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元动画评论2.1:反对深刻的《Macross7》

2019-07-12 15:08 作者:屋顶现视研  | 我要投稿

元动画评论2.1:反对深刻的《Macross7》

 

 

0.引言:异类的第七之月

在Macross的这个横贯37年历史的系列中,《Macross 7》(下称M7)可能是最异质的一部作品,这一点十分明显地体现在一般观众对于《Macorss FB7》这部所谓的剧场版动画的满头问号中。虽然《Macross FB7》是一部充斥着廉价剪辑的“奶粉作”,但是M7原作中的剧情桥段或许确实会让不少第一次接触本作的观众有种想要@迷惑行为大赏的冲动。

“用歌声来打败敌人”这个贯穿着Macross全系列的主题在M7中被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除了巴萨拉本人之外,包括观众在内的任何人都不知道这个眼镜背心男为什么从第一集开始就要开着战斗机冲进宇宙里唱《突击love heart》——至少在初代Macross中我们知道林明美的歌声在机缘巧合下给天顶星人造成了文化冲击,Macross F中雪莉露和兰卡则是与能够影响Vajra的能力有关,而马三角中从第一集就指明了Walkure组合作为“战术音乐小队”的定位。然而巴萨拉的行动方式则与历代歌姬完全不同,在动画后半程的Sound Force正式成立之前,没有多少人认可歌声具有击退原始恶魔的力量,巴萨拉本人也丝毫没有把歌声当作武器的意愿。巴萨拉甚至在动画中从来没有直接提及自己为什么要到战场上唱歌,我们只记得了这位拯救了整个银河的传奇人物以及机战系列的官方金手指那句壮绝无比的台词——“山啊!银河啊!来听我的歌吧!!!!!”

按照动画评论的一般方式来看,这样一部具有着大量争议和模糊,但在核心爱好者中又有口皆碑的作品,是可以进行一番深入阐释的绝好例子。然而,有些读者或许已经发觉了,这篇短文的标题中“反对深刻”这四个字正式在致敬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在她的这篇文中,对于艺术中阐释行为的批判甚至可以原封不动地套用到这篇动画评论中。当然,我不想像桑塔格那样,对于这种至今依然随处可见的艺术实践提出一些激进的观点,毕竟阐释和许多其他实践共同构成了对于文艺作品的总体理解。我在这篇文章中的唯一目的是想展示一种视角,以说明M7这部作品体现了一种拒斥深刻性的可能。

1.阐释与深刻性的双生子

正如我在引言中所说的那样,一般而言,一部具有大量争议和模糊的作品往往是进行阐释的绝佳场所。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新世纪福音战士 真心为你》结尾处真嗣试图掐死明日香的场景,对于这个场景的解读充斥在爱好者之中,甚至讨论《新世纪福音战士》这部作品本身的文章中也充斥着“eva世界观全解读”、“eva中的宗教隐喻”、“御宅文化的时代背景与eva”等这类标题。我在最近看到的例子是《铃音》这部带着实验色彩的动画作品,讨论的话题则是“如何解读”这部作品,这种讨论中涉及到了这部作品中的种种意象的内涵、故事本身的正确结构,以及作品所探讨的深刻主题等等——虽然就我自己的观看体验而言,《铃音》这部作品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本身是在消解对于内容的探讨。

无论如何,动画作品中的阐释与一般文艺作品中的阐释如出一辙,它们都试图告诉你表面的光影变幻之下还有着某种深层的内涵、实际的诉求甚至是隐藏的故事结构,这种内涵必须通过某种阐释实践才能被揭示出来。使徒被击败后的十字形火光不仅仅是爆炸的火光,实际上象征着十字架;而《机动警察OVA》中《火之七日》这一集表面上看在将整备班内部的纷争,实际上是在隐喻日本上世纪的政治运动,甚至在是“借政治这个外皮说动画业界的事”。[1]粗糙地说,阐释的基本结构就是“表面上的A实际上是B/意味着B”。在许多情况下,深刻性和阐释行为是一对双生子。能够被认为具有深刻性属性的元素总是通过一种越过表面现象、揭露深层结构的过程才得以展现。

