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未王策四十八—— 豪门

2023-08-17 20:30 作者:freex4  | 我要投稿

四十八 豪门

周喜(嘉聿)和赵雍(宪宁)猜测贵族军将卷土重来。二人觉得与其固守鏖战,不如运用一些巧妙的方式与敌人周旋,于是周喜转动他尘封已久的头脑突发奇想地建议张俨(觉然)率军南下佯攻砀郡。两人率主力部队在敌军必经之路旁的一片沼泽地里设伏。

仲夏的蚊虫加上潮湿闷热让人烦躁难耐。敌军又迟迟不现身。周喜(嘉聿)就来到赵雍(宪宁)那里和他聊天:“宪宁兄原来是猎人?听说是触犯了什么法律所以才开始憎恨名门大族?”

赵雍:“他们说我射杀了怀孕的母鹿。因此罚了我们家两万钱,拔掉了我们家在集市摊铺上的羽毛[1]。”

“他们可没少罚,两万钱都可以买一座房子了。”周喜在一旁感叹,“世代的猎户肯定不会射杀有身孕的母鹿。一定是你们家有什么东西被人看上了。”

“两张虎皮。”赵雍很冷漠,“两张成年老虎完整的虎皮。”

周喜:“呀……那值很多钱。”

赵雍:“县廷不让我们去集市贩卖,如果我们贩卖就把我们投入监狱。我们不服,就上告到郡府。郡府为我们讨回了公道,但是没几天州府又让郡府将案件发回了县廷。叔父不满,与州府发生争执因此获罪下狱。再狱中染病,从此再也不能打猎。”

“所以宪宁兄才如此憎恨权贵。”周喜终于知道赵雍为什么总是沉默寡言。这与他自己的经历多少有些类似。

第二天一早,他们终于等来了敌军。这是一支规模相当大的军队。周喜果断下令进攻。赵军突然出现在道路两旁。敌军惊慌失措,甚至都不知道赵军的进攻方向。在一片混乱当中,贵族军一败涂地。

此时,闻人穗已经秘密来到百里氏府邸,百里氏得知门阀联军北线再次失败后终于接受了闻人穗的游说,突然将前线的部队撤回。河东六大门阀中,百里氏在其中最特别。他们以敏捷的思维、敏锐洞察力、果断的行动力、和善于解决难题著称。虽然表面上,百里氏与其他家族也有往来。但这个家族很少与其他豪门进行联姻之类深度的政治交流。因为他们时常被发现藏有墨家[2]典籍,其他豪门私下称百里氏人为‘墨党’。党锢之祸中他们确实有人因此下狱,但百里氏更多的则是背着先帝孙玄私下为党人提供庇护。他们撤出战争不光是因为闻人氏的游说,更多的是不满韩津挑动全面战争的做法。他们认为韩津(温润)这个人不具备成大事的条件。只会连累族人和他的盟友。他们私下告诉了姜氏,然而他们发现姜和的格局也比较狭隘。他的眼前只有桑州和朝中权力。与姜氏在一起只能保证姜氏的利益。百里氏的利益得不到任何保证。何况百里氏的领袖有心系天下的鸿图,所以他果断退出,保持中立。

赵雍和周喜两位将军在取得了大胜之后本来打算回定陶补给。张俨的斥候前来报告,周喜突发奇想问赵雍:“宪宁我们刚刚大败敌人。你还想继续痛击豪族吗?”

赵雍本来想出于谨慎提醒周喜稳扎稳打,但周喜的话一下激发了赵雍。两个人让张俨转告赵策,他们不回定陶而是去尚桑!

赵策此时正计划着加快战场节奏,利用快节奏的机动将豪门联军调动,拆散,逐个击破。大军刚刚行动,前线报告敌军似乎正在调动军队。正当赵策怀疑之际,他收到了周、赵二人的报告,瞬间明白了敌人主力也许正在撤退。赵策随即对联军大营发动猛攻。当两军的数量超过一定比例时,赵策一直以来坚持的精兵方针便开始显现效果。赵策连攻三日,守军投降。赵策立即疾行军追击撤退的联军主力。

赵雍和周喜二人率军向尚桑行军。至牖邑时,天降大雨。然而他们再一次遇到先前被他们击败的贵族军部队。敌人刚刚收拢部队准备在这里组织防线。赵、周二人立即率军发起进攻。此时此刻,贵族军甚至误认为他们是前来支援的友军。等到他们认出是赵军时,自己已经猝不及防再次大败。

