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次商业登月尝试失败,为何要登月?航天为何要商业化?
日本的宇宙探索公司ispace在4月26日试图实现民间企业首次登月的壮举,但是在距离月面89米的地方失去了与着陆船的联系,很可能已经坠毁。这是继2019年以色列的“贝雷希特”号探测器之后,又一次民间登月的悲剧。
那么,为什么这些国家和公司都想去月球?航天探索不是应该由政府主导吗?为什么要商业化?下面本文将深入分析登月的意义,以及商业航天热潮的成因。

人类登月历史
人类对月球的向往和探索,可以追溯到古代。从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月球的斑点和阴影,到儒勒·凡尔纳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等科幻作家的想象,月球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和目标。
但是,真正实现登月的壮举,却是在20世纪的太空竞赛中,由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的。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类,他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一刻,震撼了全世界,也标志着人类登月的历史开启了新的篇章。

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共进行了六次载人登月任务,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他们在月球上进行了科学实验、采集了岩石样本、安装了设备、甚至还开过高尔夫球。然而,在1972年12月14日,美国宇航员吉恩·塞尔南离开月球后,就再也没有人类登上过月球。
直到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开始了中国自己的探月工程。此后,中国又先后发射了嫦娥二号、三号、四号等探测器,并实现了多项创新和突破。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携带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雨海区域,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软着陆的国家。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携带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成为第一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的任务。
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也让人们重新关注起了登月这一话题。而就在最近,日本一家名为ispace的私营公司试图进行首次商业登月任务,但却以失败告终。

据报道,ispace于2022年12月11日搭乘SpaceX公司的猎鹰9火箭发射了一艘名为HAKUTO-R 1A的小型着陆器,并计划于2022年4月在月球表面软着陆。
然而,在2023年4月25日,在执行轨道变化时,该着陆器发生故障,并与地球失去联系。ispace公司表示,“我们对这次失败感到非常遗憾,并将尽快分析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
这次失败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大家都想登月?虽然人类对星空的向往是与生俱来的,但国家和企业作为巨大的利益集体,行为不是简单受情感驱使的,获利是其行为的核心逻辑。
为何人类都想要登月?
那么,面对光秃秃的月球,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前赴后继地去往月球,究竟能带来什么利益?
对于国家来说,登月是一种展示科技实力和国威的方式,也是一种探索太空和寻求战略优势的途径。例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加速了登月计划,主要是为了在冷战中与苏联竞争。当时,苏联率先发射了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器,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美国总统肯尼迪为了振奋民心,就宣布要在10年内把人送上月球,并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这一壮举不仅提升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激发了美国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
而中国在21世纪初启动了探月工程,也是为了展示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的能力和信心,也是为了探索月球的科学价值和资源潜力。中国探月工程的目标是实现“三步走”战略:即绕月、着陆、返回。
目前,中国已经成功完成了三步走,并计划在2024年发射嫦娥六号,实现月球南极区域自动采样返回。中国还计划在2030年代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月球基地,并开展载人登月任务。这些计划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太空探索的追求和贡献,也为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合作和竞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于企业来说,登月是一种寻求商业机会和经济利益的方式,也是一种创造社会价值和公众影响的方式。例如,SpaceX公司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就在2023年将日本亿万富翁前泽友作和其他乘客送上环绕月球的旅行,并收取每人约2亿美元的费用。这样的私人太空旅游项目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收入,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和投资者,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声誉。
而日本ispace公司试图进行商业登月任务,也是为了搭载多个客户的科学和商业载荷,获取商业利益。这样的商业探月项目不仅可以降低太空运输的成本,也可以推动太空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新机会。
因此,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二者都可以从航天商业化中获取各自好处,实现利益共赢的同时推进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

航天商业化热潮
近年来,航天私营企业的崛起,给航天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变化。这些企业不仅涉足登月,还涉及太空旅游、太空互联网、太空采矿等多个方面。他们的目标是降低太空探索的成本,提高太空利用的效率,创造太空商业的价值。
航天私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在过去几年里都有显著增长。根据Space Tech Analytics的Space Tech 2021报告,截至2020年底,全球有超过10000家航天私营企业,其中大约一半位于美国。这些企业共获得了约366亿美元的投资,其中大约一半来自风险资本。而且,在2022年全球有186次太空发射活动,其中有67次由航天私营企业完成,占比达到36%

