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明两度支撑危局,一生勤勉为国,成就后来成化中兴!
如果说波澜壮阔的北京保卫战里,王竑是仅次于老领导于谦的英雄,那么北京保卫战结束十五年后,即明朝天顺五年(1461),命运却把王竑,再次推到了一个类似的艰难重任上:挽救大明危局。
这之前的王竑,人生可谓七荤八素,扬威居庸关以后,又被景泰皇帝调任漕运总督,同样做得有声有色。可景泰帝去世后明英宗复辟,王竑昔日打死马顺的旧账又被翻出,功勋卓著的王竑,竟被明英宗解职后押回江夏监视居住,之后的五年里,一度受尽屈辱。直到天顺五年,明英宗才幡然发现:不用王竑不行了。
因为做了多年战俘后,明英宗变了很多,但治国的水平,真没变多少。这糟心的五年里,北部边防持续败坏,瓦剌倒是衰退了,可鞑靼又起来了,边关照样战乱不停。
财政也出大问题,关乎国计民生的漕运,更是弊政丛生。眼看就要揭不开锅,焦头烂额的明英宗,这才又请出王竑,果然一出场就立竿见影:担任“参赞军务”的王竑,出手就在红崖子庄痛击鞑靼,然后又一直镇守到冬天,昔日嚣张的鞑靼竟不敢来犯——管你瓦剌鞑靼,你王大爷还是你王大爷。

整顿完北方后,王竑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明英宗调任漕运总督。这在当时明朝,堪称最麻烦的火山口:漕运河务积弊成堆,年年亏空严重,百姓不堪其苦,几乎到了谁做总督谁倒霉的地步。
但王竑刚一就任,当地百姓就慕名来围观,一路围观了好几百里。凭着这高人气,重手整顿漕运的王竑,也是走一路抓一路,昔日漕运转运太多负担过重的弊政,几下叫他一扫空。不到一年时间,明朝漕运就恢复正常,源源不断给北京输血。
这段时间,也是明英宗复辟以后,明王朝国计民生最艰难的几年,其中最艰难的两个苦活,更是王竑一肩挑过,终于叫临终前的明英宗有惊无险熬过危局,把江山交接到儿子明宪宗手里。操心费力的王竑呢?却是再接再厉,先就任兵部尚书,为明宪宗举荐了韩雍等一批能臣。又整顿京城十二营,果断法办了八十多名将官,手把手重新整顿。终于叫这支昔日的铁血劲旅,再度战力重生。
而在做完了这一系列苦活累活后,长出一口气的王竑,也爽快辞官而去。饶是朝堂上一百多名大小官员苦苦挽留,还是潇洒回家欢度晚年,直到弘治年间,以七十五岁的高龄善终于家。
虽然很多人都惋惜,他没有继续大展拳脚。但从明英宗晚年国家崩坏的局面,到明宪宗时期国计民生“幸斯小康”的“成化中兴”,为明王朝的中兴大业,这位两度支撑危局的铁汉,已经做到足够多,足够好。
说起明代的言官,好些后人津津乐道的,多是各种“闲气”,但勇如王竑,却证明了言官们的另一面:他们真正值得后人纪念传承的,却是用于任事的大丈夫精神,慷慨无惧的刚烈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