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前路何在?丨专访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上)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情报姬
转载事宜请后台询问哦
采访丨春辞、菜包 撰稿丨菜包
排版丨络牙


每一个中国二次元爱好者,可能都想过这个问题:国产动画和国外动画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可能是画风,可能是剧情,也可能是几十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不断更新换代的教育、人才、舆论、市场乃至大环境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话题。
近期国产动画有一大批作品出圈,我们能看到许多曾经较为少见的品类:走硬核科幻路线的《灵笼》,改编自兵王穿越起点流的《元龙》,亦或是以全程动捕闻名的《凡人修仙传》,还有靠宇宙战舰科幻大场景引人注目的《熊出没重返地球》等等。这些作品的优劣势在哪里?我们是否能从这些作品中看出未来国产动画发展的方向?新技术的运用给国产动画带来了什么变化?国产动画当今缺乏的是什么?或者归根结底,动画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何在?中国动画又如何用自己独有的文化来体现这股魅力?
这些问题一个一个看起来都很“假大空”,但也许答案就藏在作品中。
这一次,情报姬有幸请到了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知名动画影评人宋磊老师,来和我们聊一聊有关动画的一切。在网上,他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宋天师。

人物介绍

宋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日本一桥大学商学院访问研究生,文化和旅游部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美术观察》等国内主流媒体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动漫方面文章120余篇,著有《保护与迷失:中国动画荧屏配额政策研究》《解码外国动漫:源流·观念·创作·营销》《卡通形象营销学》《动画赏:与梦想合影》等学术专著。

为啥中国动画就“没那个味儿”?
情报姬:宋老师你好,非常荣幸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也算是国内最早一批接触“二次元文化”的宅了,想问问您最早看的动画是什么?又是哪部动画促使您走上研究动画这条道路的呢?
宋天师:身为80后,我小时候电视台还是有播很多中外动画的。具体最早看的是哪部已经记不清了,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圣斗士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有一次不小心漏看了一集,还让我哭了一天鼻子。后来到了90年代,我上了初中,《灌篮高手》也火了起来。虽然《灌篮高手》讲的是高中生的故事,但其实蛮适合初中生看的。动画角色和受众一般会存在一个一两岁的代差,这会适合让年龄稍低一些的观众容易在作品中找到较为临近的憧憬与目标。

促使我进入动漫行业的作品,还是在高中毕业时看的《千与千寻》。这部片给我的震撼特别大,感觉像是心灵受到了洗涤一般。从开局非常喧嚣的大人变成猪的场景,到后面海洋中宁静的列车,影片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在洗涤着尘世的喧嚣。无论是画面中充盈的想象符号还是创意,《千与千寻》带给我心灵上的陶冶,是我很少在国产动画中感受过的。
情报姬:变猪那段,对小孩子来说其实还是有点吓人的。
宋天师:是的,后来我又去看了《幽灵公主》。那时候我产生了疑惑:为啥中国动画就搞不出来这样的味道呢?于是我才决意走上动画研究的道路。
我在研究生时期写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关于宫崎骏的研究。我通过分析论证出宫崎骏作品中存在一个叫“宫崎骏时间”的概念,就是在短时间内集中性地涌入大量的想象性符号,这是宫崎骏作品的特色。
每一个动画家都有不同的想象世界的方式。比如同样是想象一棵树,迪士尼就喜欢往树干上画眼睛嘴巴这种直接拟人的方式,让它能唱歌跳舞。而宫崎骏可能就会在树上放一堆小精灵,让画面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想象力符号,从1突然跳到10,然后又掉到1,波澜起伏。我们每个动画家也都要找到自己想象世界的方式。

