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当前心理学叙事困局与拼图理论的浅思

2023-03-07 23:00 作者:YUKI奏  | 我要投稿

近几年来,心理学似乎都是一门颇具吸引力的学科,至少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比起前几年人们听闻心理学就要问“你猜猜我心理想的什么”。这样一种认识来说,现在当提起心理学,往往就是会收到一个“我有一些心理问题,能不能给我咨询咨询。”这样的回应。可能随着对于心理学的科普以及人们对心理学整体认识的提高,这对于心理学的广泛传播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与越来越多的人交流心理学,加上对于心理学的进一步的学习,心理学的困境也逐渐暴露出来了。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心理咨询与心理咨询之间的差异,对于一个心理学人来说,或者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心理咨询更多代表的是一种规范的用以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应对方案。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需要的心理咨询则是更类似与一个法律咨询或者业务咨询一样,是一个输入问题从而能够找到答案的系统,从而在这个方面,心理学往往受到误解,被认为是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或者说是不接地气的内容。但是对于心理学来说,解决一个人心理问题的重要方式就是把责任还给个人,采用一个心理学的说法是不给建议是对对方“存在”的一种尊重,即认为对方是一个完整的人,是拥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之所以现在需要心理咨询更多的是因为被情绪蒙蔽了双眼或者说陷入了一种当局者迷的状态中。因此,心理学的第一个困境就出现了,心理学好像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样作为一个工具,能后很好的解决所需要的问题的工具,但是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这又是大大的冤枉,每一个咨询师都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在努力成为一个帮助人的优秀的“工具”。

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大众期待与学科实际的差异,而学科内部同样存在着困境。那就是心理学更希望成为一门自然科学。在学习和入门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时候,书本一定会告诉你这是一门中间学科或者是边缘学科,同时在实际的大学中也是一门文理兼收的学科,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心理学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但是在我们崇拜自然科学的今天,心理学似乎在努力成为一门自然学科,举一个例子来说,一名心理学的博士或者说教授,他可能用核磁或者脑电或者近红外以及DNA等医学技术来完成大量的心理学研究,以谋求他的论文能够发表在《natural》、《science》等优秀的自然科学顶级的学术期刊上,他们终其一生可能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论文资料,但是可能连《梦的解析》都没有读完。当然一方面是弗洛伊德本身的原因,毕竟当初卖不出去肯定不仅仅是他没有出名的原因,还有晦涩的内容,但是同样说明了对于社会部分的心理学而言在如今的心理学学术中得不到重视。至少对于我来说要求毕业论文必须做实验就说明了个案类的论文和理论类的论文是没有办法获得一定认可度的。但是一个在顶尖期刊发表论文的教授或者博士能够坐在咨询室里面对一个来访者一个小时吗?这两年心理学之所以被大众所熟知,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大众期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以解决当代青少年频发的心理问题,当然这里面还涉及其他的心理学困境,这个后面再说,不过在这一困境中很明显大量的心理学论文没有实际性的解决当前大量的心理问题,更多的是一种后知后觉的阐明某一种现象和另外一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且从解决方案中,能够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的方案少之又少。

而这个少之又少的方案就涉及到了另一个心理学的困境,就是统计学的困境。对于每一个学习心理学的人来说,在数据问题上看一个0.05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其中却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统计学对个人来说没有意义,统计学更多的目的是在于快速的描述现象和用于决策的参考。比如说,抽烟会有百分之七十的概率得肺癌,这个数据的来源可能是吸烟后患有肺癌的人数除以吸烟的总人数得出的一个比例,但是这个数据对与个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如果你抽烟但是一辈子没有得肺癌,那么这个概率就是0,如果你得了肺癌,这个概率就是1,并不存在0.5的肺癌概率,只得了一般的肺癌,那是什么呢?所以对于个人来说,我患了抑郁症,那么我患有抑郁症的概率就是百分之百,无论我是家族遗传还是器质性病变还是由于应急事件甚至是因为其他心理疾病的继发,但是我就是百分之百的得了抑郁。而另外则是在于,心理工作往往针对少数人展开的,并且其就是不能漏掉任何一个,这与百分之九十五的置信区间的理念是相悖的。因为百分之九十五的置信区间的含义是对于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是符合的,这样就在无意间漏掉了百分之五的人,可能对于一个决策者来说百分之五可能是不需要考虑的少数,但是对于实际心理工作来说,百分之五可能才是心理工作的重点。有一个冷知识是有心理问题的往往是少数人。因此,一个对于大多数人适用的方案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少数人适用的方案更为重要,而这是统计学无法避免的。同时,非常可惜的是,一味的追求个案的方案成功也同样是不可取的。

