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养生主》二: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取光照物,薪火相传

取光照物,薪火相传
庄子的养生之道强合乎应自然,天人合一。生命与世界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个体生命与整体世界之间,其原初的关系是通融和谐的。所以,人之动静,须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一致,情志活动当与四时气候相适应。庄子说:“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心境清静,则内心不为七情所伤,外不遭六淫所浸。因而顺应自然,少私寡欲,天人合一,返璞归真才是养生存身的正确方法。传说中姜太公嗜好钓鱼,常常独自垂钓溪水,不以得而喜,也不以无所得而忧,自得其乐,寿至97岁而终。他的养生之道便是“动静结合,天人合一”。他持竿傍溪,静观天水一色,感受鱼群绕钩之乐。医学研究亦表明,长时间沐浴在大自然之中,有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有利于改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谁都想取得成功,但是只有那些处世做事不针锋相对、善于识别时机并把握时机,依乎天理、安时处顺、用心做人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如庖丁解牛一般游刃有余。

养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关乎天与人的关系,接下来庄子讲了一个是兀者断足的故事来说明这个天与人的关系。
原文: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宋国人公文轩见到当地的官员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的失去一只脚呢?”右师说:“天生的,不是人为的。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副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予的。所以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断足一般都是受到刑法的结果,庄子在此将其与天人联系起来,提出发生这种现象的缘由是天还是人问题。作为社会现象,断足本是人为的结果,然而在“天也,非人也”的结论中,表现为社会现象的断足却被归与天。在庄子看来人之形体源于天,人在世上的各种遭遇都是自然而然,世间的所有现象均基于“天”而非“人”。进一步庄子又借助沼泽中野鸡觅食的故事,来探讨自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原文: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沼泽边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精力十分旺盛,但是并不快乐自在。野鸡生活在天地自然当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对它来说,这样的生活就是最理想的。而樊笼内的生活则是不同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居于笼中,貌似精神旺盛,却失去了天性,也失去了自由。
这种生活对飞禽而言,具有否定的意义,因此,无法成为生活所追求的目标,所谓“不新畜乎樊中”便表明了这一点。这里,庄子以叙事的方式论述了自由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沼泽中野鸡的生活描述,肯定自然之境即自由之境,而失去天性则意味着失去了自由。
“养生”的直接意义是关乎生命的延续,然而生与死的对立是自然现象,对生的理解无法脱离对死的把握。庄子这里通过老子的朋友秦失对老子死去的态度,对生与死的的关系做了阐述。

庄子说: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你们的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堂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秉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做法就叫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顺依而死。安于天理,顺从自然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的人称这样的做法为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一样。”

在庄子看来,通过哭这种表达哀伤的情感是人为的现象,不符合自然原则。按照自然原则,人的生与死并不存在乐与悲的情感,人死之后也不需要以哭泣去表达悲哀之情。所谓“安时而处顺”就是对生死这种自然规律的尊重。认识到死是自然规律,无疑属理智的认识,问题在于,理智上的认识和情感上的接受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即使我们在理智上认识到死是自然的现象,承认死是不可抗拒的,但对死的恐惧并不会因此而完全消解。人们害怕死亡,这是可以理解的。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当一个人眼看自己的存在趋向终点时,恐惧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有生必有死,死是人生的终结,人生便是趋向这个终结的一个过程。人类具有万物之灵的聪慧,既已知道死亡避无可避,惧也无益,为什么还会惧怕死亡呢?其实,我们所惧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与死亡如影相伴的孤独;我们惧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生前的遗憾再无可能弥补。

人们都明白死是无法避免的,那么面对死亡,就应该培养一种洒脱的心境。活着就无须恐惧死,因为生命仍为我们所珍有;如果死去,我们也无须恐惧,因为恐惧只是活人意识的表现。在庄子的意识中,死亡不过是“悠然而往,悠然而来而已”。他能“安时而处顺”,把生死置于度外,所以不受俗情牵扯。人生于天地间,劳逸死生都是极其自然的事,应该坦然处之。每个人都应该有正确的生死观,用豁达的态度来对待生死。正确对待生死的态度,莫过于在生的时候,想到生命的真理,而不必让死的念头时时干扰自己对生命真理的追求,然后自自然然地生活,脚踏实地生活,为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努力,让自己活得问心无愧,在生命的历程中尽可能地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这才是生的真谛,生的创造与真的生命。庄子在《养生主》中从如何养生延长生命到对生死讨论,阐述了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文章最后通过薪火相传的比喻做了总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柴薪有燃尽之时,而火是会在不同的柴薪之间不断地延续下去,个体消亡而类将恒久。
END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蓦然回首,邂逅经典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