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可以显示你的独特性,但不要让它成为你的限制
原创 媄仪 Mae有光疗愈 2023-06-19 17:26 发表于北京收录于合集#咨询师成长手记34个#赛斯资料35个
咨询师成长手记
陪伴你慢慢成为你自己
延展讨论
你不是你的人格
不要让你的个人性成为限制
现代心理学常常倾向于把人格看作是“你自己”,并认为人格是很难改变的。
精神疾病常常被以是否丧失现实感来识别或诊断,包括一些人格障碍患者,这些人可能会有切换人格或者丧失自我存在感的解离片段。精神分裂患者可能会有普通人看来感觉较为可怕的症状,比如“幻听”“幻视”等等,当然最可怕的部分在于因幻听、幻视和幻想而可能导致的不可预期的暴力。
殊不知那些“幻”字当头的词语所描述和表达的内容,有可能是真的。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比如说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可能异于大多数人,或者某些感官过于敏感以至于感觉阈限超越了正常值,也或者在受到某些刺激之后,他们丧失了一些常人使用“意识心”的聚焦能力,以至于无法区分对物质实相的感知经验和内部现实甚至更深的无意识层面的感知。
但这真的不一定是他们“有病”。给他们一个标签,然后又怎么样呢?也许他们内在的真实就是那样的。从他们的视角来看我们所谓的“正常人”的世界,也许还很扭曲的。疾病是一种社会属性。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均值而言的。
当然了,就物质实相的生活而言,该隔离隔离,该治疗治疗,社会化功能毕竟只能在一个大多数都能接受的范围内才能运转正常。但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对精神病人标签化地看待。
不可否认我们活在这个物质实相里,的确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格来与人和环境互动,而这样被认为是“正常的”,但你的人格,也就是你的个性,个人性,往往却成为了自己的限制。想一想,是不是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如此?
人们会说,我就是这样的,这是我,我永远都不会……对某个版本的自己的强烈认同也意味着可能性的消除,不是吗?
灵性成长一直关注的不是自我,是自我的消融,走向大我、合一、融合、爱的体验等等。总之,个人性其实是一种限制和捆绑,也是好恶,也就是分别心的起源。当然,这里面包含业力因素,有你刻意培养的或者“认为”的个人性的部分,也有业力的部分。
所以注意你的个人性,你的personality,使用它,享用它,构建它,甚至解构它,而不要让它成为你的限制。
一句话,你不要信以为真!一切都是一场游戏,一场体验。这一生何其短暂,于灵魂而言只像是一夜。
我们来看看亚隆在《当尼采哭泣》中借布雷尔医生之口所表达的那个关于生命的“思想试验”:生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虚空之间的火花,介于出生之前和死亡之后的黑暗当中。
这个意思是说,既然两边都是一样的黑暗悠长,为何你唯独害怕死亡的那一头呢?
当然亚隆不是一个灵性倾向的咨询师,他对于生命的看法是乐观的悲观主义的,他承认孤离的存在,并将孤独视为人之所以为人所不能够抗拒的命运,而倡导人们去接受它。
其实这个“生”的部分只是那些更长的“生命河流”中的短暂的一部分。灵性视角对于生命的理解远比那个思想试验更为开阔,是如此的深邃而让人动容。
只要记住,成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人,是何等的幸运而短暂,是你自己的选择,不论这一生是多么地充满苦痛,全部都是一种经历与体验,为了增益灵魂的成长。
萨古鲁通过他设计的isha kyria这样的灵性练习和“内在工程”,一直在提醒我们:“你不是你的身体,你不是你的头脑。”
那我们是什么呢?看过很多灵性资料,经过很多年的灵性成长,走到这里,我可以说我愿意相信,这具肉身,这个生命,也仅仅是你更大部分的一种创造性呈现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