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斯大林:两条路线 (1917.9.16)
革命的基本问题是政权问题。革命的性质、进程和结局完全取决 于政权操在谁手里,哪个阶级掌握政权。所谓政权危机,无非是各个阶级争夺政权斗争的外部表现。革命时代的特点其实就在于争夺政权的斗争在这时具有最尖锐和最明显的性质。因此就产生了我国“慢性的”政权危机,由于战争、破坏和饥荒,这种危机愈来愈严重。因此出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即任何一个“会议”,任何一个“代表大会”在今天都不能不谈到政权问题。
在亚历山大剧院举行的民主会议也不能不谈到这个问题。
在这个会议上关于政权问题出现了两条路线。
第一条路线是同立宪民主党公开联合的路线。孟什维克中和社会 革命党人中的护国派宣传这条路线。一贯的妥协分子策烈铁里在会议上捍卫这条路线。
第二条路线是同立宪民主党根本决裂的路线。我们党以及社会革 命党人中和孟什维克中的国际主义者宣传这条路线。加米涅夫在会议上捍卫这条路线。
第一条路线会确立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对人民的统治,因为联合政 府的经验证明:同立宪民主党人的联合就是地主对农民的统治,农民得不到土地;就是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工人遭到失业;就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多数人受战争和破坏、饥饿和破产的折磨。
第二条路线会确立人民对地主和资本家的统治,因为同立宪民主 党人决裂,这正是保证农民得到土地,工人实行监督,占大多数的劳动者得到公正的和平。
第一条路线表示信任现存的政府,主张全部政权仍留在这个政府手中。
第二条路线表示不信任现存的政府,主张把政权交给工农兵苏维埃的直接代表。
有人幻想把这两条不可调和的路线调和起来。例如切尔诺夫就是这样,他在会议上反对立宪民主党人,但是又主张同资本家联合,只要(!)资本家放弃(!)自己的利益。切尔诺夫“立场”的内在虚伪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里问题不在于这个立场的自相矛盾,而在于它以走私的办法贩运了策烈铁里所主张的同立宪民主党联合的废物。
因为这个“立场”给克伦斯基开辟了道路,使他能够“依据会议的政纲”把各色各样的布雷什金分子和基什金分子“补充到”政府中去,这些人对任何一个政纲都准备签名,但签名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这个政纲。
因为这个虚伪的“立场”把咨议性的“预备国会”这个武器交给克伦斯基,使他易于同苏维埃和委员会作斗争。
切尔诺夫的“路线”就是策烈铁里的那条路线,不过它“狡猾地”伪装了起来,以便使某些头脑简单的人陷入“联合”的罗网。
有理由推断,会议将循着切尔诺夫的足迹前进。
但是,这个会议并不是最后一级。
上述两条路线仅仅反映了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东西。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是一个政权,而是两个政权:正式的政权——执政内阁,非正式的政权——苏维埃和委员会。
这两个政权之间的斗争暂时还是隐蔽的和未被意识到的,——这就是目前形势的特点。
看来这个会议的使命就是作为一个多余的砝码使政权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执政内阁。
但是,让隐蔽的和公开的妥协派先生们知道,谁拥护执政内阁, 谁就是确立资产阶级的政权,谁就必然要同工人和士兵群众发生冲突, 谁就一定会反对苏维埃和委员会。
妥协派先生们不会不知道,最后决定权是属于革命的委员会和苏维埃的。
载于一九一七年九月十六日
“工人之路报”第十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