情报姬:国内曾经有一部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就有很多宫崎骏美术风格的影子。
宋天师:《大鱼海棠》画面上是很唯美的,在美术上看确实比较吸引人。但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它的剧情还有一些不太尽如人意之处。它虽是一个青春爱情片,但女主角和男主角的关系,反而更像主人和宠物的关系。椿和鲲并没有都以人的形态长时间生活在一起,于是很难产生爱情的真实感。如果我去写这个故事,我会让鲲在大部分时间内成为人,然后当他不得不变成鲲的时候,才是爱情张力最大的时刻。现在的剧情正好反过来了。
日本2022年4月有部新番叫《间谍过家家》,很火爆。它的情感铺垫方式就很值得借鉴。主角们组建了一个虚假的家庭,却逐渐产生了爱情,因为他们有足够长时间的在一起互动,也有充分的情感铺垫,以后如果因危机到来而不得不改变时,戏剧冲突才足够震撼。
不过,《大鱼海棠》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讲述爱情的动画电影,就算叙事上有疏漏也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类题材我们做得太少,缺乏经验。我们也期待未来有更多这种作品出现。


动画,已经从成熟期过渡到催熟期
情报姬: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诸如“新番”不如“老番”的声音,在宋老师看来,几十年前早期动画和现代动画最主要的差别在哪里呢?您能从创作层面上讲讲原因吗?
宋天师:新老动画的差别确实是存在的。我认为,这是世界动画从“成熟期”进入了“催熟期”的一种体现。
成熟期的动画主要追求内涵,而催熟期的动画则转变为追求“眼球经济”。
在催熟期内,观众更愿意关注动画养眼的部分,例如人物要美,大招要帅,场面要宏大,最后要打个大怪兽等等。这时候,动画就从情感力产品变成了注意力产品。
《灌篮高手》就是情感力产品。比如我们喜欢三井寿这个角色,并不是因为他三分球投的有多好,而是他能从人生的低谷里站起来,有一种信念,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观众能感受到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
但是现在很多动画,完全就丧失了这样的人物情感,纯粹是拼画面、拼大招、拼特效等等,例子数不胜数。
所以像《进击的巨人》《鬼灭之刃》这类作品,为什么这么火爆,就是因为它们是少有的在催熟期里还带有成熟期气质的动画,所以它们会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其实我认为,如果把他们放到80、90年代,也只是芸芸众生之一。
那么,为什么动画的“催熟期”会到来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创意有所枯竭,这是在所难免的。日本七八十年代的创意天马行空,都是在空白领域里探索,现在这些蓝海的模式都已经被确定了,很难再有突破。
第二,是互联网消费的特征决定。如今互联网产品都倾向于追求短平快,生命周期较短。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依靠各种“吸睛”元素迅速吸引观众,就会被淘汰。
第三,资本要求变现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原本是两三年周期的产品,可能要求你一个月内就有可观的变现效果。
催熟期作品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就是矛盾冲突简单化,日常化,模式化,可预判。但就算如此,观众还是会看,因为角色就是漂亮,龙傲天套路就是能激发人性被压抑的爽感。你一眼就知道修仙作品的结局,不外乎一路打怪升级往上爬,但还是乐此不疲。只不过,人们吃了催熟期的产品不一定能获得什么营养,有什么收获罢了。

情报姬:是的,反观当年EVA,光看第一集,大概很难猜到最后一集会是怎么样的。
宋天师:没错,成熟期作品往往是不可预判的。
再举个例子,我很喜欢《龙珠》,但很多观众都觉得最新的龙珠“没那个味儿”了。这正是因为,《龙珠》已经从成熟期作品变成了催熟期作品。
一开始的龙珠是个搞笑漫画,加了点中国文化,加了点成人元素。到后来就变成有一定深度的少年漫画,包括人造人、沙鲁、魔人布欧等等,都体现了许多格斗以外的深刻思考。它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力量到底来源于哪里?从来源于自身的愤怒,到来源于对亲人的关心,再到来源于对全人类的保护。
然而现在,《龙珠超》发展到战力指数级增长的时代,主人公们为了变强而变强,完全简单化、模式化了,这就变成了催熟期作品。
所以刚才我们说到的早期作品和现代作品的差别,我认为主要就是从成熟期到了催熟期的体现。刚才虽然大部分说在说日本作品,但中国市场上的作品也是一样的。

