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记50 |《佛畏系统》:誓约和婚姻

2022-10-12 13:34 作者:伽林公园GalenPark  | 我要投稿


《佛畏系统》这本书是万维钢老师今年的新书,等了很久都没有在电子书app中上架,于是就去买了纸质书。倒不是因为怕花钱,而是因为习惯了电子书,再读纸质书感觉还是有些不方便,想写笔记的时候不能像电子书一样做全局搜索,只能一页一页的翻。


正好看到了有一节讲婚姻的,趁着上一篇的热乎劲儿,聊聊书中谈婚姻的部分。


1.誓约

「誓约」的英文是commitment,一般翻译为「承诺」。意思是自己主动提出要做到什么事,然后自己约束自己,豁出性命也要做到。


在中国古代,承诺是一个非常庄重的词,比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这些成语,还有「韩信报恩」、「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些故事,那个时候中国人的承诺是不需要附带违约责任的,因为承诺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这样的约束最厉害。


当然我们现代社会常用的承诺工具叫「合同」,其中会写明了如果没做到,需要履行违约责任,而且我们也不可能因为没做到某个承诺而自己了结了性命。


不过在某些特殊的场合,我们会宣誓,比如:


「我志愿加入少先队/共青团」

或者

「无论贫穷或富有,健康或疾病,你都会一直爱TA,照顾TA,接纳TA吗?」


有人说喜欢就一起生活呗,为啥非得整个结婚的程序呢?现在领结婚证容易,领离婚证可不容易了。


根据《民法典》第1077条规定:

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前款规定期限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离婚,得夫妻双方先去民政局登记一下,说我们想离婚,然后等30天以后再去民政局说:“没错我们就是想离婚”,才可以领离婚证。并且这期间如果有一个人反悔了,都离不成。而且,如果第31-60天内没有再次去民政局领离婚证,申请就失效了…


既然誓约给我们带来这么多麻烦,为什么有人愿意自己束缚自己呢?


因为不管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情侣之间,甚至人和事业之间,爱到一定程度,就想把自己生命中的某一部分拿出来,无条件地奉献给对方。婚姻也是一样,两个人互相喜欢到一定程度,就想整个正式的承诺。为啥读书就非得读个学位呢?结婚非得领个结婚证呢?这都是对自己的约束,我会告诉自己,哪怕将来某个时刻我觉得这不好玩了,我也不能放弃。


誓约可能会带来痛苦,但是也会带来好处。比如誓约会给了我们身份认同,别人问你是什么人,你可以说我是XXX的妻子,我是信仰XXX的人,我是XX组织的人。除此之外,誓约还能让我们建立品格,品格不是自律、自控和毅力这些东西,品格是道德的要求,是仁义礼智信那些自古以来就被人推崇的东西。


2.婚姻

婚姻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


出于各种原因,你对一个人心生好感,然后你们勾勾搭搭,最后成为了恋人。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你们开始建立起了「亲密关系」会成双成对地做各种事情,从「我」变成了「我们」。


这个时候,你觉得对方太完美了。


专家说这是个好事儿,他们发现在这个阶段你觉得对方越完美,将来你们的婚姻关系就会越长。


然后,就进入了危机时刻。


你的本性和各种缺点都会暴露出来:你出门拖沓,TA总是很守时;你觉得应该节俭,TA却花钱大手大脚;你的东西总是乱扔乱放,TA却非常爱整洁。两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可能完全一样,这时候该怎么整?


然后下一步就是原谅。


一方愿意改变,关系才能继续发展。如果双方都秉着「老子(老娘)就这样,爱咋咋地」的态度,这段关系大概率不会继续下去。


然后就是融合。


当个人的自我能让步于二人的关系时,你们就可以考虑进入婚姻了。


你知道TA是个好人,你们之间不仅有男女之间激情的爱,还要有朋友的爱和无私的爱。这还不够,如果从理性层面来说,你还要考虑TA的性格,人的有些性格是可以变的,有些却不容易变。对于结婚来说,你需要特别关注TA的「情感依恋类型(attachment) 」。


3.依恋理论

正巧前几天看到一本《不要挑战人性:史上20个经典人性实验》还有《读懂孩子的情绪》这两本书中都提到了「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依恋」这个概念最早是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John Bowlby)比提出的,由于他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做的大贡献,也被人称为「依恋理论之父」。他的同事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也是一位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曾经做了一个实验,通过观察孩子对陌生人的反应,来评估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


实验选取了一些12至14个月大的小朋友。让TA们和母亲一起在一间有许多玩具的「游戏室」里互动玩耍。当孩子熟悉环境之后,母亲会逐渐和孩子减少互动,最终让孩子自己玩耍。当孩子自己玩儿的开心时,女性工作人员假扮陌生人进来和孩子还有母亲一起互动。工作人员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界的高手,懂得和孩子相处的「套路」。这样,工作人员很快就和孩子混熟了,当她们在一起玩耍时,母亲则悄悄地走出「游戏室」,这样房间里就只剩下孩子和一位陌生阿姨了。


