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 | 史前史之母系氏族公社
中国历史文化 | 史前史之母系氏族公社
史前史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终于约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不仅延续时间长,历史发展进程缓慢,人们也过着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无阶级、无剥削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生活。
原始社会主要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母系氏族公社
河套人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属晚期智人。
1922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乌审旗萨拉乌苏河河岸砂层中被发现,依据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大约5万至3.7万年。主要使用石器,并会使用简单的捶击法进行加工。加工后的石器体积极小,主要有刮削器、钻具、尖状器和雕刻器等。
“河套人遗址”是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河套人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掀开了中国古人类研究的帷幕。同时,“河套人”作为具有丰厚积淀鄂尔多斯文化的人文始祖,对于研究鄂尔多斯文化的发展沿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属晚期智人。
因1930年被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依据测定,山顶洞人的生活年代约为3.4万~2.7万年前。其使用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骨针,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穿孔饰物中穿孔兽牙最多,有125枚,而最为精巧的则是7颗小石珠。在狩猎上,山顶洞人主要狩猎各种水生生物及北京斑鹿等。同时,其还会将死者埋葬在地下室,为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墓葬。
细石器文化是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一种文化。
其主要特征为使用形状细小的打制石器。这种石器的原料一般为石髓、玛瑙、燧石等,常见器形有石叶、石镞、小石刀、石片等,长度一般在2—3厘米,可作石钻或刮削器,也可镶嵌在骨梗、木柄上作复合工具使用。
主要文化遗址多发现于黄土高原,有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
4.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中游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
因其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被发掘并认定而得名。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的测定结果,裴李岗文化的年代距今约7000-8000年。重要遗址除裴李岗外,还有长葛岗河、临汝中山寨等不下 40 余处。
其主要生产工具为磨制石器,制作精致,以带锯齿刃石镰、长条形扁平的双弧刃石铲和鞋底形四足石磨盘(附磨棒)最为典型。陶器则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粗红陶为主,均为手制,烧成温度较低,多素面,有少量磨光或饰以篦点纹。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手工业为主,以家庭饲养和渔猎业为辅,形成定居的聚落,为母系氏族社会。
裴李岗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也就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
5.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因1933年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据碳14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8000年至7600年前,大体与裴李岗文化的年代相当。
居民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粟。以石镰、石铲、石刀、石斧与柳叶形石磨盘为生产工具。饲养狗、猪等家畜,兼事渔猎。制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以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成型,绝大部分属于夹砂红褐陶。住房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发现较多。
磁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也就是华夏族的源头之一。同时,磁山也被誉为是世界上粮食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
6.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其存在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因1921年首次由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
仰韶文化以女性为中心,是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其农业生产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采用刀耕火种和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生产水平较为低下。采集和渔猎经济占有较重地位。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方法,制出的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
仰韶文化的发现破除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谬论,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标志着中国史前考古学及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对于研究中华文明史有重大意义。
7.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其1973年首次被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故而得名。根据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是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其农业生产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在生活用器上,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黑陶制作是其一大特色。同时,骨器的制作也较为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等器物,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在建筑上,河姆渡文化以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为主。
8.马家浜文化
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因其首次被发现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而得名。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始于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
马家浜文化属母系氏族社会。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石器制作技术和葛麻纺织技术水平较高,而制陶业的发展尚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主要以手制的夹砂陶和泥制红陶为主,也有少量的黑陶,晚期出现轮制。
马家浜文化上承河姆渡文化,下启崧泽文化。其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
9.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
因其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村,故而得名。经碳14测定,其存在时期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
红山文化位于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衔接地带,分布范围包括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长城地带,主要集中于西辽河上游的潢水和土河的流域,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重要遗址有赤峰红山后、赤峰蜘蛛山等。
红山文化的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是中华民族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转折时期。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最富特征,细石器工具发达。陶器则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形成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礼制形态,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10.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因其1923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依据测定,其存在时间约为5.3千~4千年前左右。主要包括有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文化类型。在马家窑文化的早期(马家窑类型时期),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中期(半山类型时期)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晚期(马厂类型时期)则已经进入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马家窑文化的居民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种植粟、黍,兼事渔猎,大量使用石制、骨制、陶制和木制的农业工具。其中以彩陶制作最有特色,无论数量还是精致程度都堪称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冠。经典型的马家窑陶器包括细陶土制成的罐与碗,底色为黄色或红色,上有亮黑色的装饰。其装饰图形的特色为弯曲漩涡线条,中心点缀圆点。马家窑的陶器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其在彩陶绘制中以线条作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的方式,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也是齐家文化的源头之一。

文章来源 | 初心百科
整理搬运|初心阿卓
百科咨询|初心C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