钟严将军在接到两位将军的传达时,为了接应两位将军,他立即率军赶往前线。他的骑兵部队同样也遭遇了敌军部队。两军接近时雨下得更大。雨水在甲叶下顺着内衬流进裤腿里。用钟严将军的话描述就是“好像靴子里有条来回流动的小河。”道路泥泞不堪,他的部队也因此破口大骂准备拆了那些大族的祭祀[3]。钟严只能放弃追击。

敌军的情况比赵军更加恶劣。因为遗弃了营寨而又遭遇降雨,敌军士兵因为后勤问题而军心浮动。他们只能在遇到沿途村庄或者城市时才能休息。为此,有时需要冒雨行进超过百里。即使是这样,沿途的村庄也没有足够的房屋容纳他们这十余万人,许多士兵只能睡在羊圈、牛圈、狗窝等牲畜的窝棚里。即使是这样仍有很多人无处栖身。他们只能给马车或者牛车搭个临时棚顶,或者干脆睡在大车下面。他们也得集中使用从当地居民那里借来的炊具,有些人甚至直到半夜才能吃上热食。而那些没有地方睡觉或者吃不上热腾腾食物的士兵则愤怒地选择了弃军而逃。最悲惨的是沿途的居民。联军将他们存储的粮食全吃光了。仅留下一卷草草签写的代表军事征用的竹简,让他们到当地衙门领取补偿。那些不肯合作的人(有些还连同家人一起)则被士兵强行从自家屋子里拉出来,眼睁睁看着浑身是水的豪门军占用自己的房子避雨休息。而自己则与儿女父母一起被这又冷又湿的雨水淋了一整晚,即使是去亲友那里躲避,亲友们也无法提供帮助,最后也是同样被那里的军队赶出来。很多士兵因此背负罪恶感,在当晚或几日之后悄悄离开了军队。

就在联军处于崩溃的边缘时,极川太守傅朗(巨宗)及时率军出现在了赵策的侧翼。加上大雨使得赵军无法展开作战。赵策也担心将士们染病,不得不停止了进攻。赵策给闻人穗写了封信,告诉他自己将在百里氏、何氏两家当中举荐一位桑州牧。

闻人穗收到信后认为赵策这个计谋非常高明,就带着书信来到何宠的面前:“我家主公让我转告,他将在您与百里氏间挑选一位品行正直之人向朝廷举荐为桑州牧。”

何宠非常激动,但他仍故作镇静:“兵荒马乱,我要这虚名有什么用?”

闻人穗:“何公参与战事,向门阀士族提供资助就有利可图吗?我只看到最终受益的是姜氏,他将进一步掌控中原。而何氏冒这么大风险提供资金支持,估计只能得到一两个县。您要知道,赵司隶目前已经占据优势,不是姜氏想停战就能够谈和了。将来的姜氏要么也被韩氏拉入战争,要么也会与主站的这几大豪族反目。无论怎样,你的钱财看起来都在投进一个无底深渊。您作为一位巨贾,谁成为桑州的主人都不会影响您的收益。能够影响的只有战争。”

何宠:“怎么才能确定司隶大人没有骗我?”

闻人穗:“我们不能保证,但您可以自己考量。事实上在我看来,您最好是认为这是真的。如果我主以此作为反间计突然向其他豪门公布我们之间的合作,您觉的那时韩津会作何感想?我听说他在民间口碑很好,但在上层社会,一些名士私下说他是个虚伪狭隘的人。”

事实上何宠与河东大族在政治上仍有缓和的空间。但就像闻人穗所说,他与战争有根本矛盾。他借出去的钱由于战乱已经收不回来。而且他也不敢借。他的资金在流失。他的心里在失血。所以他便答应了闻人穗。

闻人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来到附近渑池县。看望在那里出任县令的大哥闻人师(敬彦)和二哥闻人统(文幌)。

两位哥哥非常替妹妹担心:“兵荒马乱实在是太过危险,阿术你应该呆在司隶校尉那里。”

闻人穗:“阿术实在是担心两位哥哥安危。现在豪族内部已经出现分歧。估计不久将被司隶大人击败。哥哥还是择机向司隶校尉投诚吧。”

闻人师(敬彦):“阿术你我已经各为其主,虽然我们被父辈名望庇佑,但无论投身何处都得有始有终。不然我们如何立于乱世,谁又会看重我们。现在民心惊恐,贼盗遍地。你一定不要在桑州多留,赶快回去吧,不要为我们担心。”

闻人穗望着哥哥们身后的河东姜氏家纹,瞬时泪眼莹润。两位哥哥也一起苦愁忧叹。她低着头:

