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十九)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淡论”

2022-08-19 20:23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一、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他发展了“不平则鸣”的思想,提出了“穷而后工”的重要见解。

  1. “穷”:政治之穷。有理想抱负的文人政治上不得志,隐身江湖草野,借诗文以寄托其济世安民之愿,抒发对现实黑暗的怨愤不满及种种忧思、苦闷、压抑与感慨。

  2. “穷而后工”的思想基础:

    1)韩愈“文以明道”的思想,反对西昆体的不良文风。

    2)柳宗元重视道的现实性思想,强调学道要“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道应“切于事实”,而非玄虚空论。

  3. “道胜”:文学创作须走出狭隘的个人圈子,与整个社会的荣哀、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若“道”不能施之于世,便“为穷者之诗”,发“羁愁感叹之言”。

  4. 欧阳修又十分重视文的修饰。“穷而后工”之“工”,包含着他对艺术上精益求精的追求。“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

二、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文学思想与欧阳修较一致。

  1. 特别强调文学作品要有充实的内容,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反对片面追求语言文字之工。

  2. 诗歌意境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即所谓“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特别突出了读者再创造的意义。

  3. 以闲远古淡为意,追求诗歌艺术上的平淡。


(二十九)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淡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