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3:梦
梦,一个万千变化的东西。每个人都有对“梦”独道的理解。有苏轼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哀思;亦有辛弃疾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踌躇;还有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的感伤。诗人往往借梦来抒发自己那不称意的感叹。我想诗人们并未想过人为何会做梦,他们只给后人留下“如梦似幻月,若即若离花”的华美篇章。
不过笔者个人对“梦”也有不少好奇。
“梦”在科学角度解释是: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从而引起脑中的表像活动。
从“大脑皮质”和“表象活动”这两个点还可以细细分析。
大脑皮质分为六层,依次为分子层、外颗粒层、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节细胞层和多形层。这些大脑皮质多为细胞和组织,是大脑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对外界信息的存储与接收都是在大脑皮质上完成。在联系到梦,梦境中所形成人、事物、场景与情景等等……往往都基于我们记忆基础。
再说大脑的“表象活动”分为两大类:自发表象活动与自觉表象活动。自发表象活动是一种不自觉或无意识的感性心理活动。相反自觉表象活动在创作构思时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感性心理活动。
或许“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自觉表象活动”的合理解释。这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梦。
而“自发表象活动”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往往被看作人类潜意识中的愿望和情感。这就是生理因素造成的梦。
不知道为什么我此时此刻我想起那些梦,那些噩梦,那些美梦,那些天马行空的梦,我有些伤感。即使我知道“他们”是怎么产生的又能怎样样?那就是我永远的一抹感伤,我还是那个每天四点被梦惊醒的造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