“哥哥领兵在外。季注(闻人师三弟闻人况)还在姜氏府中留为人质……阿术实在是担心你们的安危。”

“时局动荡,实在是让人痛心。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机会报仇雪耻。阿术你赶快回去吧,不要为我们担心。”

韩津在得知百里氏退出的消息后立即让从弟桑州牧韩舒(伯璜)罢免了中郎将士孙翼(盛羽)和阫县的县令刘寻(元常)。这两个人当初都极力支持韩舒(伯璜)成为桑州牧,并提供了极大帮助。韩舒虽然也是出身河东韩氏,但庶出[4]的他对宗系态度复杂。因为他十分了解韩津阴奉阳违和对待一般人非常吝啬的品行,所以并没理会韩津。然而真正赶走士孙、刘二人的,是幕后的姜和(子海)。姜和得知韩津与百里氏交恶之后有意想让百里氏与韩氏断决来往。拆散这两大世家,防止韩氏联合壮大,威胁自己。同时也在提防百里氏。

百里氏在撤回兵力后干脆就让士孙翼(盛羽)和刘寻(元常)将部队驻扎在桑州城外向州府示威。城中大族担心发生意外,同时也担心赵军攻打尚桑,纷纷离开了尚桑。

何宠(祖台)召回了自己的部曲。同时停止了资金支持。与百里氏密谋投靠赵策。

此时韩津认为前线的劣势全部都是百里氏和何氏临阵退缩所导致。如果前线战败,河东的豪门都将面临毁灭。所以他就建议姜和与自己联合吞并百里氏、何氏。姜和见眼下和解无望,赵策已经率军攻入桑州腹地,虽然,他知道这是韩津的诸多野心之一,但他也在郑重考虑这件事。让他们都没想到的是,这件事被百里氏安插在姜和身边的间谍发现。百里氏立即告诉了何宠。何氏随即联合百里氏率先发动袭击。两家的家兵率先攻打冯府。冯氏遭到突袭,死伤无数,幸存的人不得不前往韩府避难。百里、何两大家族的家兵也击败了韩氏的进攻,韩氏一族不得不退回韩府避难,两家的家兵便将韩府围得水泄不通。周围的居民见到巨族之间火并立即惊恐得弃家逃走。双方从下午一直战至次日早晨。萧氏与另外两家散落在河东的援兵赶到,百里、何氏才退兵。双方在县府前的大街两侧各自占据楼宇对峙起来。整个县城的居民惊恐不安,能逃走的都赶紧把财物装上车马背起行囊逃离县城,逃不走的就紧闭门窗躲在厨房、仓库里。街上空无一人,偶尔传来几声狗叫。除此之外可以听到两个阵营的门客及家仆吵骂声。

韩津(温润)请求姜和(子海)和黄权(公先)救助。黄权表达了他对韩津(温润)的关切,但他正面临董统(威山)和陇右军的战事,所以无暇顾及。姜和则斥责韩津:“姜氏世代良臣怎能与奸贼合作!”姜和随即携家人离开了尚桑前线。

就在门阀之间相互对峙的时候,赵雍和周喜收到士孙翼的书信,得知百里氏、何氏已经在河东大本营起事。士孙翼正率领两家军队赶回河东。然而半路遭到北上支援的傅朗阻截。

周、赵两位将军见状率军来到尚桑,打算强攻尚桑。将士们望着高大的城墙和上面守备充足的士兵质询周喜和赵雍:“敌军是我方的数倍,将军打算不顾我等安危让我们陷入绝境吗?”

周、赵两位将军放弃了计划,但周喜并不甘心,他告诉赵雍:“前方有我和主公的仇敌。请将军与我共同振奋,在这关键时刻扭转乾坤,创建光辉功业。”

赵雍:“敌将傅朗已经占据了交通要地,我们受限于补给线拉长。短期内也不能攻克。该振奋昂扬的不只有身心,还有头脑。”

周、赵两位将军于是利用他们“昂扬”的头脑努力思考,最后竟然真找到了一个一招制敌的方法:他们既然都是轻步兵,那就放弃辎重,坐船沿黄河逆流而上直取河东。这个方案不能说是冒险,简直就是危险。因为尚桑守军和胡人还有沿途的敌人控制区,只要有一处发现他们,他们都将遭受灭顶之灾。但这两个人,尤其是赵雍此时此刻觉得只要能击败豪族,一切都是值得的。所以他们立即开始收集黄河两岸的船只。他们奇怪的举动立即引起了张俨将军的注意。于是他便问赵雍他们在干什么。赵雍没告诉他。张俨告诉二人:“两位将军为什么不肯将荣誉分享我一份?,我张觉然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你们能去哪我也能去,而且不会落后。无论你们做什么我都愿意支持你们。”周、赵二人没办法,便将行动计划告诉给张俨。后者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张俨觉得如果夜间乘船经过尚桑北部,敌人根本反应不过来,他们也不敢出动。

