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不为人熟知的蜀汉名将——霍峻(上)

说起三国历史上的名将,曹魏与东吴都有许多人物让大家耳熟能详。至于蜀汉,似乎除五虎上将、魏延、姜维外再无名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蜀汉的史料极少保存下来,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没有流传下来;第二,夷陵之战蜀汉败得太过惨烈,中层骨干大批阵亡,人才损失严重;第三,《三国演义》为突出主次,使五虎将、诸葛亮、姜维这些主角级人物占据大篇幅,蜀汉其他人物的出场机会自然有所牺牲。
实际上,刘备能够建立蜀汉固然离不开关、张、诸葛等核心团队的鼎力支持,但国家大事仅凭几个人显然远远不够。许多名气未必很大,作用却非常重要的人才都是蜀汉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例如霍峻。
霍峻重大事件之一——良臣择主,雪中送炭
霍峻(178—217),字仲邈,南郡枝江县(今湖北枝江)人。霍峻有个兄长叫霍笃,霍笃在当地很有影响力,趁着天下大乱时在家乡招募了数百名部曲,投在刘表麾下。霍笃去世后,刘表便让霍峻继承霍笃来带这支部队。
建安十三年(208),刘表病逝,霍峻便率部曲归降刘备,担任中郎将。需要注意的是,刘表去世不久,其子刘琮便举荆州投降曹操,刘备慌忙逃往江夏。
这句话表述的很清楚,刘表刚死,霍峻便投奔了刘备而没有追随刘琮,可见其属于坚决主张抗曹的一派。在荆州危如累卵之时,霍峻毅然选择追随刘备,在当时没几个人敢做同样的选择。依照这个时间点来算,霍峻算得上刘备集团中荆州派的元老,比黄忠、魏延的加入时间更早。
以赤壁之战为分水岭,刘备的人生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前半段颠沛流离,不断寄人篱下,后半段春风得意,开创蜀汉王朝。相比赤壁之战后刘备横扫荆南四郡,人才队伍迅速扩充的锦上添花,霍峻危难时刻雪中送炭的行为更加意义重大。刘备的知人善任非常著名,他对霍峻非常欣赏,给予极大的信任。
霍峻重大事件之二——镇守葭萌,逼退张鲁
建安十六年(211),刘璋在张松的怂恿下迎接刘备入蜀,打算凭借刘备相助打败张鲁,抵抗曹操。对此天赐良机刘备当然不会错过,立即亲自率军入蜀。荆州虽是后方,也是与曹孙两家接壤的前线,所以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都留守荆州,刘备带的是庞统、黄忠、魏延等荆州本土力量,这其中也有霍峻。
当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两军涪城相会,两人竟欢宴百日,气氛非常融洽。当然我们都知道这种和睦只是老实人刘璋的一厢情愿,刘备目的很明确,就是夺取益州。
百日之后,刘璋给刘备补充了兵员,并提供粮草辎重,请刘备北上攻打张鲁。刘备率军北上到葭萌县,在此设立大本营驻扎下来。刘备不再北上,而是在当地树立恩德仁义之名,收买人心。刘璋多次询问何时攻打张鲁,刘备只是找理由推脱称时机未到。实际上,刘备非但没有北上之意,反而在做南下成都的准备,只是人心未服,不敢轻举妄动。
建安十七年(212)年底,张松暗通刘备东窗事发,刘璋将张松处斩,并传令各地不准刘备通行。
既然刘璋已经知晓,刘备只得提前开战。刘备趁双方还未完全撕破脸之前约见白水关守将杨怀,设下鸿门宴将其斩杀,然后迅速以黄忠、卓膺率军南下,自己则进占白水关,将守关士卒收编,再引军与黄忠、卓膺在涪城会师。此处相比葭萌距离成都距离缩短一多半,所以刘备以此作为攻打刘璋的新根据地。
此时的葭萌,既是刘备在益州的后方,也是面对张鲁的前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刘备将把守葭萌的重任交给了霍峻,足见刘备对霍峻的信任程度。
刘备南下攻打刘璋,孤军深入敌境不敢怠慢,能带上的部队几乎都带走了,留在葭萌城中的军队很少。关于刘备的兵力,可以参见下面一段话。
《三国志·法正传》: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
这个郑度对刘璋忠诚不二,刘璋认为其提出坚壁清野是涂炭百姓的毒计,不仅未予采纳,反倒罢免了郑度官职。但刘璋失败后郑度仍然忠心不改,拒绝出仕刘备,终生归隐家中。
以郑度的立场称刘备“兵不满万”有贬低刘备,鼓励刘璋之意,但总体来讲刘备孤军深入益州,兵力远少于刘璋是可以确定的。所以刘备只能集中兵力南下,力求速战速决,留给霍峻的兵力却少得可怜。
张鲁得知刘备与刘璋火并,也跃跃欲试地打算火中取栗,却被霍峻非常强硬地顶了回去。
《三国志·霍峻传》: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
这段话中的杨帛,经《资治通鉴》修正,改为杨昂,认为杨帛就是张鲁麾下大将杨昂,属于陈寿笔误。
公平地说,张鲁其人与刘璋类似,治理地方是一把好手,军事能力并不强。占据汉中近二十年,并未显露过对扩张势力的强烈兴趣,除与刘璋小打小闹不断外,似乎就专注于五斗米教的传播事业。所以张鲁派杨昂到葭萌关,属于“有枣没枣打三杆子”,试水而已。
毕竟这是后世的分析,当时的险境下霍峻面临的压力还是非常巨大。杨昂“求共守城”,包含着两个含义:其一,招降霍峻;其二,不投降的话就要攻城。
面对城外远多于己方的兵力,霍峻斩钉截铁地喊出:“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顶住压力,使杨昂知难而退。
杨昂退兵的真正原因,其实另有缘由。
建安十八年(213),刘备逐渐逼近成都,攻破绵竹,进逼雒城,战争趋于白热化。同时期凉州也是一片乱局:年初马超再次卷土重来席卷各地,包围凉州治所冀城,并向张鲁发出援军邀请。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张鲁派杨昂率兵一万支援马超。马超甚至还击退了从长安赶去支援的夏侯渊,风头正劲。
不曾想,这年九月马超就被凉州反抗势力杨阜、姜叙等人打败,逃往汉中。所以仅凭霍峻的义正言辞就使杨昂退军并不现实,而是张鲁认为帮助马超参与凉州乱局更加有利可图,才调转枪口。
霍峻这一次算是有惊无险,意志上经受住了考验。接下来,还要在战场上见真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