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建议收藏】不会选笔记本?参数太多看不懂?看了这期,你也能变电脑大神!

2023-06-29 03:17 作者:库爱世间万物  | 我要投稿

笔记本选购参数解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44y1r7wa/

## CPU

### 笔记本CPU排名:

Benchmark: https://www.cpubenchmark.net/laptop.html

天梯图: https://www.mydrivers.com/zhuanti/tianti/cpum/index.html

 CPU 也叫中央处理器,它是电脑最重要的部件儿,没有之一。电脑的速度快慢,电脑能用多久,会被淘汰,都主要取决于它。目前生产的厂商只有两家,英特儿和AMD。首先是 CPU 的性能有什么决定? 

 

 **CPU 的性能等于频率乘以 IPC 乘以核心数。**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来打个比方。我们可以将其比作工人搬砖的情景:


### 频率

频率表示每小时能够从地点A搬到地点B的次数,例如搬20次或30次;IPC 表示每次能搬动的砖块数量,是5块还是10块;

核心数代表参与工作的人数,是4个还是8个。

先说频率,这部分中的睿频率比较重要。CPU的参数表中通常会有两个频率数字,分别是基础频率和睿频频率。睿频频率可以简单理解为汽车的最高时速,它能够体现出处理器的极限和爆发力有多强。


### IPC

接下来是IPC,它主要由CPU的架构决定。对于新手来说,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架构的细节,也无法从参数表中获得准确的信息。所以简单的方法是看处理器的代数,即第几代产品,这决定了处理器是新款还是旧款。因为处理器的新旧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脑的性能,并且影响电脑整体是新款还是旧款。一般情况下,笔记本电脑通常选择购买较新的产品,因为除了处理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显著升级。目前,英特尔最新的是第十一代,以i为命名,后面的前两个数字是11。而AMD最新的是5000系列,以r为命名,后面的第一个数字是5。


### 核心和线程数量

第三点是核心和线程数量。前面提到过,核心数量可以理解为工人的数量,而线程通常是核心数量的两倍,可以实现一心多用。例如一个人既可以搬砖又可以唱歌,或者可以一边搬砖一边传达领导的指令给队友。目前最常见的是4核8线程、6核12线程和8核16线程这三种配置。同一代产品中,核心数越多,整体性能越强,上限也更高。在多核性能方面,AMD目前领先于英特尔。


另外,还有一些不支持超线程的处理器,例如8核8线程。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核心数量比线程数量更重要,例如8核8线程通常比6核12线程更强。 


### 单核性能和多核性能

第四点是单核性能和多核性能。虽然多核心对于性能有所帮助,但是单核心性能同样重要。因为并非所有


软件都能够同时利用多核心,人多并不一定就是好事。打个篮球的例子,A队有50名队员,B队有20名队员,并不意味着A队就比B队强大,因为每场比赛最多只能上场5名球员,而且球权是有限的。所以篮球队的成绩极度依赖一两个超级巨星的能力上限。在电脑的使用中,单核性能对于日常使用和游戏等方面来说非常重要,而多核性能则对于同时运行多个程序、进行大规模计算和内容创作(如视频渲染)等工作更为重要。


### 需要忽略的CPU特性


需要忽略的CPU特性有以下几点:首先,关于英特尔和AMD该选哪个的问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英特尔更稳定且兼容性更好,另一种是AMD性价比更高且性能更强。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和新手来说,他们可能并不会觉得有特别大的区别。去年的情况是,AMD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但在多核性能方面终于超过了英特尔。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体现出如此巨大的差距,因此两者都是可以选择的,不用怀疑某一个品牌的实力,关键还是看价格。其次,处理器的命名规则如i几和r几并不能直接决定性能的强弱。许多人可能认为I7 > I5 > I3,R7 > R5 > R3,这是官方用来区分不同档次的命名方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举个例子,今年的I5可能比去年的I7强大得多,标压版的I5可能比低压版的I7性能更强。所以,仅仅根据i几或r几是无法判断一个处理器的好坏的,相反,过于相信I7级或I9级等说法反而容易受到误导。特别是不要相信这些所谓的说法,最好的方法是忽略它们,只看具体的型号。第三点是后缀"h"和"u",后缀"h"的处理器通常比后缀"u"的要强。这里的"h"和"u"分别代表标压CPU和低压CPU。在之前的视频中,我提到后缀是最重要的指标,但是时过境迁,现在厂商们估计已经意识到用户更喜欢"h"的后缀,所以推出了很多打着标


