征自己的执著的爱情追求。诗歌的才华,除了音乐性以外,更主要地体现在想象力上,把雪花与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客观事物与内心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非常别致的意境,但同时也很贴切。

△追求精神理想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灵动飘逸的浪漫抒情风格:《沙扬娜拉》(1925)

短短的四句,就把日本女性的情态、性格表现出来。诗歌抓住日本女性的一个日常行为,然后用比喻去表现这种行为性格、情感。

△旋律优美

徐志摩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舒缓的节奏,形成一种优美的旋律。

这种音乐性,涉及了三个因素:押韵、平仄和音尺。

对音乐性的追求,是新月派诗歌最重要的美学原则。

 

△关于《再别康桥》(1928): 这是一首别情诗,抒发对康桥的那种无限深情。依依惜别、无限眷恋,带有淡淡的感伤。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徐志摩曾经在这里学习。决定了徐志摩一生的基本思想,徐志摩对欧美政治、文化和浪漫主义的信念,就是在康桥形成的。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去理解徐志摩的康桥理想,把它看作是一种“回归自然” 的浪漫主义人生理想更贴切些。

 并没有以自然批判文明,而是直接抒发对自然的感情。对康桥感情,就是对自然的感情,歌咏康桥的自然美景。 

这首诗体现出三美的原则。最突出的是音乐美。诗歌得以流传,很大程度上是这种优美的旋律感。

押韵,每节都是第二行和第四行之间。每行是两个或三个音组。还有词的重复和节的重复:“轻轻的”、“悄悄的”。最后一节和第一节相呼应。使节奏舒缓、从容,同时,给人一种韵味悠长的感觉。

 

(2)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1945年7月15日在昆明被特务暗杀。

人生道路:诗人—学者—民主斗士

主要作品:诗集《红烛》、《死水》

 

新月派诗歌:闻一多

追求: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把创造的重心从“白话”转向“诗”。新诗由此进入了“自觉”时代。

闻一多对《女神》的批评:一是过于欧化;二是反对只是“自然流露”。

理论原则:理性节制情感。

审美特征:和谐与均齐

三美理论,诗人应该“戴着镣铐跳舞”。(旧诗经验的移植)

 

△《死水》作于1926年4月,是诗人偶见西单二龙沟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

作品采用象征手法,对窒息的社会现实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3)朱湘1904-1933

《夏天》《草莽集》(古典),及身后友人所编《石门集》(西方)

朱湘最认真地实践了新月派倡导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他的诗恬淡平静,工稳美丽,诗风古典而奢华。 

《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和“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

关于诗的章法、模拟西洋诗体(如十四行)做过很多试验。

叙事诗同样较为成功。如《王娇》《猫诰》等

△《采莲曲》写得缠绵悱恻,唱出一片宁静迷人的境界。给他赢得极大的声誉。

 

6、早期象征派诗歌

穆木天《谭诗——寄郭沫若的一封信》:“胡适说:做诗如作文,那是他的大错。” 要创作纯粹的诗歌:一是领域(潜在意识);二是思维与表现方式,强调暗示和朦胧的特质。

拒绝大众化。师法法国瓦雷里(穆木天,做了回环句式和废除标点的尝试)、魏尔伦(李金发),提出“内转”,同时试图沟通中西诗歌。在李的诗中还进行了复活文言的尝试。

 

什么是象征派诗歌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1857年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发表了著名的诗集《恶之花》,从此揭开了欧洲象征主义的序幕。其最初流行于诗歌领域,其后流行于其他艺术领域。20世纪初,象征主义曾对五四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20 世纪20年代在中国文坛兴起的象征派诗歌,就是其直接催生的结果。但象征派诗歌在中国文坛上所走的道路并不平坦,其在中国诗坛所取得的成就也远远低于欧洲其他国家。

 

象征派诗歌进入中国的文学背景

在表现技巧上,象征派的诗人们反对模拟客观现实,也反对直抒胸臆,更反对概念的说教。其诗歌大都借新奇的想象和比喻、晦涩的意象和暗示、象征性的意境来揭示他们内心世界的奥秘,表现出与五四初期白话诗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象征派诗歌与新月派诗歌的区别

