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AI研究者与创作家的思考:何为“AI创作艺术的未来”

2022-02-04 11:36 作者:术力口bot  | 我要投稿


【图中三人】创作家:伊藤博之 采访人:木村政司 AI研究者:中山浩太郎

高度化发展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进化程度日益提高,并开始拥有了表现力。

AI绘制的绘画、AI谱写的音乐、AI创作的小说次第诞生,其中也不乏高额售出的作品。

然而,它们的作品能否被称为“艺术”?AI又能否代替人类?

若寻本溯源来看,身为作品诞生源头的人类的“感性”和“审美”又究竟为何物?诸如此类接近艺术本质的问题也涌现而出。

本次由熟悉科学与艺术关联性的木村政司先生作为采访人,

与世人熟知的初音未来之父、创作家伊藤博之先生,

以及活跃在AI研究第一线的中山浩太郎先生进行了交流。


编程与艺术十分相似

木村  今天谈话的主题是“AI与艺术”。AI在日语中叫人工智能,全称是“Artificial•Intelligence”,但我认为或许也可以理解为“Art•Intelligence”。当下AI与艺术的距离就是如此之近。这样一来我便想到,AI研究者是否也能被称为创作家?中山先生会以创作家的身份自居吗,还是说您认为自己是一名工程师?


中山  从工作的角度看,我的身份是AI研究者。不过在做编程工作时,确实会有一种自己在进行创作工作的感觉。大家都说做编程最需要的是数学能力,但我觉得并非如此。编程的工作更像是在完成一项作品。有一本我很喜欢的书,叫做『ハッカーと画家』(《黑客与画家》,Paul Graham),里面也写到“编程属于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思考如何搭建一个完整的程序,就像是在进行故事里的世界设定;而花心思让计算机能够按自己的想法高效率完成工作,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和工程师的工作也有相似之处,所以我认为编程算是同时拥有二者的特点。


木村  伊藤先生作为一名创作家,创造出了虚拟歌手“初音未来”,那么您会以工程师的身份自居吗?


伊藤  我仅仅只做了创作家的工作。在我看来,计算机程序是一种具有精练之美的源代码(程序的设计图)或是算法(计算的步骤),并且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本性。从这一点来看,倒是和我从事的设计工作有相似之处。设计是围绕“要不要在这里牵线搭桥”这一永恒议题进行的工作。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应该简洁而富有美感,在追求去冗除杂这一点上,编程和设计或许是相通的。


中山  确实有相似之处。在编写程序的时候,有的人奉行“只要能运行就行了”的原则,但也会有人为了写出简洁明了的代码而冥思苦想好几个小时。这种人就属于追求程序美感的人吧。


伊藤  花好几个小时来把10行代码精炼成1行,说白了其实是种不合理的行为(笑)。不过艺术的感觉或许就是体现在这种细节打磨上。


木村  我也是设计师,所以对这种感觉也深有体会。设计的世界里注重用做减法的方式营造美感。比如没有描画任何东西的区域,我们称为“留白”,我也会指导学生去把这块区域做得简洁美观。 



如果AI成了领导,还能和平共处吗?

木村  现在的社会上,比起模仿真实的人类,大家更倾向于制造一个完美的AI。这个现象和创作的概念背道而驰了啊。


伊藤  现在日本的大环境就是对失败零容忍,而金字塔上层的人也不想承担责任。既然这样,不如就干脆让AI来当领导,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会。让AI做判断、AI承担责任,这样我们也能说是“AI让这样做的我也没办法”,像这样主动把事情交由AI掌管,或许社会反而能更好地运转。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为了让人类更像人类的AI”,以上算是两种创造性的做法。


中山  确实是这样。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把政事全部交给AI处理,或许就不会再发生战争了。这是因为任何事只要有了人类的参与,就一定会产生判断上的偏差。如果换作是AI,就会在考量过成百上千的数据后再下判断,而这一点是超出了人类能力范围的。并且AI也不会被情感冲昏头脑。比起说被AI支配,更重要的是合理利用AI进行高效、客观的判断,以此决定事物的走向。    



何为人性

木村  AI将会带领我们走向怎样的未来,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感性”和“审美”这两个要素。但AI究竟能否获得和人类同等的“感性”与“审美”呢?


