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基于藏传佛教放生实践的拉萨河下游河谷区生境营造规划|Needle 2022成果展

2022-04-30 08:55 作者:Needle设计空间站  | 我要投稿

Collaborative Life Protection Plan

基于藏传佛教放生实践的拉萨河下游河谷区生境营造规划

选题背景


西藏放生习俗的起源
西藏具有地广人稀,环境严酷的特殊生态环境:所有生灵包括人类在此生存都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因此生命珍贵;苯波教被的杀牲与血祭行为被佛教的放生与护生取代。
起初的放生习俗
高原人民在距今几千年前就开始驯养其他动物,并且多数动物成为了人们心灵中吉祥之物,从怜悯与尊重生命体的层面上开始有意识地保护或驯养动物;该时期的人类行为利地保护了高原动物生态系统。
放生习俗的发展
就现存的资料来分析,近代以来青藏高原上的动物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禁山禁水有专人守护,任何人不准上山打猎,下河捕鱼。相关宗教节事活动也在民间缘起,例如选放生羊,八藏历四月十五放生节等。放牧式放生为藏传佛教最广泛的放生方式之一,主要表现为放生者将牲畜当成家庭里的一员,与其共同生活在一起,并义务地对其进行饲养、看守、照顾与放牧,从牲畜出生到老死,从不宰杀与出售,牧民只是在过程中获取部分牛羊毛或奶乳供自己使用。
”变了味的放生“
如今广大西藏农牧民生活水平较高,家家户户有余粮余钱,有放生之举的家庭就更多了。传统上的放生对象多为牛、羊、鸡等动物,水域穿过的地带水族生物,如鱼、泥鳅、龟、鳖等为主要放生对象。放生者对于放生的理解仍处于“理想”状态,将放生的意义错误地指代为从通过让生物重获新生中获取精神上的自我救赎。他们在放生节上往往采用批量采购的形式获取放生物,在无视动物的生存习性与自然环境是否相宜的情况下将其放生,认为无论放生后被捕捞与否,来世皆可获得“解脱”。至于是否能存活,是否被捕捞等问题,从“佛性”角度而言,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放生行为的流变

矛盾分析


选址

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支流, 全长551 km。拉萨市城关区和将其包围的几处县级行政区所在的拉萨河下游河谷地区具有水体、村落、城市并存的复杂形态,是西藏人口、工业、农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 也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宗教人口和非宗教人口的行为冲突较为显著。拉萨河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调查显示,宗教放生活动导致了大量外来物种的引入,本土鱼类资源量急剧下降,且不科学放生鱼类最严重的区域恰好为该河谷地区。

河谷区放生数据统计


社会经济生态恶性循环链条
近些年来该地放牧式放生亦不断壮大,各家对于放生物的需求量大幅增长,往年牧民可能只象征性的选择一两只作为放生物,而现今可能曾至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全视作放生物,这就导致草原生态容量呈过饱和状态,越来越多的荒地或林地转变为草场。对于放生者而言,荒地造林基本无收益,但能从放生生物产出的畜牧产品中获取大额利润,因此群众宁愿将荒地转变为草场种草,也不愿种树,存在圈地占地现象。然而天然草地利用不当后很多退化成了风沙源地, 此种土地也极易由大面积耕地在冬春季节形成。由于地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域,其高原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生态环境破坏后土地承载力也面临下降,沙漠化的发展将严重影响当地农牧业生产。
经济社会方面,面对放生生物的庞大需求有专人做起了放生物的买卖,被放生的牛、羊、鱼、鸟等动物,被捕捉者以捕、盗的方式,再次流入市场,然放生者再以高价从商贩手中购买,放归自然。这种“一捕一放”的尴尬局面成就了“放生产业链”的兴起。

放生恶性循环产业链图示

纵观藏传佛教放生实践造成的全部问题,放生物由神灵圣物变成了人们赚钱的工具,人们放生的初衷是望其重获自由,结果却是放生即死。

不合理放生行为导致的问题

策略生成


为了寻找这种买、卖、放的恶性循环链的薄弱点,在尊重地域宗教形态的前提下引导人们合理科学放生,首先需要创造促使矛盾链条中各端获益的等价物。放生者虽然非常忌讳将牧用草场改为林地,但在寺庙附近的造林护林传统从未改变过,僧众和广大信徒都将寺庙周围的树木当作神树来崇拜。因此需要在保证放生者利益的前提下确定造林区,并创造诱因使植树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要求;捕捉者和贩卖者的意图则更易揣度,故应从转变其“捕”和“卖”的对象,实现生态有利化作为切入点。
确定场地可利用条件
在弄清楚各方的利益需求后,为创造协调组织其行为的纽带,下一步则是摸清场地背景中是否存在一定公共管理建设基础。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基于国家对西藏发展的扶持,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步被市场体系所淘汰,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这一发展形势下产生。此外,企业、农畜产品市场、宗教建筑、旅游胜地均能发挥作用,实现资源场所的有效对接。

转型后的人物合作关系链

总体策略生成
以合作组织为核心,结合一定时空序列的规划,推动物料交换实现互贸互利。农畜产品专业协会型组织可以提供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等优越条件,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把基地、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协会还将发挥教育示范功能,加强有关外来鱼类鉴别和危害的宣传教育,使当地居民了解鱼类的生活史特征,提高藏民对外来鱼类的识别及其危害。