新月派与初期象征派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诗坛上的两个主要的诗歌流派,由于新月派的主要作用在于从听觉视觉方面克服初期诗坛的散文化倾向,而象征主义诗派则重在纠正其太实、太白、太直、太露的艺术弱项,因而两者在创作方法上有很大区别。

 

△李金发与象征派诗歌

1925年李金发的诗集《微雨》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象征主义诗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影响深广的诗歌流派—— 象征派诗歌。1926年、1927年他又相继出版了诗集《为幸福而歌》和《食客与凶年》。

李金发简介

1900.11.21—1976.12.25,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特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1925年初,回国执教,加入文学研究会。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美育》杂志;后赴广州塑像,并在广州美术学院工作,1936年任该校校长。40年代后期,几次出任外交官员,远在国外,后移居美国纽约,直至去世。 

李金发诗歌的主要内容

他的诗歌并不直接反映现实,而是直接表现自己的内心生活,内容往往是悲剧性的人生感受:死亡、悲哀、绝望、孤独。这实际是也是现代诗歌的一个主题,多表现人的“异化”。代表诗作《弃妇》就倾诉了人生的悲哀和痛苦,用弃妇的悲惨象征人生的悲惨。

这是一个曾被文学史宣判为本世纪二十年代新诗发展中逆流的诗人。他的名字和诗作,多年来,似乎已被湮没,已被遗忘了。然而,他的幽灵却一直在诗坛上游荡,在毁誉里挣扎,在变形中崛起。三十年代滥觞的现代派诗里,可以听到他的回声,四十年代风行的九叶派诗里,又可以看到他的潜影;五十年代的台湾,现代派诗以蔚为壮观之势东山再起,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朦胧诗激起了此伏彼起的争论。这时,只是在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原来他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抹去的名字,他的诗也不是一页可以不屑一顾地掀过去的历史。

深刻的探索者,常常比肤浅的成功者在历史上刻下了更深的印痕,留下了更多的东西。

 

7、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第六章     二十年代散文

一、散文的兴起

二、主要派别

三、重要作家作品

 

一、散文的兴起

散文在20年代取得很高成就:数量大、文体丰、风格绚烂、名家多。

创作相当发达,品种体式繁多,既有杂感小品,也有抒情“美文”,哲理随笔,还有散文诗,文艺性的通讯。各自发扬着文体的优长,辉耀着作家的个性,与传统文言散文争相媲美。        

 

△ 兴盛原因:

(1) 历代传统:最能表现白话文特长,与古文抗衡;由于古代文学中散文较发达,新文学若要站住脚,务必打破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因此诸多作家往散文方面努力。

(2) 创新体裁:战斗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杂文

(3) 文体自由,这种文体比较自由。相对容易掌握,写的人也就比较多。也由于散文一般较简短,一有感触,即可成篇,适合于“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

(4) 因为五四散文“化传统”化得较好,比较适合民族审美的心理习惯。

 

一、 主要派别

1、《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与现代杂文

1918.4,《新青年》设“随感录”专栏,刊登杂文

还有李大钊、陈独秀《每周评论》,瞿秋白《新生活》等。

△ 作家群: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李大钊(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性相结合)、陈独秀(痛快淋漓、气宇轩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

 

2、“言志派”散文

△小品文,代表作家:周作人、俞平伯、钟敬文、废名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概念,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认为其是个人文学的尖端。

 

3、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缜密、漂亮的美文

主要代表:冰心、朱自清

其他重要作家:丰子恺、梁遇春、许地山、叶圣陶、郑振铎、茅盾、瞿秋白。

 

4、创造社作家散文(浪漫派)

特点:率真、坦诚、热情呼号、自剖式

郁达夫:自叙传,恣意放达,作品《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

郭沫若:悲愤呼叫,作品《月蚀》、《卖书》、《路畔的蔷薇》

 