压旗号的处理器,实际上它们可能是低压处理器,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例如,去年AMD的"h"和"u"几乎没有区别,甚至有些型号的低压处理器表现更好。因此,我建议大家忽略这个指标,只关注具体的型号。最后一点是基础频率。例如,10代酷睿到11代酷睿的两款处理器,基础频率从1.2提升到2.4。但这并不意味着性能提升了一倍,就好比一辆汽车平时经常以40公里每小时或8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但这些都远远达不到汽车性能的上限。因此,基础频率并不能衡量一台处理器的好坏,所以大家应该更关注睿频率。


最后,关于苹果的M1处理器。去年,苹果推出了基于ARM架构的M1芯片,在各种性能测试中表现出色,有人说逆天秒杀I9等。而且它功耗低,价格也相对较低,不到7000元。很多人都对它非常心动,但是请清醒一点,M1处理器和Windows用户没有太多关系。而我相信观看这个视频的大部分人应该是Windows用户。所以不要想得太多,M1处理器虽然很好,但不适合你们使用。当然,如果你是Mac用户,我强烈建议你只考虑使用M1芯片及其后续型号,不要再考虑英特尔版本的处理器。


## 显卡

### 显卡天梯图

https://www.mydrivers.com/zhuanti/tianti/gpum/index.html


首先,讨论值得注意的方面。在电脑中,显卡是必需的,用于在屏幕上显示内容。主要分为集成显卡和独立显卡两种类型。

#### 集成显卡

集成显卡是嵌入在CPU中的显卡,也被称为核心显卡。英特尔和AMD的CPU都集成了显卡,但它们的性能相对较弱,适合玩英雄联盟和日常休闲游戏。对于一些不太要求高性能的网游,如守望先锋、CSGO、Dota 2等,在降低画质的情况下也可以游玩,但通常无法胜任大型3D游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集成显卡没有独立的显存,因此需要使用计算机内存的一部分作为共享显存,内存的频率对集成显卡的性能影响显著。因此,如果您打算购买集成显卡版本的轻薄本,需要特别注意内存频率,例如英特尔最新的锐居X1和显,需要搭配高达4266兆赫兹的内存使用。


#### 独立显卡

另一种类型是独立显卡,目前笔记本电脑中主要使用Nvidia的独立显卡,很少有采用AMD独立显卡的产品,不过今年可能会有所改变。目前常见的轻薄本中独立显卡的型号主要是MX 450,个别型号可能会使用GTX 1650甚至更高性能的显卡。而游戏本中常见的型号就不一一说明了,大家可以查阅相关的天梯表,很容易找到,就在菜单中。当然,今年出现短缺的情况也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先了解这些知识,暂时不会过时。


#### 显卡功耗

第三点是关于显卡功耗的问题,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即使是同一型号的显卡,在天梯表的分数上也不能盲目参考,还需要考虑功耗的高低。例如,同样是MX 450显卡,有28瓦的、25瓦的,甚至只有12瓦的版本。游戏本的显卡也是类似情况,同一型号可能有80瓦、95瓦或者130瓦的版本,即我们可能听说过的满血板、残血板等说法。简单来说,一个人可能很强壮,但如果你不给他足够的食物,他也无法发挥力量。因此,即使看到相同型号的显卡,它们的性能差异可能达到百分之二、三十,非常夸张。