伊藤  这个问题非常接近本期主题的本质,也就是“AI能否取代人类”。或者我们可能要先探讨一下人性到底体现在何处。人类是不完美的,会失败,也会隐瞒真相。这种缺点正是人类的魅力所在,比如在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登场的主人公,往往是有缺点而又充满魅力的,能够构建出作品的世界观。我对AI通过机械学习等手段习得这一特点的可能性很感兴趣。 “编程的美感”可以说是属于相对容易达到的目标,但“肮脏”、“无能”这些特质就不知道该如何表现了。


中山  有句名言叫“人生来就是会犯错的”,可见不完美才是人类应有的特性。如果人人都变成了完美不出错的个体,或许就不再会去挑战新事物,也不会有创造性的发展。对于AI能否习得这一特性的议题,我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以当今的技术水平肯定是做不到的。但如果在AI给出能让人类产生情感共鸣的结果时予以肯定,反之加以否定,或许在将来就可以让AI习得类似“感性”的机制。


伊藤  提到不完美,让我想起「初音未来」这类虚拟歌手会出现发音不清晰的情况,所以我们发布了修复过后的升级版本。但粉丝都纷纷反馈说“还是以前的版本比较好”。我们是觉得修复后的版本更好,但大家却更中意这个带有缺陷的部分。无论是机器人还是AI,一旦有人对它们产生了感情,就会把这种缺陷看做是它的个性。而另一方面,也有人严守循规蹈矩的原则、不容忍一丝一毫的越界行为。这样看来,有像机器一样的人、也有像人一样的机器,那么人和机器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科技促进艺术的发展

木村  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这一话题上,我对AI产生艺术感受力抱有很大期待。两位是怎么想的呢?


伊藤  这一点上我也很期待AI的表现。比如一张CD里的歌曲,从曲名、节奏到时长都是既定的,无论昼夜四季如何变换,听到的内容都是固定的,不会随时间改变。但作为艺术家,我会希望能在夜晚听到夜晚的版本,也会觉得作品的创作可以多一点流动性。但也不是说一张CD要做很多不同的版本。但要是能设计出这样一种AI,可以让歌曲根据情绪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变化的话,艺术家就可以利用这种技术进行创作了。但我并不认为这样的技术是创作者想要的,也不认为这是工程师想要以之改变艺术的方法。这是一种AI的发展和艺术家的反馈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改变了创作的方式,也改变了最后的作品。这也许就是科技和艺术间关系的发展趋势吧。


中山  从我专攻的科技领域来看,AI如何习得表现手法这一切入点也很有意思。例如有一个叫“Style Transfer”的APP,可以把照片转换成毕加索风格或者梵高风格。最近还有个关于一幅画的新闻,这幅画由AI学习了上万幅中世纪的肖像画后创作而成,并且卖出了数千万日元的价格。这意味着现在的AI已经可以拥有部分表达能力了。但实际上,它仅仅只是将至今所学到的各种模式进行了组合,而不是创造出了新的表现形式。但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也诞生了新的创作途径。正如刚刚伊藤先生所说,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利用这种工具来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但AI对作品没有好坏的概念,缺乏自主性。但如果AI能习得一些和人类情感相关的评价方法,做出的作品或许也能拨动人的心弦。

AI拨动人的心弦


木村  这个问题不仅关乎AI,也关乎人的创造性究竟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是作为AI研究者还是作为创作家,都会有“想要做出动人心弦的作品“的愿望吧。


中山  我对艺术创作是很感兴趣的,但其实我不确定是否应该让AI来进行这种创作。有时我会思考,什么才是艺术作品的价值,然后我发现自己并不会在绘画一类的事物本身上感受到美,要说的话应该是被这幅画背后的创作背景或者思路方法吸引。当我感受到美的时候,吸引我的都是所谓的功能美,会被这种打磨过后的设计所打动。因此我很难判断AI创作精美画作的这一行为是否有价值。


木村  那么AI创作出的画作能高价卖出,是否也代表着对其价值的高度认可呢?


中山  这应该属于物以稀为贵吧。AI创作出的第一幅画作具有很高的价值,但第二幅及以后的作品应该就不再有这么高的价值了。相比之下,我对用AI进行建筑产品设计这类想法更感兴趣。建筑这些领域的设计都受到了各种条件的制约,那么我们就可以用AI来处理这些受限的部分。我想这一做法能让我们人类更专注于整体设计,提升产出佳作的可能性。


木村  很有趣的想法。这种方法在创作家身上也同样适用吗?


伊藤  比如这个叫“Instagram”的照片投稿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它的特点是编辑照片的功能十分出色,可以把普通的日常照片加工成超乎日常的写真作品,并且能够投稿这一点也很迎合大众。我不太了解中山先生刚才介绍的“Style Transfer”这个APP的市场如何,但对于缺乏艺术细胞的人来说,这是一款可以创造出某种风格的绘画作品的程序,所以它应该也能像“Instagram”一样容易接受。但要把这种作品称作“艺术”,就显得有些名过其实了,再说其实也没有必要让人人都成为艺术家。不过人人都能用它简单几步创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这一点应该还是迎合大家的需求的。


※Instagram,允许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接触和交流的平台。

<伊藤先生的作品>

伊藤博之(いとうひろゆき)

Crypton Future Media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教授。1965年出生于北海道。从北海学园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后,在北海道大学任职,后于1995年建立了Crypton Future Media。2007年发售了虚拟歌手“初音未来”。

虚拟歌手“初音未来”,与Yamaha开 发的语音合成软件兼容。她的名声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语音形象,也活跃在漫画、动画、Cosplay等“二次创作”领域。出道(发售)后的10年里,创作家们已为她创作了50多万首歌曲和40多万幅相关画作。