于是三位将军趁着夜色乘船开始了疯狂的西征。他们果然顺利通过了尚桑北部地区。

此时韩、冯、萧三家联合其他河东势力已经取得了西线优势。百里和何氏两家兵力不敌,逐渐被逼退回百里氏府邸。此时周、赵、张三位将军所属部队也已经登陆。他们迅速南下驰援百里氏。

百里氏此时已经被韩、冯、萧三家包围了府邸,到了危及存亡的时刻。就在这个时候,姜和突然决定率领姜氏参战。他的举动十分惊人,派遣家兵直接攻下了此时空虚的冯氏、韩氏的府邸,将包括韩津、冯邵在内的两家宗属男女共五千余人全部收押。

包括姜和的门客在内谁都看不懂姜和如此决定的动机。事实上,赵军在登陆之前闻人师就向尚桑报告了赵军沿河西进的情况,给这几家门阀领袖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在这当中只有姜和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他现在要考虑的除了战争胜负以外,更要保证姜氏族人的延续。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另外三家势力,而倒向了赵策。

姜氏家臣押着韩、冯、萧等几十位家族代表来到战场。姜和持节以御史中丞的身份宣布韩津、冯邵、萧岫(元麟)结党叛乱。其他参与者立即投降即可免除死罪。河东第一大家族的消息一出,战局急转直下。其他势力纷纷缴械投降。甚至连一部分萧氏的家仆也向姜氏投降。姜和让自己的部曲协助赵军击败了围攻百里氏的三家豪门部队。又引导他们将这三家的族人全部收押。

尚桑方面,韩、冯余党以及以萧氏首领萧岫(元麟)为首的贵族军准备利用尚桑高大坚固的城墙殊死抵抗。赵策没有强攻尚桑,而是等到百里、何氏还有姜和将韩、冯、萧数千族人及从属押到城下。赵策让他们排好队列。又叫人搬来数十具铡刀。他告诉尚桑守军,三天之后,如果他们不投降,这些人就将在他们眼前被斩首。守军见此情景惊恐恸绝。他们听说过赵策曾火烧德阳,因此对赵策处死自己家人十分惊惧。他们扔下武器哭喊着从城里跑出来跪倒在赵策军面前恳求放过自己的家人。随着消息在各处守军里传开,守军士气立即崩溃。投降的人拦都拦不住。各处城门嚎哭恸天。包括萧氏首领萧岫(元麟)在内的门阀骨干和军官见大势已去纷纷从城墙跳下坠城而亡。门阀联军全部投降。一些侥幸的大族残党逃散至各自家乡。少数顽固的残党或在黄河两岸成为草莽流寇,或遁入山林之间成为山贼,或西迁到别的州郡。门阀势力活动逐渐销声匿迹。


[1] 两汉在思想上特别强调与自然的协调。因此特别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对于狩猎渔牧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两汉时期视羽毛为荣誉的象征。如果猎户家长期或者几代人都持有、插挂羽毛饰物则代表得到公认、享有声誉。

[2] 墨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哲学科学思想派别。距离赵策的时代大约有600余年。他们推崇平等博爱,节俭克制。探索宇宙自然规律。有些科学思想和结论在现在看来都据有前瞻意义。不同于其他思想派别,墨家有着严密的组织。他们反对不义战争,为此他们竭力阻止战争,利用他们的科技帮助弱小国家抵挡强国进攻,使得这些小国得以延续。有时甚至直接参战干预。但是他们在最辉煌的时期选择了隐退。直至汉朝,墨家逐渐凋零。但墨家的学术仍在流传、发展。有学者认为直至西晋,墨家仍有著作出世。这些著作最后都被道家发掘、整理起来。

[3] 古代人从上到下非常讲究祭祀,特别是自己的先祖。如果自家先祖安息、祭祀的场所遭到恶意破坏,那将是严重、恶劣的永久性侮辱。

[4] 庶出,古代妾或非正妻所生的子女称庶系,相应的,正妻所生的子女称为嫡系或宗系。


未王策四十八—— 豪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