#### 独立显卡和集成显卡的关联性

第四点是关于独立显卡和集成显卡的关联性。这主要针对游戏本。大家都知道,游戏本主要使用独立显卡,但它们的CPU也集成了核心显卡。大部分情况下,游戏本会同时使用这两种显卡。**对于简单的日常办公场景,直接使用核心显卡可以节省电能。而对于需要玩游戏等复杂场景,使用独立显卡的强大计算能力来渲染复杂画面,然后将结果传递给集成显卡在屏幕上显示。由于涉及到中间的这一步骤,实际上会对游戏帧率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一些游戏本会直接建立独立显卡和屏幕之间的直连,提升游戏体验,这就是所谓的独显直连**。然而,这种方案在日常办公中同样使用独立显卡,会导致能耗大幅增加。因此,这两种方案各有利弊。当然,也有一些厂商同时提供这两种方案的选择,让用户自由切换,但成本显然会更高。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独立显卡是否支持直连取决于主板是否具有相应的直连通路,这是硬件方面的问题,是产品的固定属性,因此不能通过后期升级系统来实现。在选择显卡时,有一些建议新手忽略的因素。首先,有些人会问是否可以给老笔记本更换更好的显卡?要清醒一点,虽然有"独立"这两个字,但笔记本电脑中的独立显卡只是在主板上另外的一块区域,有独立的显卡芯片,但是它是焊死的,无法自行更换。其次,在选择显卡时,新手最容易被忽悠的是显存大小,例如错误地认为4GB显存的显卡性能是2GB的两倍。还有人说显存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位宽或频率等参数。确实,这些参数都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最关键的是核心性能。简单来说,要看型号是否合适,再考虑功耗,至多再关注一下是否支持独显直连。其他参数,如显存大小和位宽等,建议新手直接忽略。


#### 避免垃圾独显

第三点是许多人认为独立显卡一定比集成显卡性能更强,这主要是轻薄本的一个陷阱。一些厂商抓住了用户的这种心理,认为独立显卡肯定更好,因此他们强行配置了一个非常差的独立显卡,例如MX 330等,它实际上比最新的集成显卡还要差。由于独立显卡芯片和独立显存颗粒的增加,成本和售价都会大幅提升,但性能却不如集成显卡,反而增加了功耗。这只是为了在参数表中拥有"独立显卡"这几个字而得不偿失。因此,鉴于目前集成显卡的性能已经相当不错,再加上独显严重缺货的现象,对于没有游戏需求,特别是不需要玩大型3D游戏的用户,我更建议购买集成显卡版本的轻薄本。


## 散热


#### 配置与散热能力:

在选购笔记本时,有一句俗语是“外行看配置,内行看散热”,而散热性能的测试方法就是双烤。需要注意的是,双烤主要测试笔记本的散热能力和性能释放情况,而不是单纯比较性能的强弱。换句话说,并不是说功率为55瓦的笔记本就比45瓦的笔记本更强,笔记本性能的优劣主要取决于CPU和显卡的型号。


#### 平衡性能、噪音和温度:

需要动态地看待性能、噪音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如果同时追求高性能和低温度,通常风扇转速会很高,因而噪音较大。如果追求高性能和低噪音,则可能导致机器过热。有些机型注重低温低噪音,但性能释放可能较差。通常只能在性能、噪音和温度之间取得两方面的平衡,所以重要的是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平衡点,而不是单纯追求某一项指标。


#### 双烤测试的评估

关于双烤测试的好坏,实际上没有固定的规定,并且经常在变化,特别是对于轻薄本来说,双烤成绩并不是非常重要。然而,我可以给出一些大致的参考数值。对于轻薄本来说,能够达到15瓦+25瓦的成绩是比较理想的。对于游戏本来说,目前的情况是CPU最好能够达到45瓦以上,而显卡的要求因型号而异,一般主流型号在80瓦到135瓦之间。在噪音方面,对于游戏本来说,能够控制在人脸位置的噪音低于50分贝,对于轻薄本来说,能够控制在40分贝以下都属于比较好的成绩。至于温度,建议关注键盘温度,常用键位如WASD和方向键区域的温度能够在40摄氏度以下就属于不错的控制水平。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环境温度对双烤测试的成绩影响很大,所以不能只看成绩,还要考虑环境因素。