具体而言,深刻性有着多种不同的面貌,因此也总是呼唤着不同的阐释实践。单纯的象征和隐喻是最简单的情况,我们只需要像破译密码一样指出每一种意象所对应的事物就行了。隐藏的故事结构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动画作品整体上的内在关联,也需要我们具有充分的想象力,才能在创作者留下的蛛丝马迹之间重构出真正的故事面貌。某些情况下,一些特定类型的意象本身就能成为体现深刻性的标志来被阐释。这类意象往往与动画作品的整体基调(或者说动画作品让人以为的那种整体基调)有着微妙的偏离,呈现出一种貌似合乎情理的突兀感。这种类型的意象在《兽娘动物园》第一季动画中有着许多很好的例子,比如动画片尾曲中荒废游乐园的画面被一些观众考据出都来自于现实中因为种种原因停业的游乐园。“兽学”的兴起说明了人们意识到这部动画作品“子供向”的外衣下包裹着足够考究和深入的细节设定,这也使得观众会以一种更加严肃的目光去审视这部动画本身,似乎动画中的每一句台词之间的微妙差异都实际上暗示着某些被掩盖的、需要去阐释的内容。[2]

最复杂的情况可能是对动画作品中的内涵、立意、主旨等方面的阐释,这一种层面的深刻性也最能体现非作者中心主义的立场。关乎精神内涵的深刻性几乎无一例外地关乎宏大叙事,这就要求我们不仅需要对作品本身有很好的把握,更需要具相应的文化背景甚至是规范的学术训练。我们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以不同的理论体系为工具,将不同的内涵解读赋予作品中各个片段之间的逻辑勾连中去。甚至有时候我们还需要辅之以关于时代背景的额外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泡沫经济的余晖”、“宫崎勤事件的影响”这些短语总是参与着我们关于动画评论的语境。

在当前的动画评论中,阐释依然是占据着压倒性的地位。这种现象无所谓好或不好,毕竟许多创作者都热衷于把在动画中埋藏深刻性,这样的动画作品本身似乎都在期待着人们进行阐释。更加重要的是,我们的时代比桑塔格呼唤“我们需要一门艺术SQ学”的年代宽容得多,没有任何一种阐释会主张自己揭示了文艺作品的内在真实。在这种意义上,无论阐释实践看起来多么严肃和枯燥,它本身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创作行为。证据就是今天我们能看到足十分多元化的动画阐释,这不仅体现在面对同一文本我们不论优劣地可以作出许多截然相反的解读,更体现在无论是怎样的动画作品,我们都可能通过阐释实践来凸显出动画种秘而不宣的深刻性。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对《大炮之街》作出的一番阐释固然是富有见地,从某种可能的视角对《妹非妹》中著名的“狮身人面像”作出一番解读同样可能引人入胜——或许这个场景故意表现了创作对古埃及艺术的“致敬”,或许这个场景想通过美少女形象的可怖崩坏唤起我们的原始恐惧,或者这部动画本身就意图通过戏剧性的画面表现来控诉男性凝视下的ACG产业。

正如杜尚的《泉》昭示了原则上任何事物都能成为艺术品一样,当今的阐释实践也昭示着至少没有什么动画作品是不能被阐释的。既然深刻性和阐释是一对双生子,那么这多少也意味着原则上没有什么动画是不深刻的。

那么,难道动画作品中不能存在一种逃离深刻性的维度吗?在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中,波普艺术使用“本来就是如此”的内容,成功导致了其内容无法被阐释,因此被认为是将我们从阐释的智力污染中解救出来的一种方式。然而,我们的时代已经将智力游戏推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难以想象的地步,以至于我们的工具箱里有着充足的理论工具来对任何稀松平常、如其本来面目般简单的事物进行一番阐释。想要逃离深刻性,就不能靠理智的鉴别能力来避免那些可以进一步加以阐释来展示深刻性的事物,更加自然的方式是回到感受带给我们的激情本身中去。

