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听过那么多道理却学不会?因为有用的道理不卖—养娃记0127

2022-08-08 09:59 作者:中年惡爸  | 我要投稿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努力陪伴孩子成长的中年胖子。

假期老师让背诵20篇英语短文,结果只背了几篇,家访的时候背了一篇出来。古文倒是背出来了,但是后面慢慢也忘记了。单词也是一样,慢慢地就差不多全忘记了。所以,要怎么记呢。记忆遗忘曲线的文章很容易让我们得出结论,遗忘是完全忘记。记忆是一整块内容



很多年以来,明着的成功学很多,已经比较容易识别了。当然还是有它自己的受众群体,并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更多的是,“代言”的榜样力量。有学历做背书的暗示,也有披着各种玄乎名词的专家学者。

所有听不懂的都是自己无法把握的


这个武断的判定,可以从很基本的逻辑可以推断出来。但凡沾染了很多科学道理的神乎其神的理论,而且不能多问的,就可以判定为自己不要去触碰了。

量子阅读,脑电波,这个和“卖拐”道理是一样的。

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让受众深深产生自我怀疑的。比如关乎爱的,用很多大词的,比如场,能量,流动,大爱等等,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得学废了。

营销上比较擅长的还有一个点,直接想要醍醐灌顶的。

不能问,不能思考,思考你就错了,你问你就low了,再问一句你就输了,再问赶不上末班车了。

这车咱也不知道去哪里,就别上了吧。

成功以后都在有意无意的美化


上面的案例算是题外话,还有大量成功案例。曾经陪着孩子看了关于印度高考的一个纪录片。考前很紧张,考后就是花团锦簇。同学们会问,你平常吃什么,怎么学习的,如果遇到难题你会怎么办之类的。我们会发现:

有意:成功以后刻意美化自己的经历。这个当然很要不得,但也算人之常情,人家对我们其实没有责任可言,信不信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比如刘亦婷。它更多是让读者自己不自觉地建立某种关联。比如她成功,是因为小时候握冰。这个显然是很扯的。其实这个是作者希望达成的效果。


无意:可以算是幸存者偏差,简单理解就是自己认为的成功原因不是真正的原因。小时候成绩比较优秀,小小的我自我总结,甚至用了一个词语,叫废寝忘食。这个时候,对于这种成功人士的说法,没有太多参考价值,信得越多,灾难也就越大了


别人的成功不可复制的根源,在信息丢失


说了这么多,根本的原因,为什么“成功”不可复制,道理不起应有的作用了。很大的原因在于。首先成功是多元化的。如果我们简单从学习成绩来看,或者再简单一点,从某一科目的知识掌握来看:

  • 小时候学过

  • 家里长辈提过

  • 自己看过相关书

  • 上课效率高

  • 学习习惯好

  • 刷了很多题,而且能坚持刷

  • 睡眠充足

  • 运动能力强

  • 小时候有海外经历

  • 莫名其妙对这个知识点很有兴趣

  • 记忆力特别强

  • ……

这些可以理解为是外部条件,当接触到一个新知识的时候


新知识

  • 脑子里面原有知识

  • 用什么去理解它

  • 原来是这么回事

  • 它能用来做什么呢

  • ……

内化到自己的,就是咋考都难不住

总结起来,面对一个未知事物,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同,接触到吸收时间也不同。即使是有什么特别的办法,这个办法本身,在不同人身上,应用的结果也不太一样。很简单的道理:

一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追求一个女孩子,问,可以一起xxxx吗?

这里暗含的前提是,他阳光帅气。他如果告诉咱们,用什么语言追女孩子就会成功,照住做也许就尴尬了,显然他对自己阳光帅气习以为常。

很多优秀的同学,本来得天独厚的资质,家庭优渥,和睦。打小优秀。这些都是方法成立的前置条件,而这些信息在他宣传自己方法论的时候都消失了。


为什么会有普适价值的不适应


接着上面的话题,刘亦婷的家庭环境大部分人不具备,包括很多亲子类书籍的作者,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适用,很多前提不具备,后面的方法都会失效。就比如说,培训班,如果孩子都不肯来,你拿什么去教他呢?

前几天正好看到关于记忆的分享,他的身边都是985的同学,这些方法是否适合普通人,这个是很值得探究的。

还有一个高中生因为某个方法成功的,也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在初中不怎么学都能年级前列。后续他用手机突破成绩,大部分人不具备手机的免疫力,也没有坚实的初中基础。

这些都是看起来普适的方法无法推广,无法照搬的原因。也正因为此。

假定了起点,却忘记了出发


不适应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过于强调个人努力,忽视外部力量的介入,让人盲目地飞蛾扑火,这个是很要不得的。

似乎我挂上天道酬勤就可以,似乎悬梁刺股就可以成功。

杨振宁教授小时候偷偷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爸爸觉得学早了,就找清华的教授给他补人文知识。

也有人找红学专家补红楼梦知识,如果有个知识掌握需要这个基础,那衍生出来的方法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没有价值了。

后续的很多发展,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就框定了。

许多人生道理,许多方式方法,都假定了一个前提条件,你应该会,你应该懂,你应该具备,然后我们开始今天的课程,但是,老师,其实我连书本都没有。

我们假定了起点,假定了一个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应该按照模式,按照标准走到了今天,但是并没有说,模式是什么,标准是什么,只有大而空洞的说辞。

这个和减肥,健身是一样的道理,永远都有那么大的市场体量,永不枯竭。


因材施教的医者仁心


因材施教算得上是医者仁心了。因为个体的差异,才有了因材施教。现行体制下,所有的评价标准都是固定的,因为作为选拔制度,必然需要有分流。核心是资源的有限性,高端的资源永远都是稀缺的。对于身在其中的人,如何最大化,在什么时间跨度上最大化,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也不是每个人都理所应当做到的。如果真的能因材施教,可遇不可求,普通人,也不用抱太大幻想了,其实对大家来说也是苛求。


最重要的是,并没有灵丹妙药可以解救自己和孩子,只有自己上,始终相信,今天因为各种原因省掉的时间,将来一定会加倍还回去。10套房子都不够败的,何况咱也没有那么些。

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中学阶段,叛逆的萌芽已经越发明显,许多看起来无法接受的缺点,拖沓,拖拉,信心不足,情绪管理不善,丢三落四,凡此种种,一应俱全。我似乎慢慢把一手好牌给打坏了。不管如何,还是希望尝试着记录这段经历,聊以慰藉,抚慰余生。


听过那么多道理却学不会?因为有用的道理不卖—养娃记012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