#### 忽略的因素

在评估散热性能时,有几个因素可以忽略。首先是模具、风扇数量和热管粗细。虽然这些因素都很重要,更多的风扇和更密集的扇叶以及更多和更粗的热管通常是更好的选择,但对于新手来说,很难仅凭风扇和热管判断一台笔记本的散热性能。此外,模具方面更加复杂,所以最好还是以实际测试为准。其次是轻薄本的双烤数据不够好,并不一定代表它是垃圾产品,因为双烤测试和日常使用场景完全不同。就好比你是一名短跑运动员,但测试的是马拉松成绩,马拉松成绩好并不意味着你的短跑成绩也好。因此,尽管高性能很好,但用户选择轻薄本往往意味着它可以牺牲一部分性能。很多人选择轻薄本主要是为了普通办公和休闲使用,用户通常容易满足,不需要笔记本长时间高负荷运行,因此安静和不易发热可能更重要,稍微差一点的性能并不是致命问题。第三个因素是关于CPU和显卡温度的误解。经常有用户担心CPU和显卡温度达到70度就太高了。实际上,对于CPU来说,达到90度是正常的,甚至在高负荷下达到80度也可以说是散热良好的显卡。达到70多度也是正常的,所以不必担心电脑会过热,因为电脑会有降温措施,不会让芯片受损。此外,70度以上的温度是芯片核心温度,你并不需要直接用手触摸它,所以没有问题,只需要关注键盘的温度不要过高即可。

 


## 屏幕

 然后我们来说屏幕方面值得注意的方面,有在笔记本屏幕的宣传页上,最重要的三个点分别是分辨率、刷新率和色域。

 

#### 分辨率

第一,分辨率目前主要还是 1080P 的,最多比例是 16:9,稍微好一些。氢化本会使用两k以上的分辨率,也有的说自己是2.5k、3K的,其实这反而都不太重要,**只需要知道比例比1080P高就行了**,而比例也可能会变,比如说16:10的,或者是3:2的。分辨率高主要表现是图标和文字的边缘更加平滑,感觉更加细腻。而看电影和玩游戏,如果它们本身的分辨率没有提升,则感知没有那么强,比如你1080P的视频,用4K屏看也并没有什么意义。


没有必要上4K分辨率。其实笔记本目前最常见的是13-16寸,最大的也就17寸,所以两K的分辨率精细度其实足够了,连MacBook Pro也都是两K的分辨率而已,所以4K经常只是徒增成本和显卡负担,还更费电。而且4K还通常没有高刷新率,所以选4K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必要。


#### 刷新率

第二,刷新率。这个主要是在说游戏本,比较常见的是144赫兹,它能够明显提升FPS游戏的流畅体验,但需要注意的是,至少游戏的运行帧率得能相对比较高,比如说你游戏每秒就只能跑60帧,那你刷新144次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它还需要一块好的显卡来支持。也因此,**像240赫兹、300赫兹对于144赫兹来说并不一定能有本质的提升**,而且过高的刷新率本身感知就比较小了,所以除了专业的电竞选手,**普通人其实选144赫兹或者165赫兹是更合理的**,也因此轻薄本用高刷屏的意义并不算特别大。


#### 色域

第三,色域当然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屏幕的观感。简单来说就是你看到的屏幕是比较艳丽的,还是比较寡淡的。但是现在除了极个别低价的产品,**基本上都普及高色域了。我们看到100% sRGB或者是72% NTSC都可以,如果详情页没有标,那可能就有问题了。**


#### 色准

第四,还有个指标叫色准,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就是颜色会不会偏。它当然很重要,但是其实这个后期是可以通过校色来改善的。而我觉得比较能够体现屏幕素质的方法是观察白色的显示效果是否比较正,还是会偏蓝、偏绿、偏黄等等?是看着比较干净的白色,还是看着比较脏的白色?这个通常能够反映一块屏幕的素质如何,也比较直观,并且这个之所以比较重要,也是因为它后期也不一定能调好。


#### 亮度

还有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参数是亮度,**一般来说300尼特以上就算是可以了,400尼特以上就算是亮度表现比较好的。**



#### 镜面屏和雾面屏

第一,屏幕经常会分为镜面屏和雾面屏。镜面屏其实就是表面上覆盖一层玻璃,让屏幕看起来更加清亮更高级。雾面屏一般都在宣传什么防反光,但其实这个真的不太重要。雾面屏的效果其实也并不差,用着用着经常会忘了有没有玻璃,而且在强光下使用也并不会是常态,你的手机也都有玻璃,也没见谁特别害怕反光,所以没有必要太在意这个。