 

2.当激情拒绝理智

当我们将注意力回到《Macross7》这部动画作品中时,就会发现关于M7的评论中则呈现了一种别样的光景。在这部作品中固然充满了许多模糊和争议的作品,但是在中文互联网上几乎找不到对于这部作品的“解读”,绝大部分的评论都仅仅赞叹了音乐的和故事的感染力。当然,只要完整地看过这部作品,我们直觉上就能想到许多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因为这只是一部平庸的作品甚至是制作粗糙的“粪作”——虽然原则上《夜明前的琉璃色》中著名的包心菜崩坏也能被阐释,但是有什么阐释的必要吗?或者是因为《新世纪福音战士》“范式转换”般的冲击使得那个时候的所有其他动画作品都黯然失色了——终结了一切高达的《机动战士∀高达》也很好,但是被终结的仿佛更像是高达系列本身的吸引力。

这些解释显然都有着很强的说服力,但是都忽视了当人们评价M7这部作品的一些赞誉:《突擊ラブハート》《POWER TO THE DREAM》《TRY AGAIN》这些歌曲令人热血沸腾,热气巴萨拉不可理喻的行为让观众莫名其妙地共鸣、送花少女在49集后成功将花束送出的桥段让人由衷欣喜……这类评价十分稀松平常,甚至都不能被当作通常意义上那种动画评论。因为这些评价种流露出来的激情只是对琐碎的私人感受的描述而已,而私人感受本身在一篇面向另一些主体的评论中毫无意义,毕竟我们无法用文字来向他人共享自己的感受。但是,当我们试图在动画中追求一套逃离深刻性的维度时,那么私人感受就展现出了一种绝佳的可能性。

从深刻性的多重面貌着手可以更好地让我们看到这种激情如何拒绝理智给以阐释的企图。虽然M7是一部足够简单的作品,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摆在台面地用常识去理解,但这部作品中也并非没有任何具有象征意味的事物。例如送花少女就是一个可以被阐释的人物,至少当送花少女在经过48集的擦肩而过、并且在最后一集终于成功将手中的花送到巴萨拉手中时,我们可以十分理所应当地认为这一场景与巴萨拉的音乐终于打动了银河这一壮绝的历程相对应起来。M7也不是真正平铺直叙地讲述了一个“一眼就能望到头”的故事,热气巴萨拉几乎完全空白的过去,似乎就意味着我们或许能从动画中蛛丝马迹之间重构出M7这个故事的另一种面貌。至于所涉及的宏大主题方面,M7与初代Macross一脉相承,“用歌声打动敌人”这个核心设定本身就包含了许多可以深入的话题,例如:艺术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有驯服暴力的功用?对于美感的体验是否能够跨越文化、种族甚至物种?甚至我们可以更加引申地去说,M7这部作品用“音乐拯救银河系”的故事反过来赞颂了一种艺术之为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自足性价值。

显而易见地,M7中至少在三个方面有着被阐释的可能,因此也至少在这三个方面这部作品可以被认为具有其深刻性。然而,当我们回想起对于这部作品的那些评价——那些赞扬歌曲令人热血沸腾、单纯对人物经历感到共鸣、对某些场景的莫名欣喜的私人感受——我们就能注意到一个事实,即如果我们要对M7这部作品的某些方面进行阐释以揭露其深刻性,那么我们首先就必须先被回到那些私人感受中去,回到那些感受中所带给我们的激情中去。如果我们认为送花少女这个角色的经历具有象征意味地与巴萨拉的音乐历程相联系,那么实际上我们的这种阐释并不来自一种形式上严谨的对照,而是来自在这两个人物的剧中历程中,我们感受到了类似的澎湃激情。类似的,不论我们在写下一篇动画评论时认为M7这部动画作品中涉及了多少宏大主题的探讨,论述的源头总是在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被不可言喻激情所驱动。即使M7这部作品中真的存在着某种秘而不宣的潜在故事结构,在最终回中第七移民船团《突擊ラブハート》的合唱声,大多数理智的阐释游戏在激情面前都变得十分无关紧。

