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一):曹操(18)
我们今天这期来以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曹操,按照传记先后顺序来说说。夏侯惇十三岁(实岁)的时候杀了侮辱自己老师的人,后来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曾在和吕布的战斗中失去眼睛,被取笑为“盲夏侯”,后来还中了吕布的计,被生擒,幸好部将韩浩舍身相救。曹操听说这件事后大加赞赏。
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適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
——《三国志·夏侯惇传》
案光武纪,建武九年,盗劫阴贵人母弟,吏以不得拘质迫盗,盗遂杀之也。然则合击者,乃古制也。自安、顺已降,政教陵迟,势质不避王公,而有司莫能遵奉国宪者,浩始复斩之,故魏武嘉焉。
——孙盛
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
——《三国志·夏侯惇传》
时夏侯渊与惇俱为将军,军中号惇为盲夏侯。
——《魏略》
夏侯惇的堂弟夏侯渊曾经代替曹操受过。官渡之战时(截止本文时间线),夏侯渊负责运粮,保证了曹操军队的战斗力。夏侯渊的堂妹后来嫁给张飞,大约发生在这个时候。
太祖居家,曾有县官事,渊代引重罪,太祖营救之,得免。
——《三国志·夏侯渊传》
及与袁绍战于官渡,行督军校尉。绍破,使督兖、豫、徐州军粮;时军食少,渊传馈相继,军以复振。
——《三国志·夏侯渊传》
曹仁也是一个有号召力的人物,后来加入曹操后帮助曹操解决了刘备在许都周围的活动。前文有所提及。
少好弓马弋猎。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
——《三国志·曹仁传》
曹洪曾经舍身救过曹操,后来因此得以保命暂且按下不表。
荀彧、荀攸叔侄就不细说了,来说说贾诩吧,字文和,曾经劝李傕、郭汜攻长安,俗称“文和乱武”。后来的事迹就是帮助张绣打败曹操,劝张绣投降曹操,官渡之战时鼓励曹操。
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语在卓传。
——《三国志·贾诩传》
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
——《三国志·李傕传》
袁绍围太祖於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馀里营,破之。
——《三国志·贾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