##### OLED屏

第三,这条是临时加的,因为我看到最近有很多厂商开始推出OLED屏幕的笔记本,这种屏幕在手机上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也确实在很多方面比LCD优秀,比如说色彩更鲜艳,亮度和对比度更高,比如播放HDR视频的时候效果更好。但是现阶段在笔记本上使用还是存在一些隐患的,比如说Windows系统色彩管理不好导致过饱和,比如烧屏现象、寿命问题等等。因此建议大家暂时还是不要盲目地追求OLED,还需要一些时间来考验。



## 内存


首先,要明确内存的作用并不是用来存储文件的,例如照片、电影、游戏等都是存储在硬盘中,而不是内存中。内存的作用可以类比为切菜的案板,它是临时存储和处理数据的地方。当厨师(CPU)处理数据(做饭)时,需要暂时将数据(菜)放在内存中,完成后内存会被清空,就像案板上的切好的菜会被清理掉。因此,一旦断电或重启,内存中的数据也会被自动清空。


#### 容量大小

其次,目前来说,16GB 的内存是最合理的容量大小。内存的容量可以理解为案板的大小,如果太小,会影响数据处理的速度。


#### 频率

内存还有一个重要指标是频率,可以理解为切菜的速度。频率越高越好,所以内存的频率也需要特别关注双通道问题。双通道相当于两个人同时切菜,速度会快一倍。当核心显卡需要使用内存时,特别需要注意双通道配置和内存频率的高低,因为这会严重影响显卡的性能。


在选择内存时,可以忽略以下几点:


首先是内存的大小。内存大小应该根据需求而定,没有必要过度追求大容量。即使是32GB的内存,也不会比16GB的内存性能提升一倍。就像在已经足够的切菜板上,即使面积扩大10倍,你实际能使用的空间仍然有限,无法加快切菜的速度。


第二是轻薄本是否支持可更换内存。对于轻薄本来说,并不需要考虑内存是否可更换,因为空间有限。如果强行要求可拆卸内存,反而会增加轻薄本的体积和尺寸,违背了轻薄本的初衷。而且现在基本上都标配16GB内存,购买这样的配置已经足够,不必过于纠结于内存的可拆卸性。

 


## 硬盘


 硬盘方面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现在基本上都使用固态硬盘,而且大多数都采用PCIe NVMe接口,所以就不再提及SATA接口的情况了。

固态硬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指标。


#### 顺序读写速度

第一是顺序读写速度,通常指大文件的拷贝速度,可以理解为硬盘的速度上限。然而,这种高速只能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就要看缓存的速度了。目前可分为三档,**速度达到3000以上的是顶级,速度在1500到2000之间的属于中等,速度在1000以下的可以算作较差的。**


#### 小文件的速度和响应时间

第二是小文件的速度和响应时间,小文件数量多和响应时间的快慢对于指令下达后硬盘的反应时间很重要。


硬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软件的打开速度、素材加载速度以及游戏读取图片的速度。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硬盘方面的知识,可以参考之前的科普文章。最后,需要适当注意电脑是否有第二块固态硬盘的插槽,第二块硬盘是否支持全尺寸,以及速度是否降至SATA接口速度等等。这对于有扩展需求的用户来说比较重要。


#### 可以忽略的点:


首先是机械硬盘。由于本文是关于笔记本电脑的讨论,机械硬盘易受损的结构决定了它不太适合用于笔记本电脑。可以看到,轻薄本已经逐渐没有机械硬盘的扩展位,为了获得更好的续航时间,更多的空间被用于电池。有些轻薄本即使有硬盘插槽,也故意限制你的选择,而游戏本也从过去常见的固态加机械硬盘组合变成了现在纯固态的配置。如果确实有大容量存储需求,最好通过外接硬盘来解决。


