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合成部队与现代精细化指挥
学过企业管理的朋友都知道一个名词:精益经营。精益经营指的是改变企业过去的“粗放式”管理,转为对企业运营各个细节环节进行精准控制,并引进员工意见,形成上下协力提升管理成果,提升生产效率和员工积极性,并大幅度压缩管理成本。
其实,不仅是企业经营需要极大的提升效率,降低冗官冗员,充分调动企业的各种资源之外,军事指挥也非常需要提升指挥效率,提升打击效果,降低装备物资人员损耗和降低和平年代的维持成本,以实现在提升战斗力的情况下,降低资源的开支浪费。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为军事领域的“精细化指挥”。
就如同企业精益经营不仅要引进信息化管理工具和设备外,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也不仅仅是购置装备,更需要在组织关系和指挥链条上做出调整,这正是今天的主题——合成化部队和精细化指挥。

1、什么叫做合成化部队?
部队合成古已有之。早在数千年前,人类就在血与火的战斗中明白,任何单一兵种部队都难以单独的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且根据地形,用途,成本和训练难度的限制,难以在一个部队都列装最昂贵的高端兵种,这就意味着必须要进行兵种间的“合成”,如中国古代战车兵和步兵的合成,秦朝步兵中盾牌兵、长戟兵和弩兵的合成,古希腊、古罗马的轻重步兵和骑兵的合成,等等。在战斗中,合成部队根据指挥官命令,各显其能,才能有效的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随着时代的发展,合成化部队日趋定式,就产生了为人所知的“编制序列”,我们目前所熟悉的军事编制——班排连营团旅师军,基本上都是在一百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形成的稳定的编制等级。从最小的步兵班,到战术级单位营,团,到战役级的旅,师,再到战略级的集团军,方面军,无一例外都是合成化的部队,只是合成标准有着极大的差异。
2、传统的合成化部队是什么样的?
以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对越反击战时代的编制体系为例:
步兵班:步枪手,机枪手,火箭筒手的合成;
步兵连:步兵班组、迫击炮班,中口径机枪班的合成;
步兵营:步兵连,82迫击炮,82无后坐力炮,重机枪的合成;
步兵团:步兵营,反坦克炮兵,120重迫击炮,高射炮兵和后勤单位的合成。此时第一次出现步兵,炮兵,高射炮兵和后勤单位的合成。
师:步兵团,炮兵团(下设122榴弹炮,107火箭炮和85反坦克炮),高射炮兵,工兵单位,后勤单位,通讯单位的合成;
军:通常是三个步兵师,军属炮兵(130加榴炮,152加榴炮和130火箭炮),军属装甲兵,高射炮兵,工兵单位,后勤单位,通讯单位的合成。
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的编制体系里,团一级是最早出现多个兵种合成的编制,而在营一级以下,虽然也有武器装备的区别,但是仍属于步兵的范畴,不属于诸兵种合成单位。而按照这一点,要想在一个战斗中投入具备一线作战,战场工程,后方火力支援和后勤补给的综合性合成单位,其最小的单位就是一个团。因而,我们那时候经常看到战报就是:“XX团负责防御X个阵地”、“XX团攻占了X地”等等。据网络数据:
1979年对越作战,投入整建制陆军团211个,其中出境作战部队约140个团。如果加上后勤保障单位的团级单位,则参战团级单位超过250个,出境作战的团约180个。
不过,一个团虽然看似不大,但是也是拥有3000-4000名官兵的大型单位。在过去,想要完整输送一个团级单位,也至少需要80多个火车皮才能解决,而如果是现代的机械化步兵和装甲兵,占用的运力更高,可参考本人2020年铁路输送的文章。同时,由于一个团人数较多,一线的作战宽度较大,在冷战中,通常一个团需要占用5KM的战线宽度,在进行复杂的穿插迂回运动时,往往难以快速通过狭隘的敌方结合部,造成延误战机。

因此,随着信息化不断加强和全域作战的需求,在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展现了强大的信息化部队战斗力后,各国都开始向着削减军队总规模,提升信息化和合成化深度,将合成化推进到更低的战术单位上,以求得以更小的实际编制来换取更好的战场灵活性和战斗力,而这一点,也是和信息化战争中的“精细化指挥”高度相关的。

