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为何总让圣贤们哭?

看了一点《典籍里的中国》,脑海中就浮现出“腐儒视角”几个字。
动不动就哭哭啼啼。我所理解的那些古人性格根本不是这样。
比如老子,他是一个个性很强的老人,脾气有些古怪,经常愁眉苦脸。别说他在小撒面前洒泪,就是小撒穿越回去,老子就算不将他拒之门外,也对他很冷淡。是客气的冷淡。然后很快忘了他的存在。
比如孔子,孔子也是个个性不弱的人,他对于做人处世很有一套,有他的一套计谋,《论语》是弟子录他的话,其实有很多他是故意说的,为了逃过统治者的眼光,他懂得藏锋的智慧!
试问,这些有学问有智慧,阅尽世间万事的人怎么会动不动就哭哭啼啼呢?他们的内心是冷淡虚静的。
黑塞的书里看到悉达多的对话,他说或许我们这种人是没有爱人的能力。我就想,爱人是人类的能力,神性重的人只有慈悲。他们的心怀意念他们的爱总是跟普通人不同的。
腐儒视角也就是被曲解的儒家视角,动不动就情到深处,洒一场泪,推广古籍,做好文化节目,一定要圣贤们出来哭吗?必须感动?
是不是反而没有敬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