第二是不需要过于关注MLC、TLC等硬盘技术。更不要过于追求拥有SLC技术的硬盘。既然是忽略的内容,就不需要花费篇幅来解释这些术语。现在TLC的硬盘速度已经非常出色,而且寿命也无需过多担心。相信我,正常使用下很难将


一块固态硬盘使用到需要担心寿命的程度。即使华硕等大厂商也开始逐渐不使用QLC技术了,所以这个问题应该不需要过于担心。而且大家可以通过速度来进行参考,QLC技术的硬盘速度明显较低。


第三是很多厂商会混用不同型号的硬盘、内存和屏幕等配件。虽然在手机领域中,这种情况被华为掀起了一些舆论,例如两年前的闪存门事件以及周冬雨屏幕事件等。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很常见的,也是厂商控制成本的手段。通常情况下,并不会使用差异很大的配件,只是因为这个问题在手机领域受到了关注。虽然这种做法有些不公平,但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忽略这个问题,除非出现了特别严重的情况。

 

### 外观

 

外观方面,轻薄本的两个特点当然就是轻和薄,


薄的主要好处是会显得笔记本很有质感,但是也会牺牲一些性能释放,毕竟空间小了,散热压力更大。轻的好处就不用说了,大家都懂,有些笔记本会做的特别轻,比如说做到 1 千克以下,那这种情况通常是需要用到镁合金或者镁铝合金,这个对于品质感会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做轻做薄都会增加成本。


所以大家需要考虑的是,你是需要更好的品质感,还是需要更轻,还是需要更便宜。


轻爆本尽量选择金属机身的。目前大致的情况是, 

**1314 寸的实际厚度在 16 毫米以下,重量在 1. 4 千克以下就算是不错的了。而 1516 寸的虽然看着 14 寸到 15 寸只增加了一英寸,但 15 寸其实是 15.6 寸,体积会大不少,大约会到 18 毫米 1. 7 千克以上,**

比较重视便携性的小伙伴还是尽量选择 14 寸以下的。


游戏本方面还是有很多会使用塑料材质的,而这个不需要太在意, 15 寸是比较常见的,重量大概是 2. 3 千克左右,游戏本的适配器通常是总要带着的,也有六七百克左右,当然了也会有比较轻薄和比较笨重的游戏本之分,大家根据具体的数据来参考,记得不要忘了适配器的重量。


### 接口


接口方面其实比较一目了然,无非就是看一下数量,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还是普通的 USB 口,肯定多点好,不过其实很多时候缺少某个接口也并不是无解的,可以通过拓展物来弥补。


我们需要注意的其实也就是雷电接口,它和 type c 的形状一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 type c 都是雷电口,如果有满速的雷电 4 接口,则可以通过一个拓展屋来实现很多的功能,但目前只有英特尔支持雷电 4 的接口, AMD 的都是普通的 type c,轻薄本的供电尽量选择 c 口的,这样比较灵活。但是由于 c 口的供电最高是 100 瓦,因此游戏本肯定是不够用的。


### 电池


电池方面其实更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就是个容量大小的问题,**轻薄本一般能到 57 瓦时以上就算是不错的了。**


而游戏本因为性能强,耗电高,所以大多数时候是需要插着电使用的,对游戏本来说,电池更多的是应急作用,不需要太在意。


其实最后我应该说一下各品牌的特点,但是这个话题容易引战,并且也容易被平台方认为我是在恰饭,所以这期视频我们就不聊这个话题了,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专门说一下,


### 售价


最后我们再来聊一下售价的问题。通常来说,买笔记本有一个最佳的性价比区间,假设你想买一个 100 分的产品,需要花 100 块钱,你说你预算充足,可以花 150 块,但其实你并不能买到 150 分的产品,而是只能买到 120 分的。你说你预算紧张,只想花 80 块钱,那么产品价值可能并不是降到了 80 分,而是跌到了 50 分。所以并不是说价格低就代表了性价比高。


目前的情况是,轻薄本的最佳性价比区间大约在 4000- 6000 元左右,而游戏本的区间是 6000- 9000 元左右,推荐大家尽量买这个价位段的产品。


【建议收藏】不会选笔记本?参数太多看不懂?看了这期,你也能变电脑大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