当孩子发现母亲不在时,这些孩子开始放飞自我了。有的是「戏精派」,上来就开始大哭大闹,有的是「行动派」想打开房门去外面找妈妈;有的是「高冷派」,妈妈在或者不在,我都在这不悲不喜;还有的是「淡定派」,表面淡定,实则慌的一批。当工作人员会去哄这些孩子的时候,有的情绪会缓和很多,有的则是怎么哄都不行。最有意思的是「高冷派」的孩子,不管工作人员做什么,孩子完全不搭理。


过了一会儿,孩子的母亲回来了,世间百态又开始上演。有的孩子去找妈妈抱抱之后心情就会平复下来,然后接着玩儿去了;有的孩子则表现的很愤怒,好像是在抱怨妈妈怎么才回来;有的孩子则无动于衷,妈妈回来我也不搭理。


当孩子和工作人员玩儿的投入时,妈妈再次悄悄离开,然后孩子再次开始「戏精上身」,然后妈妈又突然回来,「世间百态」再次上演。几个回合下来,实验终于结束了。


重点来了——研究者根据孩子发现母亲不在和母亲回来的行为反应,把孩子与母亲的「依恋」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是安全型依恋,这类孩子把妈妈视为「避风港」。妈妈在的时候,孩子可以自由玩耍,情绪积极且平稳;妈妈不在时他们是「淡定派」虽然表面上不哭不闹,但内心焦虑不安。当妈妈回来时,孩子之前的焦虑情绪也会消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研究人员发现这类孩子的妈妈总是用欣赏和爱的目光来看孩子,他们会在旁边陪伴孩子但不会主动干涉,孩子遇到困难时,他们能很快理解孩子的感受并给予帮助。


第二类是回避型依恋。「高冷派」的孩子就属于这一类,陌生人一般不会使这类孩子感到紧张,而且妈妈离开和回来时他们都不予理会,即使迎接妈妈,他们也会在短暂接触后又回到原来「高冷」的样子。研究人员发现这类孩子的妈妈大多对孩子缺乏耐心,如果孩子打翻食物、闹情绪或者突然打乱自己的计划时,他们常常情绪失控,并责骂孩子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孩子每次对妈妈的期待都得到冷漠的回应,最后孩子启动了自己内心的保护机制,变成了一个「高冷派」。


第三类是焦虑矛盾型依恋。「戏精派」和「行动派」的孩子都属于这一类,这类孩子在玩儿玩具的时候心不在焉,注意力全都放在妈妈身上,妈妈离开时,他们会大喊大叫。妈妈回来时想抱抱孩子,孩子会表现的非常抗拒。这类孩子的妈妈的情绪飘忽不定,时而对孩子非常积极,时而对孩子爱搭不理。而且喜欢强迫孩子和自己保持一致,而不去关心孩子自己是怎么想的。


4.成年后的依恋

依恋关系不仅存在于孩子和妈妈之间,成年人的依恋关系也是存在的,尤其是恋人和夫妻。并且儿童时期的依恋和成年后的依恋有很大关系。


鲍尔比和爱因斯沃斯等研究者们发现: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会积极地与他人交往,跟亲密关系的另一半相处时也是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据统计,这一类型的人大概有65%~70%,他们长大后其中有90%的人会结婚,离婚率也是最低的。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也不容易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据统计,这一类型的人大概有20%,他们长大后的结婚率只有70%,而且结婚后的离婚率高达50%。


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会对亲密关系的另一半患得患失,跟爱人相处的时候也是紧张的状态。据统计,这一类型的人大概有10%~15%,而他们长大后的结婚率更低,离婚率也比回避型的人更高。


理性的说,我们要尽量找安全型的人结婚。


但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选择和自己同一类型的人结婚,可见感性还是胜过了理性。


5.进入婚姻

当你们步入了婚姻以后,也别抱有太多美好的幻想。据统计,只有15%的婚姻中两人关系会一直像初恋一样美好,他们一天不见就会相互思念,彼此之间有说不完的话,激情永不消散。


大部分婚姻还是凑合着过。


不过我们还是应该追求完美婚姻,完美的婚姻不是为了凑合,而是为了爱,是发自内心的想要跟另一个人融合。


而事实上,不管对方是个多好的人,婚姻都会限制你的自由。


婚姻是个人主义最严重的危机。


你的缺点会暴露给对方,你身边一直有个人对你各种评判。你发现了以前你根本不知道的缺点,结了婚才知道,原来自己起床气那么重,从来不关心别人的感受,你还喜欢给别人制造负罪感…


你咋是个这样的人啊…


而婚姻能不能幸福,取决于你愿不愿意改变。


在良好的婚姻中,夫妻双方都必须失去一部分自我,让位给婚姻关系。关系比个人重要,这就是美满婚姻的秘密。


6.尾巴

如果不是伊诺很早之前提出结婚,我可能还想等一切准备妥当再结。而我时常在想,其实根本不存在「一切都准备好」的时候,即使一切外在条件准备好了,那个爱你的人可能也早已不在你身边了。


两个人一起努力的日子是平淡且幸福的。


感谢你的陪伴,


让我在实践誓约的过程中慢慢被改变,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注:以上图片均已获得付费授权


学记50 |《佛畏系统》:誓约和婚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