航天私营企业中最为知名和成功的当属SpaceX公司。该公司由亿万富翁伊隆·马斯克创立于2002年,主要从事可重复使用火箭和太空飞船的研发和运营。SpaceX公司已经实现了多项创新和突破。
例如,首次将商业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首次将可重复使用火箭回收并再次发射、首次将私人载人飞船送入国际空间站等。SpaceX公司还计划在未来实现更加宏大的目标,如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太空互联网系统、将人类送上火星并建立殖民地等。

除了SpaceX公司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航天私营企业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进展和影响。例如,Blue Origin公司由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创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可重复使用火箭和太空旅游飞船的研发和运营。
Blue Origin公司已经成功地将其New Shepard火箭和太空舱进行了多次亚轨道飞行,并计划在2022年开始向公众提供太空旅游服务。Blue Origin公司还计划在2024年将其New Glenn火箭用于轨道发射,并参与NASA的登月计划。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航天私营企业是Virgin Galactic公司。该公司由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创立于2004年,主要从事可重复使用太空飞机和太空旅游服务的研发和运营。
Virgin Galactic公司已经成功地将其SpaceShipTwo太空飞机进行了多次亚轨道飞行,并计划在2022年开始向公众提供太空旅游服务。Virgin Galactic公司还计划在未来开展其他太空活动,如科学研究、卫星发射等。

为何出现航天商业化?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些疑问,登月作为一项充满挑战和风险的任务,不仅需要高度的技术水平,还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规划。那么,为什么航天领域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由国家主导,而现在却出现了商业化的热潮呢?
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航天技术已经不再是国家垄断的专利,而是越来越多的民间企业和组织可以参与和掌握的领域。比如说,美国的SpaceX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实现了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和航天器,大幅降低了发射成本,并且提供了商业化的发射服务和载人飞行计划。

其次,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和利用的兴趣和需求的增加,航天市场也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前景。除了传统的卫星通信、遥感、导航等应用外,还有许多新兴的领域值得开发和探索,比如说太空旅游、太空采矿、太空制造、太空农业等等。这些领域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吸引了许多商业机构和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
最后,随着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加剧,航天也成为了一种展示国家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都希望通过航天项目来提升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同时也为自己在太空领域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利益。因此,一些国家也开始支持和鼓励本国的民营企业参与航天活动,并为其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便利。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航天领域从国家主导向商业化转变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由于科技、市场、政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商业化可以让航天活动的门槛降下来,降低其发射成本,这是未来实现航天旅行全民化的必经之路,让科幻电影中的太空旅行变为现实的重要一步
当然,航天商业化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问题。比如,如何保证航天安全和质量?如何避免太空垃圾和污染?如何协调国际法律和规则?如何保护太空资源和遗产?这些都需要航天界和社会共同努力和探讨。

我国航天商业化现状
那么,中国的航天商业化现状是怎样的呢?根据Euroconsult的报告,中国的航天商业公司在2020年共筹集了约90亿元人民币(13亿美元)的资金,涉及发射、卫星制造、遥感、卫星互联网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射领域,中国已经有超过15家商业火箭公司,其中有些已经实现了轨道发射,有些正在研发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例如,星际荣耀(iSpace)就是第一家成功将商业火箭送入轨道的中国公司,而蓝箭航天(Landspace)则在开发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

除了发射领域,中国的航天商业化还涉及到卫星制造、卫星互联网等方面。例如,中国有多家公司正在打造低轨道卫星互联网星座,如鹏博士(Dr. Peng)、银河航天(Galaxy Space)、红杉星际(Commsat)等。这些公司都希望利用卫星互联网来提供高速、低时延、覆盖广泛的通信服务。
此外,中国还有一些公司专注于遥感领域,如高景(Gaojing)、零壹空间(ZeroG Lab)、紫光云图(Unicore)等。这些公司利用自己制造或购买的卫星来收集和分析地球表面的数据,为各行各业提供信息服务。
目前,中国的航天商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和美国差距还很大,未来中国应该继续推进航天商业化,加强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航天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结语
航天商业化是一个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的领域,它不仅能够促进航天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还能够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太空服务和资源。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航天商业化中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同时也要注意规避风险和挑战。
作者认为,中国的航天商业化是符合国家利益和民族志向的,也是与时俱进和开放包容的。希望中国的航天商业化能够取得更多的成就和进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