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6.11 老子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11、老子
生卒年不可确考。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客观唯心主义者。楚国苦县[i]历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史。后隐居,做了“隐士”,是一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他站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立场,在政治上采取消极无为的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新兴地主阶级采取的各种积极的进步的措施,认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ii]老子最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妄图开历史倒车。这种思想是消极的、反动的。
老子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认为“道”是世界的主宰,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iii]“道”是“无”,无象,无形。“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iv]宇宙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v]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vi]即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老子在认识论方面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他认为人类的认识完全是主观自生的。他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vii]老子主张与世隔绝,闭目塞听,以“道”观物。这是一种先验主义的认识论。
《老子》书八十一章,五千言。
注:
[i] 今河南鹿邑东。
[ii] 《老子·二十九章》。
[iii] 《老子·二十五章》。
[iv] 《老子·四十章》。
[v] 《老子·五十八章》。
[vi] 《老子·二章》。
[vii] 《老子·四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