除此之外就是在于心理咨询的一个困境,这个困境我清晰的在我的心理咨询过程中体验到了,并且认为这是心理咨询急需要本土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其实对于很多东方人常用的概念来说,西方人往往是无法理解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上火,这个上火的内容来自中医,意味着人体阴阳失调,阳气盛而攻上,因此在英文的翻译中我要是翻译为“on fire”,那肯定是错误的,或许存在一个类似的英语医学的专业名称,但是很明显这不是不同人能够掌握的单词了。这样的词汇存在很多,比如说缘份,这个词现在可以说是一个佛学词汇,但是这个词却非常具有独特性,那就是同时包含了偶然性与必然性,但是英文中却缺乏一个能够同时代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词。同样,在心理咨询中心,我们常常会问一个问题,叫做“你有什么感觉?”这个问题翻译自英文中的“what's your feeling ?”,但是在实际的回答过程中,中国人一定会回答“我觉得”。但是往往发现中国人回答“我觉得”的内容更多接近与“I think”而不是“I feel”。另外更有意思的一点是,“觉得”这个词中的“觉”其实是佛学用语,实际上有一种顿悟的含义在其中。所以不难看出,虽然我们采取了西方心理咨询的内容,但是实际上在操作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问题,这种文化差异还表现另外一个方面。

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滞后性。就以心理咨询为例,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往往存在一个假设,或者说一个前提,那就是已经存在了某一种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困惑。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同样如此,心理健康教育似乎面对的对象是已经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的危机。或许这种说法并不被认同,但是退一步来讲,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咨询这样的心理活动更多的是用来亡羊补牢的一种滞后性的措施。而在心理问题频发的今天,我们需要的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一种用以解决心理问题的手段,而是需要探究为何当今世界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从而如何能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引发心理问题而生存下来。而如今我们似乎更加重视的是对已有的心理问题加以解决,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问题是已然存在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这种治标的方式终究不能阻止心理问题的频发。关注心灵成长本身,为下一代人建立更加坚固的心灵才是更加迫切的方式。就单单观察教育活动本身,从小学到高中,似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高考为目的,不可否认,高考最为一场极为公平,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的考试,确实是需要受到一定的重视,但是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仅知道好好学习,努力冲刺考高,而到了大学之后对于未来如何发展,自己要从事什么专业,学习什么职业往往表现出了迷茫。并且在大学中集中表现出了一种娱乐化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因此,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一个专注考试的基础教育中能够发挥作用从而在早期建立一个强大的,能够应对心理问题的心灵。

最后则是人员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师也好还是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师也好由于这两个业务都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人文属性以及个人属性,因此在人员上往往也会出现极大的差异,不同人员的认识、经验、思维、观点不同,在工作中所采取的方法态度也是不尽相同,并且至今都无法存在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因此,其困境就在于无法形成明确的工作规模,这也是需要考量和认识的。

Daniel Sloss是一名非常有特色的脱口秀演员,之所以提到他是因为他提到了一个独特的人生理论,那就是拼图理论,他认为我们的人生就是在拼拼图,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最终拼出来一个什么样的图案,于是我们只能尝试去拼出四个边来,这四个边可能是事业、爱情、婚姻、家庭。但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最终要拼出一个什么样的图案来,所以我们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尝试拼出来,比如去找一个符合我们想象的工作或者家庭,但是在现实中,往往不会有什么东西符合我们的想象。

这个理论非常有趣,但也具有一定的思考性,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中间的图案,如果我们知道了中间的图案会发生什么,是不是所有人都无法看见中间的图案,而会不会已经有人看见中间的图案,并且能够清楚的知道如何来完成自己的拼图呢?

因此,考虑东方文化视角就变得非常重要,并且东方文化中对于人生的思考是当前心理学探究中常常忽略的一部分内容。


1.当前心理学叙事困局与拼图理论的浅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