从这个视角来看,与其说M7这部作品缺乏阐释的可能性或者缺乏深刻性,倒不如说这部作品彻头彻尾地在拒绝阐释,因而也反对深刻性加诸于其自身。我们可以用最直白、最自然也最平凡无奇的话语来说明到底M7时怎么反对深刻性的:因为《Macross7》这部作品试图感染我们、打动我们、令我们热血沸腾,但却唯独没有试图说服我们。实际上,我们并不在意为什么原始恶魔这种银河级的威胁可以在歌声中被化解,我们也不在意究竟是怎样的过去使得热气巴萨拉产生在开着战斗机去唱歌的想法,M7很明智地没有把这些琐碎的事情展现出来,虚幻的故事中大多数合理性本身并不会带来快感,明确的内容在许多情况下就是我们体验激情的累赘而已。

这种视角也提供了我们对那些公认的“粪作”的另一种理解。去年最大的话题动画《Ditf》总是在刻意地构造一些阐释的空间,就仿佛就像是在担心全世界的动画婆罗门们缺乏讨论和毒奶的话题一样。然而,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将动画中的每个细节都赋予内涵,这部作品也越来越让人失望。当这部正作品式成为许多ACG讨论社区的笑柄之后,人们才会想起自己对于它最初的期待是什么:开局自行车,结尾歼星舰。虽然《Ditf》的最终发展到确实还在这十个字的框架中,但是承载了太多阐释和太多深刻性主张的故事本身已经让人失去了欣赏宇宙决战的兴致了。

正如桑塔格所推崇的那样,在动画中,我们需要是更加“透明”的东西,我们需要的是关于动画的“SQ学”。我们需要的是美少女和巨大机器人,或者是巨大的美少女机器人。我们需要激情,激情拒绝理智玩弄无穷无尽的阐释游戏,激情拒绝把作品一味地溺死在深刻性的漩涡中。也许深刻性依旧是我们评价文艺作品不可或缺的范畴,但是《Macross7》已经多少展现了一种反对阐释、反对深刻性的可能。

3.启示:从摇滚乐队到篮球

最后,重新去审视一场两年前的风波是有启发意义的。有些读者或许还记得,两年前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被颁给了《亲爱的篮球》,这在动画爱好者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甚至还引起了动画爱好者和篮球迷之间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3]《亲爱的篮球》所引起的争议是显而易见的,毕竟奥斯卡的全名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在核心的动画爱好者眼中,这个奖项多少意味获奖作品在动画艺术或动画科学上作出了一些具有独创性和探索性的贡献,并且获奖作品的优秀应该尽可能是来自动画本身的优秀。我们并不知道那年的奥斯卡评委实际上作出了怎样的考虑,但是《亲爱的篮球》这部动画短片之所以被人陈赞,更多是由于它与科比这个名字联系在了一起,人们因为这部短片感受到的感动也更多来自于科比这位伟大的球员在现实中给他们带来的激情。总而言之,对于那些不甚了解篮球的动画爱好者来说,动画以外的因素给这部动画短片的评价带来了太多干扰。

不过,当两年后我们重新去回顾这次事件时,我们或许应该考虑一下,到底什么才是“动画内部的”或者“动画本身的”?显然,科比的人生经历是动画以外的事物。那么,音乐是动画本身的事物吗?或许对于M7这个例子来说,音乐显然是来自动画本身的事物,通常一部动画作品都会包括动画音乐部分,Fire Bomber这个虚拟组合的音乐仅仅来自于M7这部动画作品中。但是,如果一部动画将早已存在的名曲作为插入到动画中,并给人以很好的整体观感,那么这首名曲可以算是来自动画本身的事物吗?

