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五章 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第三十九节 “中 派”

2023-05-25 12:39 作者:HIP10826  | 我要投稿

第三十九节 “中 派”


       原来的社会党的另一批人组成了所谓的“中派”。这个派别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它动摇于共产主义者和社会沙文主义者两者之间。属于这一派别的有:在俄国——以马尔托夫【1】为首的左派孟什维克;在德国——以考茨基【2】和哈阿兹【3】为首的“独立派”(独立社会民主党);在法国——让·龙格集团;在美国——以希尔奎特【4】为首的美国社会党;在英国——不列颠社会党的一部分和独立工党等等。

       战争一开始,这些人就同所有的社会主义叛徒一起主张保卫祖国和反对革命。考茨基曾写道,最可怕的事就是“敌人的入侵“,并且说,只有战争过后才可以起来斗争。按照考茨基的意见,在战争期间国际是无法有所作为的。缔结“和约”之后,考茨基开始写道,现在一切都完了,也用不着幻想社会主义了。因此,这就是说,在战争期间不能进行斗争,因为不会有什么结果,必须将斗争推迟到和平时再说了,而在和平时期也不能进行斗争,因为战争使一切都耗尽了。任何人都可以看到,考茨基的理论是一种对无产阶级起腐蚀作用的、使人完全无所作为的说教,这简直是彻头彻尾的背叛。更恶劣的是,在革命时期,考茨基除了对布尔什维克进行疯狂中伤外,什么好事也未干。他忘记了马克思的学说,总是在进行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恐怖等等的活动,他没有发觉正是他自己帮助了资产阶级的白色恐怖。他个人的希望——就是通常和平主义者的希望(仲裁法庭等等),这样他就同任何资产阶级的和平主义者沆瀣一气了。

       我们这样重视考茨基,是因为他的理论可以使人对中派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尽管考茨基是“中派”的右翼。

       “中派”的政策正在于它无所作为地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跑来跑去,脚跟不稳,企图调和不可调和的东西,并在关键时刻背叛无产阶级。在俄国十月革命时期,俄国的中派(马尔托夫之流)对布尔什维克的暴力发出哀号,力图“调和”一切,从而在战斗中帮助了白匪,削弱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孟什维克党甚至没有开除那些起着将军的密探和阴谋者作用的党员。在无产阶级困难的日子里,这个“中派”为了维护立宪会议而出来煽动罢工,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在高尔察克进攻的时候,这些孟什维克中一部分人同资产阶级阴谋者同流合污,提出了停止国内战争的口号(孟什维克普列斯科夫)。在德国,“独立派”在柏林工人起义中扮演了叛徒的角色,正当战斗的时候,他们起来“主和”,因而促成了起义的失败;在独立派当中有很多人主张同谢德曼派合作。但最主要的是他们不宣传反对资产阶级的群众起义,而用和平主义的愿望来麻痹无产阶级。在法国和英国,“中派”虽然也“谴责”反革命,口头上抗议扼杀革命,但对群众的行动却表现出完全的无能。

       现在,“中派”集团同社会沙文主义者一样有害。“中派分子”——或者称他们为“考茨基分子”——也企图复活第二国际这具僵尸,并要它同共产党人“和解”。很清楚,不同他们决裂和斗争,要战胜反革命是不可能的。

       恢复第二国际的尝试是在强盗式的“国际联盟”的亲昵庇护下进行的。这是因为社会沙文主义者是正在崩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真正的和最后的支柱。帝国主义战争之所以能够闹腾五年之久,只是因为一些社会党对社会主义实行了彻底的背叛和出卖。随后,当革命时期开始时,资产阶级就直接依靠它们,通过它们的手来扼杀无产阶级的运动。首先,社会党成为工人阶级推翻资本斗争中的主要障碍。在战争期间,每一个社会主义叛徒党都重复着资产阶级的谰言。凡尔赛和约之后,“国际联盟”成立了,第二国际的残余(即社会沙文主义者和中派)开始重复着实质上是“国际联盟”所发出的口号。“国际联盟”指责布尔什维克搞恐怖活动、破坏民主、是“红色帝国主义”;第二国际做的也是这一套。它不同帝国主义进行坚决斗争,而是支持帝国主义者的口号。正如各国的社会主义叛徒党是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支柱一样 ,第二国际是最腐朽的“国际联盟”的支柱。




【1】马尔托夫(俄语 Мартов,一八七三——一九二三年)原名采捷尔包姆·尤里·奥西波维奇,俄国孟什维克代表人物之一。一八九五年参加彼得堡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一九〇〇年起为《火星报》编辑。一九〇三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带头反对列宁的建党原则,成为孟什维克的首领之一。斯托雷平反动时期为取消派领袖之一。一九一七年起领导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一九一九年起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一九二〇年起迁居国外,发起组织第二半国际。——编译者注

【2】即卡尔·考茨基(德语 Karl Kautsky,一八五四年十月十六日——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七日),社会民主主义者,第二国际领袖,卡尔·马克思代表作《资本论》第四卷的编者。其编著的《资本论》第四卷在西方和苏俄均不被认为尊重马克思原意。考茨基在其论著中违背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固有矛盾的核心论述,受到新康德主义以及拉萨尔主义影响,使第二国际逐渐远离马克思主义的原本论述,受到列宁等人的指责与批判。世界大战期间采取中派观点,实质上支持了社会沙文主义分子。一九一四年九月发表《帝国主义》一文,提出“超帝国主义”论,还要求党服从社会主义者的领导,同本国政府合作,提倡社会和平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捍卫马克思主义,抨击苏维埃政权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九一八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后,出任谢德曼政府的外交部副部长,坚持改良主义,反对德国革命向前发展。德国法西斯执政后,迁居维也纳。一九三四年取得捷克斯洛伐克国籍。一九三八年德国侵占奥地利之前,逃亡布拉格,不久又逃到阿姆斯特丹。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七日死于阿姆斯特丹。——编译者注

【3】指胡果·哈阿兹(一八六三——一九一九年)。世界大战前,曾经担任过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后来又是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的主席。德国一九一八年十一月革命中同艾伯特一起出任临时联合政府主席。——编译者注

【4】希尔奎特,美国社会主义工党温和派和美国社会党右派领导人。著有《美国社会主义史》——编译者注



第五章 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第三十九节 “中 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