建立物质交流三角关系
放生者可通过组织从售卖者处购买放生物种,有选择的进行鱼类放生,只放生土著鱼类;售卖者除了担任供给方,还将通过组织帮助放生者进行农牧民产品增值及推广;捕捉者则通过组织得到专业的宣传培训,在外来鱼类大量分布的水域设置地笼、网簖等,对外来鱼类进行长期高强度捕捞,最大限度的降低外来鱼类种群密度,以减少对土著鱼类的威胁。尖裸鲤是一种大型土著鱼类,其种群数量的增加不仅可排挤外来鱼类,还会对外来鱼类如麦穗鱼进行捕食。


捕捉得来的入侵鱼类一方面将直接作为货源流入旅游食品行业中,经由售卖者出售;另一方面可在组织的加工经营下变为肥料投入种植业当中,放生者在畜牧业中所产生的动物骨头、羊油鸡血等下脚料又能制作成捕捉入侵鱼类所用的饵料,在外来鱼类的防治中能起到重要作用。拉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青稞、小麦、油菜群落在作物群落中出现得最多。曲水县和堆龙德庆县耕地所产的小麦和青稞秸秆可作为草方格沙障的优质材料,满足防风治沙工程所需。

经济生态效益导图

建立精神诱因
在以上关系链条中,起到动力作用的为过程中的物料流动。有了物质作为基本载体,还需发掘主导群众行为的精神诱因。除放生实践中每年年底举办的冬季大法会能极大促进商业贸易外,放生节是佛教信徒心怀重念,重新理解“生命轮回”概念的时机。同时该节庆所在的藏历四月十五日气候适宜,非常适合鱼类的生长繁殖和苗木的播种培育。因此,应在拉鲁湿地、拉萨大桥等教徒集聚放生的位置加强土著鱼类的增殖放流。
对于很多藏民尤其是中老年人来说,养一只放生羊或放生牛是一种对生命的深深的尊重和敬畏。作放生的羊或者牛往往会在角上被系上彩色的布条,身上有藏文“放生”字样的喷漆,在寺庙附近游走吃草。而牛羊的平均寿命只有十二年,在藏民们心爱的“家人”走到生命尽头时,出于藏文化骨子里的为生命祈福,主人会乐意看到它“安然轮回重生”,放生节就是让它化做肥料,随着新栽苗木的生长,让它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延续的契机。

老人与放生羊

平面生成


生境适宜性分析与生境分区
根据场地群众放生需求,以及不合理放生行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将放生行为转化为护生行为的策略,改善放生动物的栖息地,以表达一种祈福的意愿。分析通过自然环境和放生行为的权重系数设置和叠加分析展开,从而评估栖息地的适宜性。自然环境因子有高程、坡度、坡向、土壤湿度、土壤侵蚀程度、地表覆盖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放生点与水源距离。通过这八项权重因子的叠加分析可知,场地主要为中度生态适宜性地区,其次是低适宜性区;放生行为因子有放生点与居民区距离、寺庙距离、农贸市场距离、交通要道距离,其分析结果决定了场地适宜放生活动的点位。
综上,我们将场地自然生境划分为了滩地-湿地生境、混交林生态屏障、耕地区、牧场区。

种植策略时序安排
空间策略的展开在于拉鲁湿地、河流阶地、边滩、心滩上半流动沙地、半裸露砾质地和裸露砾质地等处风沙源地地被、灌木、乔木的逐年种植。
计划初步施行后,定期补充破损沙障,每隔3到4年全盘更新一次沙障。在防护林成材以后可进行隔株或隔行间伐,修建科普校舍,并及时补植新苗,保持林带完整性。经济乔木结果后可流入消费市场赚取收益。对成活率80%以上且分布均匀的,不需要补植;成活率低于80%的,应进行补植。对连通宗教圣地的道路、节点、渠道边进行乔木补植,生成植被-圣地-放生骨架。

基于现状的全年活动安排

种植季四类生境分期建立

总平规划

平面上通过放生行为规划、放生物种生境规划、生态修复规划三个层面明确了牛羊、鱼类的科学放生点、鱼道位置、放生牛羊遗体安葬点、其他堆肥点、湿地肥料取材点、滩地天然建材适度开发区、农牧民合作组织基地、祈福路线、轮牧路线、生态密林廊道,通过一定的生态修复步骤规范引导了人群放生行为,使放生物种的生存迁徙和所在生境处于良好状态。


场景展示

图为拉鲁湿地本土鱼苗增殖放流和滩地生境入侵鱼类捕捞的平行联动。放生者改变了以往粗暴运输的方式,采用充满氧气的放生袋;捕捉者与其建立了积极的合作方式,护生的同时实现了互利共赢。

图中主线为放生羊结束一生后的安葬仪式,佛教僧众、藏民一同将羊角上的彩色布条系在树枝上,寄托一种其生命在永续循环的思念。大背景为正在进行的农畜产品加工贸易和植树活动,群众将“惟寺庙附近为神树”的观念转变为了一种平等互爱理念,积极地自愿自发植树造林;未来合作组织的蓬勃运营及拉萨市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将生动诠释这片土地放生护生实践的正确意义。


项目完整图纸


基于藏传佛教放生实践的拉萨河下游河谷区生境营造规划|Needle 2022成果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