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夏宫2:元昊称帝前夜,来自东方的公主神秘死去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是唐朝诗人的一首诗,借汉朝和亲故事抨击对唐朝和亲政策——唐朝从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开始,先后有十多位公主远嫁他乡异族,其中更有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和太和公主三位皇帝的亲生女儿。统治者们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或者密切彼此的关系,或者安抚对方的野心,或者希望对方在缓急之时仗义相助……
然而政治复杂多变,对于一个政权来说,利益最重要,婚姻、情意什么都排在后面。和亲未必就能决定什么改变什么,但统治者们依然乐此不疲,前赴后继。他们的理由是,可是万一呢,万一有点作用呢?相比劳民伤财的战争、费尽心思的外交,这个方式实在是太简单容易了,而代价更是微乎其微,不过是牺牲一个女子罢了。
也因此,不仅中原王朝,其他民族政权也都司空见惯,当然,人家不叫“和亲”,叫“联姻”或者“通婚”。
在北宋和辽国的夹缝中逐渐强大起来的西夏,奉行的是两面都讨好,也两面都开战的策略。夏王李德明一边接受北宋的册封,另一边又为儿子元昊向辽国求娶公主。

此时辽国的皇帝是辽圣宗耶律隆绪,他应允了婚事,却迟迟没有践约。两年后辽圣宗病逝,他的儿子耶律宗真(辽兴宗)即位,西夏再提婚事,儿子比父亲痛快,他很快就嫁来了公主——“兴平公主”。 与此同时,辽兴宗加封元昊为“驸马都尉”、夏国公,既是加以笼络的同时,也表明,你西夏再强大,元昊也是我的“驸马”。
在盛大的送别后,流泪的兴平公主离开上京,在众多军兵的扈从下,向着遥远的西方上路了。
那时正是十二月的冬天,一路风雪苍苍,黄尘漫漫,兴平公主的眼泪就没有干过。她不过是寻常宗室女儿,才貌在皇族中都不算太出众,原以为可以平平常常过一生。谁料西夏求婚,而皇帝舍不得耶律家族最优秀的姑娘,便选中了这个沉默的女孩。
她想起读过的汉人史书上,那一个个悲凉寂寞的和亲公主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如何?
车到兴州,西夏太子元昊已经亲率数万骑兵前来迎亲,并对护送辽国使者十分恭敬客气。如此,让公主很是欣喜,她以为元昊是个重情重义的男子,她或者可以不必重蹈汉家公主的和亲悲剧。

然而,等他们回到西夏,兴平公主才发现,那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
辽国的主体契丹族和奚族虽然也起自游牧民族,但到了辽兴宗时代,他们进入中原已经有了一百年,深受中原文化浸染,上层贵族们都已习惯使用精致器物,享受舒适生活,不复再有祖先的粗犷强健。
知书达理、温柔安静的兴平公主,与性情暴烈的元昊格格不入,而元昊在西夏早已是妻妾成群。除了太子妃卫慕氏,还有心机深沉的野利氏,以及索氏、都罗氏、咩迷氏等众多西夏美女,兴平公主与元昊语言不通、性格迥异,他们之间实在培育不出爱情。
对于元昊来说,他愿意与辽国联姻只是权宜之计,是政治手段,内心从来没把这个辽国公主当回事。
兴平公主嫁入西夏不过两年,夏王李德明去世,元昊全盘接管了西夏的权力,并同时接受北宋和辽国对他的加封。
在随后的几年里,元昊改年号、建官制、创设西夏文字,一步一步在向着立国称帝的目标前进。与此同时,他也以血腥手段清除异己、巩固通知。他以“谋反罪”为名,将朝中势力最大的后族卫慕氏全族沉河处死。元昊的亲生母亲和原配妻子都出自卫慕氏,她们也都没能幸免,全部被心狠手辣的元昊杀死——还包括卫慕氏刚刚出生的孩子。
辽国的宫廷斗争也很惨烈,但如元昊这样弑母杀妻的,还从未有过。耳闻目睹元昊如此冷酷无情,兴平公主更加惊恐绝望了。

四年后,兴平公主突然去世。而此后不久,元昊就在兴庆府正式加冕称帝。
如此巧合,让传说纷纷而起:有的说公主是被元昊虐待而死;也有的说,是元昊怕兴平公主将其弑母杀子的真相告诉辽国而将之囚禁而死;还有的说,得知元昊要称帝,公主想逃回辽国,被抓回杀死……
兴平公主神秘死去的消息传到辽国,辽兴宗勃然大怒,派出特使前来西夏,质问元昊,究竟公主因何而死?
元昊热情接待了使者,随即派人花言巧语一番敷衍过去。辽人虽然生气,但眼看元昊业已强大,彼此还没有到翻脸的时候,只能不了了之。
几年后,辽国和西夏终于兵戎相见,辽夏之间的仗一直打了三四年,当然,这与兴平公主无关,无论她的娘家和婆家,都无人在意她。她的死因,早已湮没在浩瀚苍茫的历史深处。
兴平公主死去不久,元昊正式在银川登基,成为“大夏”国皇帝。此时,元昊的原配妻子卫慕氏和身份最显赫的兴平公主都已经去世,皇后的皇冠将戴在了谁的头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