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老师强行要乘客给女儿让座引争议:该女子到底是不是老师?
要媒体报道,8月9日西安,1名女子在地铁上强行让乘客给其女儿让座,自称,我是老师,惹来周围乘客不满和群嘲:“我的天!你还是老师啊!大家都要嘲笑你!”,这名女子到底是不是老师?

文字描述视频,读者自行判断。
女子要求乘客给其女儿让座,乘客不干,开始录视频。
“你是学生?”,乘客回答:“我是学生咋了?”
“你录啥视频呢?”,女子伸手抢夺手机,“拿手机干啥呢?”
乘客回答:“我录视频咋了?”
“我没在录你是不是?咱全车都知道是不是你不对?你还录别人?”,女子开始讲道理。
“我咋了?”

“你是不是大学生?我问你!”女子质问。“大学生咋了?”
“大学生应该这样吗?你站在这,连个座位都不让。我说了一句你还说很多句话?”,女孩拉妈妈的手,示意别说了。

“那我为啥要给她让座位?”乘客问。
“你还录我像?拿过来手机!”,女子手指乘客,命令道,“手机拿过来,五、四、……”,女孩再次拉妈妈。妈妈拿过女孩的手机,命令:“你就在这儿!”
“你作为一个学生,我是老师……”女子开始摆弄手机,周围乘客群嘲:“我的天,你还是老师耶!哇!你看大家都要嘲笑你!”
“是嘲笑谁?”女子恼怒地扭头问,"嘲笑谁呢?再说一句!嘲笑谁呢?”

教育人作为同行,看到这个视频,基本可以判断,这位女子就是老师,幼儿园大班或小学一年级教师,而且是从业20年以上。
老师,请不要把职业习惯带进生活
每个职业的从业者,都有自己的职业习惯,职业习惯是在长期工作中养成的。
幼儿园大班或小学一年级孩子,因为人数多,老师每天要遇到各种告状:老师,他打了我,老师,她占了我的座位。老师必须快速处理这些事,不然没有办法上课了。

所以,老师就用简单快捷的办法处理问题:直接命令,如“手机交给我,五、四、三、二、一”;讲道理也是用对比类比的办法:“你是大学生,大学生能不让座给小女孩吗?”。遇到学生起哄就是喝止:“嘲笑谁呢?再说一句!”
这些职业习惯,无所谓好坏,大不了让自己的家人,丈夫孩子觉得憋气。但是,把职业习惯带进日常生活,就会出麻烦。
场景一换,旁人就会觉得这位老师飞扬跋扈,不可理喻。
大学生就该给你的女儿让座吗?她又不是3岁小孩!你这涉嫌道德绑架了!(课堂上的逻辑:大的就该给小的让座)
凭什么你命令我交出手机?你是警察吗?(课堂上的逻辑:我是老师,我在制止你的不良行为)
……
我有一位朋友,哭诉他的老师妻子的职业习惯:你不知道,我在家里就是学生,经常挨老婆批评,两口子吵架,罚我交800字检讨……
这样场景变了,老师的职业习惯没有变,就闹出笑话了。
教育人结语
教育人无意贬低老师,只是提醒一下同行:职业习惯本无所谓好坏,但是不能带进日常生活中来。例如,在与家人、朋友或邻居交流时,应该用平和、尊重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像在课堂上那样使用命令和讲道理的方式。同时,老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人的影响,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给其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