情报姬:不过催熟期期间也有不少反套路的作品,像《一拳超人》就和《龙珠》形成了对比。
宋天师:《一拳超人》虽然是个催熟期诞生的作品,但却似乎又有着成熟期的反套路。龙傲天只是个噱头,本作特色在于另类的视角和世界观。比如把英雄作为一种资本,用企业形式来管理英雄协会,搞造星运动,搞艺人经济,排等级等等……这些似乎都包含着一层对资本主义的反讽味道。
但这些内容都只吃个新鲜,后面可能还是陷入催熟期的一些通病,陷入一些模式化的结局等。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它很可能还是和成熟期作品有比较大的差距。当然我只看过两季动画,漫画后来的展开如何我就不清楚了。
情报姬:您已经预料得很准了,现在漫画后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陷入了相当大的争议,不过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这里就不深入展开。就像《龙珠》《灌篮高手》,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中日动画都是有原著的,而中国和日本在运营IP改编作品的盈利模式上也存在许多差别,例如我们知道日本的轻改漫改动画一大目的是给原作打广告,增加知名度;而中国的漫改动画改似乎主要目的并非让观众去为原著付费。您可以聊一聊两者的差别吗?
宋天师:日本有强大的漫画和轻小说产业作为基础,因此有大量的创意源,而火爆的作品就能改成动画,互为引流。像《鬼灭之刃》在动画出来前并没有那么出名,直到动画第19集的名场面出来后,才一下子形成文化现象。随后动画的火爆向漫画引流,使得它的漫画超过了《海贼王》,成为日本市场上年度销量第一的漫画。漫画的火爆又进一步带动更多的动画企划,比如动画电影《无限列车篇》的上映,创造了日本电影票房的新纪录。总的来看,日本的IP改编是原著和改编作的双向引流。

而中国漫画产业不像日本那么发达。中国的漫画产业发展并不早于动画产业,没有起到很大的创意源头的作用。现在很多动画都是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动画主要利用了引流和粉丝效应。粉丝看了小说以后,会产生想要深度接触世界观的想法和欲望,比如看了《斗罗大陆》就会好奇怎么亮魂环,而动画就负责展示一下这些文字难以描述的过程。
不过中国动画很少形成与漫画、小说的互相引流。目前,动画主要靠贴片广告、付费点击等等盈利,没办法反向回归到源头那里,是一种较为单向的引流。相比之下,可能还是日本动画的盈利模式更丰富一些。

“总体构思”,是精品化的关键
情报姬:我们熟知的许多老动画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比如《葫芦娃》《哪吒闹海》等都有强烈的特色。在创作时,这些中国老动画有没有什么独特且有趣的方法论呢?
宋天师:如果你去看过一些上海美影厂的老动画,那你可能会发现70、80年代的动画会非常注重一个概念,叫“总体构思”。就是,先确定好一个核心主题后,再围绕这个核心来一步一步设计美术风格、剧情、音乐等等,始终不离主题。比如《天书奇谈》就会围绕惩恶扬善的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相关的部分都融入进去,而且剧组会为此花费大量功夫以达到动画各方面不脱离于总体构思,浑然一体。
而且当时的动画,对于围绕总体构思发散出来的元素运用往往是经过采风和调研的。比如拍《阿凡提》的时候,制作组专门用了维吾尔族图案中的一种叶子来做阿凡提角色的眉毛,这是采风调研后得到的创意启发,通过总体构思的方法论一个个融入作品中。

与之相对的是,现在一些动画可能会有一种“想到哪就拍到哪”的感觉。很多剧情、场景、音乐,其实对于作品主题的体现是很随意的,都在各自发挥,缺乏精巧的构思。这体现了当代作品在创作方法上和以前的差距。
现在精品这么难出,或许也和这个好的创作方法论没有继承下来脱不开关系。
情报姬:也可能现在的观众不太追求这些精巧的构思了。
宋天师:不是观众不太追求这些东西,而可能是,如今市场并没有给观众提供这样的产品,以至于观众很难养成这方面的审美需求和习惯。我们的产品不能一味去迎合市场需求,而是要做一些有创新有底蕴的内容去引领市场。让审美多元起来,这样动画行业才会比较健康。