对于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认为音乐和科比的差异在于,音乐本身构成了动画的一部分,只要搭配了音乐的最终效果本身十分优秀,因此就算使用了业已存在的名曲,这至少也说明了动画制作者在选曲方面的才能,因此任何情况下音乐都是动画内的东西;与之相反,在《亲爱的篮球》中,科比在NBA生涯中的传奇历程这一感动球迷观众的核心因素,其本身并没有在几分钟的短片中呈现多少,因此除了短片本身所展现的内容之外,无论科比本人多么传奇,这都是动画之外的因素。

但是这种回答不能解释一些更加复杂的例。在中文互联网中,特摄爱好者也往往都是动画爱好者,所以庵野秀明的《新·哥斯拉》是一个可以被接受的例子。这部特摄电影在日本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观众对这部电影报以了很高的评价,而几乎其他国家的观众都普遍觉得这部电影沉闷无聊。当然,许多熟悉日本文化的评论者告诉我们,这是一部完全面向日本观众的电影,哥斯拉象征着日本人心中的核灾难,整个故事中充满了日本观众一看就懂的政治隐喻,因此外国观众显然是不太可能感同身受的。那么问题就在于,如果作为外国观众的我们由于滋生的文化背景,对这部电影无法感同身受,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呢?从《亲爱的篮球》这个例子出发,我们不应该认为《新·哥斯拉》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毕竟它涉及了更多的场外因素——我们或许有生之年还能去成为一个球迷,但是我们几乎不可能去选择自己的文化背景。

然而在实际的评论中,人们往往会认为,欣赏一部作品所需要的特定语境并不算是一个缺陷。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亲爱的篮球》就不应该引起太多争议,我们可以试想科比·布莱恩特这个人物,可能在美国社会具有某些巨大的影响力,他本人是美国社会当下的文化符号和共同记忆,以至于奥斯卡评委认为这个人物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艺术性的价值,因此这部短片获奖是实至名归的。当然,我想处理的并不是围绕《亲爱的篮球》所产生的争议,我只是想说明,动画内外的区分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清楚明白。

动画评论应该允许视角主义的观点——这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但是我们很少意识到,视角主义实际上意味着一种反对阐释和深刻性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仅存在于M7中,也存在于《亲爱的篮球》或者《新·哥斯拉》中,毕竟再精确深入的阐释也没法让我们成为一个感同身受的篮球迷或日本人。

这种意义上而言,从摇滚音乐到篮球,它们所共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反对阐释和反对深刻并不意味着抛弃内容、拥抱形式,更加意味着将关注转移到作品本身所带来的私人感受中去。无论多么肤浅粗糙的动画作品都有通过阐释获得深刻性的可能,反对深刻不意味着我们从此以后拒绝使用有关深刻性的评论范畴,而在于认识到任何深刻性都是受私人感受所驱使的理智建构,甚至只不过是对私人感受的一种不必要的辩护。正是由于《Macross7》这部作品十分明确地让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它恰如其分地启示我们如何反对深刻。



[1] 这个解读来自孟德尔。参见:https://zhuanlan.zhihu.com/p/28312761

[2] 在《元动画评论II:深刻性的多重面貌》这篇文章中,我用成人和儿童的对比来说明这种类型的意象,一些人的评论使我认识到这种说明过于狭隘了,这种类型的意象其更本质的特征应该是它与作品基调在某种视角上的差异。参见: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187227

[3] 讨论这种话题总是免不了涉及所谓的“屁股”问题:笔者对篮球或NBA几乎没有任何了解。另外,在两年前,中文互联网中的风波实际上并不只是涉及《亲爱的篮球》是否实至名归的问题。本文中并不会涉及那些风波的实际情况,有关情况可参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26388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215027 等等。


——————

校对:伦勃朗


编者注:作者说,有小数点的系列文章算是元评论的番外。文中SQ指qingse倒过来。


元动画评论2.1:反对深刻的《Macross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