3、精细化指挥:从航空兵到地面部队的推广
最早实现精细化指挥是航空兵。我们知道,飞机一旦起飞,油箱的燃料就会快速消耗,而飞机单枪匹马作战显然是不会成功的,必须要组成攻击编队才能有效打击敌人。同时,由于飞机起飞和降落都需要飞机场,因此要想让飞机形成编队,就必须要有效的规划飞机起飞的顺序,和飞机携带的燃油和弹药载荷。在中途岛战役中,美军和日军均在飞机调度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由于二战航母只有一条单通道跑道,飞机起飞降落都需要在同一条跑道运行,所以飞机起飞顺序和迎接前一波飞机返航就变得异常关键。开战前,经历过珊瑚海海战的弗莱彻的第17特混舰队非常重视飞机编队构成,采用战斗机满油起飞,然后等候速度慢的鱼雷机飞出15分钟后,再汇合速度较快的SBD俯冲轰炸机一起追上鱼雷机,共同投入战斗的编组,使得约克城号飞机攻击波是唯一没有飞散队形的,并成功打击了日本苍龙号航母;而大黄蜂号组织混乱,鱼雷机部队违抗命令飞离编队,虽然找到了日本舰队,但如同飞蛾扑火全军覆没;其他飞机则无法找到敌方舰队,大部分用尽燃料后在海上迫降;如果不是企业号俯冲轰炸机部队机缘巧合,在日军忙于追杀落单的美国低空飞机时突然找到日本舰队,并一次性击毁赤城、加贺两艘航母,美军2个航母战斗群很可能在日后作战中凶多吉少。
而日本之所以未能有效应对美军轰炸,导致早晨半小时内被击毁三艘航母,也和他们的飞机编队调度有误导致:日本人早前预估美军可能发动进攻,所以预留了赤城号和加贺号的鱼雷机在机库等候,只派出新飞行员组成的对地攻击波轰炸中途岛;但在没发现美军舰艇,且中途岛未能被摧毁的情况下,南云权衡后决定将预留的鱼雷机改装炸弹去打击中途岛;但此后不断遭遇美军轰炸,日舰没有时间更换弹药,再加上己方第一攻击波燃料耗尽亟待降落,不得不选择改回鱼雷并先收拢第一攻击波,造成的混乱使得美军最终有隙可乘击沉日本三艘航母。因此,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反转,就集中在几艘航母的飞机起飞顺序和飞机编队的飞行时间调度之上,只不过美国“稍微有那么一些运气”(尼米兹语),最终取得了战斗乃至于整个战争的胜利。由此可见,航空兵是最早重视到精确到一分一秒的战斗的。
而到了五十年后的海湾战争,航空兵的空中打击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精细化指挥的强大威力。以百度百科对美国101空降师的沙漠风暴行动举例:
1991年1月16日下午两点,101空中突击师从施瓦茨科普夫总司令那里接到命令:组织一支“诺曼底特遣队”,在进攻开始前摧毁伊军的两座雷达站。接受任务后,“诺曼底特遣队”分为“白色”和“红色”两个组,于17日零点56分起飞进入寒冷而又没月光的夜空,朝伊拉克境内的目标飞去。“诺曼底特遣队”一共有9架AH-64“阿帕奇”,1架UH-60"黑鹰”和2架MH-53直升机”。还有1架AH-64和1架UH-60作为备用指挥与控制飞机和搜索与救援飞机。17日凌晨1点,“白色”组的两架MH-53“铺路微光”特种作战直升机和4架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从朱弗机场腾空而起,开始了90分钟的航程。12分钟后,“红色”组也呼啸着扑进夜空。在飞往目标的航程中,所有飞机都实行完全的无线电静默,并关闭所有的航行灯。MH-53T和AH-64都使用前视红外夜视系统和航空夜视镜ANⅥS-6控制飞行。“阿帕奇”驾驶员使用前视红外夜视系统,副驾驶和射手使用航空夜视镜和红外目标捕捉系统,大大地提高了机组人员的夜战能力,使“阿帕奇”真正具备了全夜间全天候作战能力。两个直升机组离目标越来越近,最后目标区的灯光已依稀可见。这时,领头的“阿帕奇”向指定目标中心射出密码激光束,然后使用激光定点跟踪系统锁定目标。在距目标6公里时,“阿帕奇”开始旋停。凌晨2点37分,“红色”和“白色”攻击组已进入攻击位置,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大约20秒钟,还差10秒钟时,领头“阿帕奇”发出“10秒钟后发射”的指令。前视红外夜视系统荧光屏上的“发射”二字开始闪动。10秒钟后,所有“阿帕奇”驾驶员同时按动导弹启动按钮。“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向每一个雷达站发射了多达32枚的“海尔法”导弹,主要目标在头一分钟就被摧毁。仅仅4分半钟,伊军的两座雷达站被彻底摧毁。两个攻击直升机组都没有遭到伊军高射炮火的攻击,也没有遭到伊军轻武器的射击,因为它们的导弹、火箭和30毫米炮弹连续不断地射向伊军,使他们唯恐躲避不及,哪里还有还手的机会!在伊军雷达站被摧毁22分钟后,多国部队的100多架轰炸机和战斗机吼叫着掠过沙漠,沿“诺曼底特遣队”开辟的空中走廊,向伊拉克纵深的重要战略目标飞去,“沙漠风暴”行动全面展开。第101空中突击师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由此可见,美国第一轮对伊拉克的空中打击是几乎控制到秒一级的,这才能够使得阿帕奇直升机一瞬间将自身携带的全部弹药集火在敌方的雷达站之上,从而让对方连就地隐蔽的时间都没有而被炸毁了。而在直升机,F-117和战斧导弹的突袭后,利用伊拉克军队短时期的空中窗口,强大的攻击机群冲入战场,将残存的伊拉克空军和地面防空部队炸的七零八落,从此伊拉克的空军和防空部队在战斗中再无任何影响。