仙侠玄幻,要辩证看待
情报姬:聊起近几年的中国动画,仙侠玄幻的品类在整个国内动画市场的占比有所上升,比如《元龙》《凡人修仙传》等动画近期就非常火。宋老师是怎么看待这个品类的作品呢?
宋天师:仙侠作品很火爆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这类传统文化世俗文学比较多,有文化基础;二是网络文学在当今比较火热,有群众基础;三是已拍摄的仙侠类作品经过了市场验证,有市场基础。
我认为,有这么一个品类在,当然是好事。但出现过多的仙侠作品,可能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同质化的竞争,会快速透支市场,也会透支观众对这类作品的期待。比如,如果市场上只有《斗破苍穹》这样一部仙侠玄幻动画,那么所有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到它上面来,形成巨大的市场期待。但如果市场上一下子涌现出几十部类似的作品,那么就会大大分散这种关注度。
老实说,在我看来,《斗破苍穹》《武动乾坤》《雪鹰领主》以及很多类似主题的影片,从剧情上看没有任何本质差别,搞这么多自己跟自己恶性竞争有什么意义呢?把一部做好了完全就可以了。说白了还是催熟期的创作心理使然。

另外我还想提示大家的一点是,我们对玄幻仙侠类动画的内容一定要辩证去看。“侠”的一面可能是好的,但“仙”的一面所传达的价值观,可能是很不好的。
我们说的“侠”,许多时候是和家国情怀、英勇献身、惩恶扬善、为民取义等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说到“仙”,在许多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大多是派系斗争、等级观念、霸权逻辑,是以自私自利为基础的矛盾冲突。这些与我们所崇尚的集体主义是背道而驰的。
中国文化讲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但很多修仙者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跟我一头儿的就平步青云,忤逆我的就肉体上消灭。这是什么行为?说好听了是家族派系,是派系斗争,说不好听了就是黑社会。
我们知道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社会主张人人平等,但“仙”强调的是等级观念,是人分三六九等,高一级的可以随意欺压低一级的,视低级为蝼蚁。
中国文化还讲求和谐共生,以和为贵,但修仙者多有一种实力至上的霸权逻辑,因为能力大所以可以为所欲为,四处挑事儿。这不是在为美国那种霸权主义的价值观唱赞歌吗?
我们不能否认这类作品确实让观众感受到情绪的释放,让观众“爽”了。但是必须看到,很多表面上做得很像中国风格的修仙玄幻动画,其内核逻辑完全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辩证地看待仙侠玄幻作品传递的价值观,不能随意入脑入心。
在这里,我推荐两部我认为还不错的仙侠玄幻动画。一部是《仙风剑雨录》,它展现了人妖和谐相处的一种思考。还有一部是《侠肝义胆沈剑心》,用仙侠世界观映射了许多现代社会的思想。他们没有去强调什么霸权等级,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思考。