初音未来,特征是绿色的双马尾。官方档案记载,初音未来年龄为16岁,擅长的曲种是偶像流行歌曲和舞曲系流行歌曲。© Crypton Future Media, INC. www.piapro.net

图片来源:クリプトン•フューチャー•メディア株式会社

「SNOW MIKU LIVE! 2018」演唱会场景。
© Crypton Future Media, INC. www.piapro.net
© SEGA
Graphics by SEGA / MARZA ANIMATION PLANET INC.
Production by Crypton Future Media, INC.
图片来源:クリプトン•フューチャー•メディア株式会社
最新版Vocaloid软件「初音ミクV4X」。

图片来源:クリプトン•フューチャー•メディア株式会社
人像模型「ねんどろいど初音ミク」。

图片来源:クリプトン•フューチャー•メディア株式会社


艺术与AI会有怎样的未来


木村  看来伊藤先生和中山先生都有各自的考虑,但“AI为人类而存在”是二位的共同观点。那么我最后问一个问题,二位希望10年后会是怎样的发展?


中山  其实我开始钻研AI技术的契机是《星球大战》这部电影。最初我是想制造出《星球大战》里出现的那种机器人,才进入了这个领域,所以我也想完成这个愿望。电影中的R2-D2智慧水平很高,虽然不会说人类的语言,但可以用机器语言进行十分高效的交流。正是因为我们或许可以掌握这种超越人类极限的智慧,我才想去追求这种可能性。


还有一方面就是对人才的培养了。现在世界各地都设立了很多培养AI人才的研究所和大学,从这些地方走出来的人才逐渐进入产业界、推进技术的发展。如果技术发展推进不力,就会导致将来AI人才缺乏,也会在与他国的竞争中落败。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先处理好眼前的这个紧急状况。


伊藤  现在市面上的音乐大多都不是“实际演奏”的,从钢琴、鼓、小提琴的声音都是用“虚拟乐器”,也就是电脑合成的乐器制作出来的。人声的部分也会由Vocaloid来演唱,但与其说是用Vocaloid代替了人类的声音,不如说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歌曲类别。


此外,如果想仅由1人完成交响乐中所有乐器声部的录音,通常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但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并能在网络上进行公开。我在发现这一事实后想到,包括AI在内的科学技术,其实是在对人类的创造力进行一种辅助。AI可以为我们提出一些类似于灵感的内容,再由创作家们从中挑选、判断,再完成作品的创作,这样AI就变成了一种提高我们创作效率的工具。我相信我们可以将AI作为人类的一种辅助力量,这也是我想要实现的目标。


木村  AI不会与人类割裂开来,并且在今后的世界里,人类也会逐渐无法切断与AI的联系,所以共存共荣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吧。今天学到了很多。非常感谢二位。



<中山先生的研究内容>

NABLAS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CEO。1978年生于大分县。大阪大学大学院情报科学研究科博士。曾任职于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技术经营战略学专业WEB工学研究室(松尾研究室)等部门,目前于同一大学担任特聘讲师。自2017年起于松尾研究室的AI综合研究所“NABLAS”担任同一职位。


他以打造“人尽各司其职、幸福快乐的社会”为目标,专注于数据科学家培训讲座等AI人才培养工作。除了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来开发金融医疗结合技术外,他还为AI技术引进提供咨询服务。作为东京大学的松尾研究室运营的「Deep Learning JP」的教员之一,也同时进行教育、研讨会、开发等工作。


“iLect(iLect.net)”是东京大学发起的一项AI教育服务。这项服务为其他大学的研究者以及民营企业的数据科学家提供AI开发和学习的计算环境,并向企业提供数据科学家培训讲座和深度学习讲座。
“APISNOTE(apisnote.com)”,是一个支持人们在网络上进行思想交流活动“Ideathon” (「アイデアソン」)的工具。用户可以在虚拟便签纸上写下想法和点子,APISNOTE将会对其进行颜色区分、移动粘贴的位置,帮助用户完成想法的具象化。用户还可以使用照片或图像创建便签,并将其与网络上的数据相联系,使数据的整理分析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图片来源:中山浩太郎

“MIGSOM”,模仿人脑传递信息的方式开发而成。MIGSOM是一种算法,不需要事先输入数据进行学习,就能让AI独立将各种相关信息联系起来进行数据分析。相关词句以线相连,以一张巨大的二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使人能够直观地掌握词句间的联系。图片来源:中山浩太郎

木村政司(きむら・まさし)

日本大学艺术学部长。1955年生于千叶县。毕业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后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大学院完成研究生课程。曾任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插画师、科学插画师、设计师,活跃在多个领域。2004年就任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教授。2017年至今任日本大学艺术学部长。


原文链接:https://scienceportal.jst.go.JP/gateway/sciencewindow/20190109_w08/
Science window 2019 冬号 page:22

翻译:NG


AI研究者与创作家的思考:何为“AI创作艺术的未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