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概论》7.5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2)
即使在可变资本的绝对量不增加,雇佣劳动者的人数也不增加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降低和利润量的增加也可以同时发生。只要延长劳动日,提高劳动强度,便会使剩余劳动量从而利润量增加。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剩余价值率是不断提高的,因而同量可变资本所得到的剩余价值量和利润量也是不断增加的。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不仅不排除利润总量的增加,同时也不排除在个别年份中利润率的上涨。不应当把利润率的下降,理解为年复一年的直线下降,而应当理解为长时期内表现其作用的一种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得相当快,尤其是从产业革命以后,有机构成提高得更快,但利润率的下降却是比较缓慢的,这是因为有一系列因素在阻碍着利润率的下降。这些因素主要是:
第一,剥削程度的提高。这包括延长劳动日、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工资等。延长劳动日,固然会增加每个劳动者所使用的生产资料,从而增加不变资本,但就固定资本来说,却是相对地减少了。前面说过,在劳动日延长的情况下,即使不增加固定资本,剩余劳动量从而利润量也会增加。这就阻碍了利润率的下降。提高劳动强度,也会有同样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加快机器运转速度而使劳动强化的方法,比那种用增加每个劳动者照管的机器数量而使劳动强化的方法,对资本家更为有利。因为,前一种方法可以相对减少固定资本的消耗,而后一种方法却要增大固定资本的投资。降低工资,也可以增加剩余劳动量和利润量。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指那种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价值减低所引起的工资下降,因为这会同时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从而降低利润率;这里所说的是指由于大批妇女儿童参加生产,或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所引起的劳动力价值以下出卖的工资下降。在后几种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不会提高,而利润总量却可以增加,从而阻碍利润率的下降。
第二,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的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不变资本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在不断地增加,但我们知道,这种增加并不与生产资料的数量成比例。不变资本价值的增加程度,总是小于生产资料数量的增加程度。因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定量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在相应地降低。马克思写道:“18世纪初期纺纱业投下的资本价值,是不变资本部分1/2,可变资本部分1/2,现在是不变资本部分7/8,可变资本部分1/8,但由一定量纺纱劳动生产地消费的原料和劳动手段等等的总量,现在恐怕已经有18世纪初期几百倍之多。理由简单就是,劳动生产率增进时,劳动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固然会扩大,但它的价值,和它的数量相比来说,将会减低。因此,生产资料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但没有和它的数量按比例增加。”[1]生产资料价值不断降低,便减弱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从而延缓利润率的下降。此外,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还会引起原有不变资本价值的减少,如果考虑到这一层,利润率下降所受到的阻碍,就会比以上所说的还要大。
第三,由于大量相对过剩人口存在所引起的某些部门对手工劳动的采用。我们知道,资本家采用机器的目的,是为了减低生产成本,取得更多的利润。可是,在有大量相对过剩人口存在,从而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可供利用的情况下,某些生产部门就宁可采用手工劳动而不使用机器。在这些部门中,因为可变资本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工资很低,因而剩余价值率便比较高。这样,同量资本所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也就比较大,利润率也就比较高。这当然也会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第四,对外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特别时对经济落后国家的贸易,获得巨额利润。首先,利用对外贸易既可以输入廉价的原料、材料,减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而提高利润率;也可以输入廉价的生活资料,减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其次,输出到经济落后国家的商品,可以按照高于输出国的商品价值的价格出售。因为经济落后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低,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多,因而商品的价值高,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达国家输出的商品即使按照低于当地价值的价格出售,也会取得高额利润。最后,资本家还可以把对外贸易同对殖民地及经济落后国家的直接投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在国外购买廉价劳动力和原料、材料等就地进行生产,并将产品就地出卖。由于殖民地和经济落后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剥削程度高,因而利润率便比较高。所有这些,都会阻碍本国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第五,股份资本的增加。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股份资本日益增加,但股份资本并不要求平均利润,它只是凭股票取得一定的股息,而股息照例要小于平均利润。股份资本只取得较小的利润率[2]这一事实,对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过程,能起某种延缓的作用。
注: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85页。
[2] 利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