4、地面合成部队与精细化指挥
前文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航空兵在精确到分秒的精细化指挥的强大战斗力。但是,陆军作为机动速度远不如空军,实战环境最为复杂的军种,往往需要克服很多敌前侦察难以确定的障碍才能抵达战场,因此想要组织一次精确到分秒的地面突击战,是相当困难的,尤其是在敌方眼皮下进行穿插,更是如同手术刀一样的打击效果。

同样是美国101空中突击师,在对伊拉克执行了最初的斩首行动之后,之后又发起了世界上迄今距离最远而最成功的纵深穿插——沙漠军刀行动。他们首先在之前的一个月,广泛发起各种直升机进攻,使得伊拉克军队“习以为常”,当2月下旬美军决定展开地面进攻时,他们再次派出大量直升机,而伊拉克人也“习以为常”的放任直升机深入内陆——但这一次他们不是来轰炸的,而是投送了大量的军队,并在伊拉克纵深打下了一个坚实的支撑点,卡住了伊拉克军队从科威特逃跑的后路。只用了2天时间,就把伊拉克军队打垮了,士气低落的伊拉克军队大批投降,而101师并未付出任何登陆人员损失,堪称逆天交换比。
所以,在当代战斗中,空地协同,精确到分秒的精细化指挥,才是如同庖丁解牛,快速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方式。而想要实现这样的高效率打击,那就必须使用高机动的部队来满足这一切。因此,在如今的高精度,高速度和精细化的作战中,除了要让“陆军飞起来”,更重要的就是改革陆军建制,让总人数更少的营合成化更高,使得它在具备机动灵活的优势前提下,仍因为装备齐整而能够有效的发挥战斗力。
在深化军队改革中,我国合成营建设尤为引人瞩目。如今,我国合成营大体上如以下建制:5个攻击战斗连,1个炮火支援连,1个战斗保障连,1个后勤保障连,其中:攻击战斗连包括装甲连,装甲步兵连等直接作战的部队。这样一来,一个合成营的兵种编组就达到了过去团一级甚至于师一级的齐整程度,能够独立遂行纵深穿插,前沿作战,火力支援和自带保障等多种职能,过去我们需要调动一整个团,甚至需要一个团配合一个师下拨的技术装备才能解决的工作,如今一个合成营在强大的信息化保障下,都能够比过去三倍于此的人员干得更好。

6、精细化指挥以命令性指挥转化为指导性指挥
过去,我们的指挥员往往只会下达简明而缺乏细节的命令,如命令XX团在X时夺取某高地,但是“如何夺取高地”和如何和周边协同,往往没有过多的指示,需要现场指挥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随机应变。这样的指挥模式,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粗放,很容易因细节执行不到位而造成严重时间耽误和严重损失。所以,在精细化指挥时代,指挥员要更多的把“给予命令”转化为“给予指导”。
这一点也在我们如今的新实训大纲里有明确的体现:
清单式训练大纲强化作战需求牵引,创新探索针对作战任务、按照作战进程、细化作战场景的任务式训练模式。试训论证展开以来,各试点部队重构实战化训练内容体系,将所担负的作战任务分解细化为战斗行动,转换成相应训练课目,并同步配套建立相应标准指标库、训练方法库、训练保障条件库,按计划完成各层级组训;研发新大纲辅助软件,初步实现课目选取、条件匹配、指标选择等功能,增强组合使用的便利性。
“试训论证的过程,就是创新探索任务式训练模式的过程。”军委指导组专家毕建元告诉记者,“按清单式训练大纲组训,各级指挥员需要运用工程化思维、流程图方法、矩阵图解构,将作战任务自上而下分解,通过训练自下而上逐级合成遂行任务能力,凸显差异化组训和体系化练兵。”

结语:以合成营为代表的信息化合成部队,是信息化战争时代精细化指挥不可或缺的执行者
从海湾战争宣告世界步入信息化战争时代后,各国几乎都在信息化上不遗余力投入巨资提升。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单纯购买武器,不对组织模式和领导模式做出调整,是无法发挥现代科技装备最大的战斗力的,只有对组织结构和指挥模式进行深入调整,精耕细作,重视微操和细节,才能最终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