动画是“拟假”的艺术
情报姬:刚才聊到的两款动画都是三维建模类动画,而玄幻类也有《大理寺日记》和《雾山五行》这样的二维作品。如今国内三维动画似乎成为了市场的主流,您如何看待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的差别呢?
宋天师:我个人的观点是,想要领略动画这种艺术形式的真谛,无疑要看二维动画,或者定格动画。
动画最大的魅力在哪呢?我认为,就是在于让不能动的东西动起来。
二维动画利用视觉暂留原理,配合各类美术风格,让不能动的事物动起来。这是一种“拟假”的艺术。就是让我们的观众明知道这是假的,但宁愿信其为真。比如猫和老鼠,我们都知道汤姆不可能扭曲得这么夸张,也愿意接受这份夸张。拟假,就是动画最原始的初衷。
而且在拟假的基础上,各类富含创意的美术风格就比较容易得到发挥,像《罗小黑战记》《大理寺日记》《雾山五行》,它们都只是稍微加了一些的美术特色,就做到非常突出,差异化相当明显。
而三维动画和二维动画完全不同。三维动画之所以诞生,出发点是“拟真”。它通过建模、材质、灯光、渲染,就是为了搞出逼真的效果。你看《眷思量》《凡人修仙传》这些三维动画的人物都在真实方面尽量做到极致化。
我并非否认三维动画的“拟真”,而是觉得三维技术应当结合到动画“拟假”的语态中去发挥魅力。例如宫崎骏一直以来都是坚持手绘,但他也在《哈尔的移动城堡》里用了三维技术。在片尾那个地陷情节,就用追求拟真效果的三维技术去实现,用这种“片段化的拟真”去服务于整个剧情的拟假。
情报姬:也就是说,您认为三维技术应当用于辅助这类拟假的表现,而不是将三维本身作为动画的主要形式。
宋天师:是的。我们说迪士尼做三维,是因为二维动画市场已经被日本动画占领了,他们必须要找到新的技术、用高投资、“大片感”来取代二维动画的地位,重新占据市场的主导权。但和二维动画相通的是,他们的三维动画,也保留了卡通的拟假质感,而非往拟真的方向走,这是有很大差别的。动画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还是在于拟假。就算是假的,观众也宁愿信是真的。

情报姬:在技术层面,此前《凡人修仙传》用了全动捕技术,但网上有声音批评这样模糊了动画和真人仙侠剧的界限,让仙侠动画的形式必要性变得有些暧昧。我们想请问宋老师,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宋天师:从商业角度上来看,动捕技术带来了一个流程化、工业化上的便利,提高了三维动画产业化的效率。
但是从艺术上来说,动捕简直是动画艺术的灾难。是的,我用“灾难”这个词来形容。
动捕技术,让动画师丧失了构思人物动作的想象能力。动画的人物动作,理应是完全靠动画师的想象制作的,但动作捕捉的泛滥使用,有些时候就很难让动画师再有意愿去进行这种基于想象力的创造,进而形成一种对真人动作捕捉的依赖。
迪士尼拍动画虽然用到三维,但它几乎不用动捕,就是希望能够保持想象力的发挥。而许多国产动画甚至连人物表情都要靠动捕,都这样了,为什么不干脆直接拍真人剧呢?
当然,和上面提到的三维技术一样,我并不否认动捕技术本身,而是希望动捕技术能够结合到动画拟假的语态中去发挥魅力。
情报姬:抛开仙侠题材,中国动画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设计。比如《灵笼》的废土末世灯塔国与地上国,《汉化日记》、《刺客伍六七》的无厘头搞笑却劝人好好生活的桥段……比起仙侠玄幻,这些作品连接现实世界的能力更强,宋老师您如何看待这些的作品?
宋天师:我认为这体现了一个比较好的现象,就是多元化。
现在的网络动画越来越多样化,首先体现在受众的多样化:一方面是低幼受众,一方面是青年受众。
比如《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就用相当可爱的方式来演绎了一些历史故事,虽然成年人也能看,但总体面向低幼观众。而你提到的《灵笼》《刺客伍六七》,就比较面向青年观众。
另外就是题材的多元化。近来有《灵笼》这类描述硬核废土世界观的科幻作品,也有《中国唱诗班》这类通过古代诗句和水墨表达方式呈现出有中国人文气质的作品,还有像《那年那兔那事》这般用动物借喻的方式讲述军政题材的作品,也有像《李林克的小馆儿》这样接地气的现实题材,符合你说的“连接现实世界”的作品。
多元化、差异化是一种好事,千万不能在修仙一条路上走到死。

限于篇幅,本次采访我们将分上下篇发布,请关注情报姬后续的推送。

hi,这里是情报姬~
想更早看到编辑们的文章,可以wx关注下我的公号
这对我来说很重要,笔芯

往期精彩,点击可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