5、“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作家散文

1924年创刊的《语丝》为“语丝派”阵地。

“语丝”文体:批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

特色: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

作家:周氏兄弟、林语堂、孙伏园

20年代中期,《现代评论》派,欧美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语丝” 对立。

代表作家:徐志摩(自由、华丽),陈西滢(“闲话”,贵族化)

 

二、 重要作家作品

1、 周作人、朱自清、冰心

(1) 周作人:美文的领袖,也写了不少战斗性的杂文。一个有争议的作家。

有浮躁凌厉和冲淡平和两体,后者影响更大。

 

浮躁凌厉——主要是思想上的意义、社会作用;

冲淡平和——追求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看去不事雕琢,“本味”,平淡背后有真正的绚烂;从日常生活出发,平平淡淡挥发开来;把文艺当成“自己的园地”,进行玄思、冥想。

例子:《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选材平凡琐碎,经笔墨点染透露出特别情趣。

 

△周氏兄弟看透现实后的不同选择:

鲁迅——继续战斗

周作人——不再战斗,不关心人间烟火;标志为1928年《闭户读书论》

 

△ 闲适、青涩、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一脉散文:俞平伯、钟敬文、废名

 

(2) 朱自清

语言、文体之完美,擅写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

是“作出来的”,与周作人“写出来的”相对。

特点:漂亮、缜密、自然、朴素。

语言上:口语化、情意化、风趣化。

v 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v 浓郁的抒情色彩 :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抒情与叙事、描写、议论相交织。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v 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朴素的语言基调,而又体现出清新、自然、悠美、典雅之美。

 

(3)冰心(美文)

文风: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病中倚枕看月”

超逸、庄严的文章意境。

保留传统精髓,又吸收西方精华。

△ “爱的哲学”:自然爱、母爱、儿童爱。

 

(4)其他作家

文研会:梁遇春(俏皮、标新立异,给人启发)、丰子恺(佛理)、许地山(宗教气息)、叶圣陶(写实)、瞿秋白

创造社:郁达夫、郭沫若

△梁遇春(1904——1932):《春醪集》、《泪与笑》两本散文集。 

(1) 谈论知识,探索人生,语言机智而有文彩。

(2)善于在小题目里开掘微言大义,引用外国的经典、警句信手拈来,却又处处切题。

(3)折射出作者的孤傲气:懒散的绅士风度,不愿受约束的个性,享受人生的生活主张。

(4)从生活细节中发现某种哲理,又喜作反语,表面看似是标新立异,实质上是一种很成熟的愤世嫉俗。

 

 

2、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主要代表: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等。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主张: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不同于革命作家的道路,与民族、人民、社会现实保持联系。重视“洗刷人心,再造民族灵魂”的作用。

对政治态度清高,不介入。

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

 

3、主要论争

左联与后期新月派

左联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性灵文学”与左联论争

“京派”与左翼文坛论争

 

△左翼文艺和后期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秋的论争上。

关于“普遍的人性”与“阶级性”的论争。

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种深刻的分歧。

△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胡秋原为代表的“自由人”独立于当时的左翼文坛和国民党的文艺派别之外,一方面反对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学(这是主要的),另方面又批评左翼作家主要的错误文学观点。

所谓“第三种人”就是指那些想认真从事创作工作,但在当时自由派和左翼说教者的纷争中无法有说话余地的作家。被称为“第三种人”的除了苏汶(杜衡)外,还有施蛰存、戴望舒等人。

胡、苏的观点遭到了左翼作家的群起批判。    

△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9月主持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次年9月又创办《宇宙风》,依托三个刊物形成了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鲁迅等左翼作家指责他们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性的作品”。

鲁迅在1933年10月1日曾发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批评小品文是“小摆设”,而提倡写作具有战斗性的小品文。

 

△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继续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他们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等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论争主要体现在下面:

(1)京派理论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与朱光潜鼓吹“静穆”美相反,鲁迅热烈地提倡战斗的力的美。

(2)1936年10月,沈从文发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指责文学创作中题材、内容、风格“差不多”的现象,“记着时代而忘了艺术”,号召作家脱离文学媚悦流俗。茅盾等众多左翼作家也展开了与沈从文的论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