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 230 岁佛拢桥
佛拢溪大桥。鄢德良 摄
佛拢溪大桥一侧。鄢德良 摄
在合江县先市镇南的赤水河支流佛拢溪上,一座五孔石拱桥安静地承载着人来车往。有些斑驳的桥身无处不是岁月印记,据当地老人回忆,从自己有记忆开始,这座桥就已如此。
该桥名为佛拢,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知县王有榕率秀才匡占侯等募建,至今已有二百三十余年。桥长二十八丈(约93.3米),宽二丈八尺(约9.3米),高四丈八尺(约
16米)。桥面两边石栏,方孔六十、栏柱上雕石狮四对、象鹿各双,多姿异态,栩栩如生。孔顶各悬一剑,气势庄重威严。【故事】
佛拢溪拦道 行人全靠摆渡过河
11月2日中午,匡占侯八代子孙匡正本等五六人从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赶到合江县先市镇理族谱,又再次经过了其先祖修建的佛拢桥。75岁的匡正本介绍,这桥是他八世祖匡占侯修的,在离佛拢溪大桥四五里远的茶叶山附近,还有匡占侯的墓地。
在此桥建成以前,佛拢溪河来往行人全靠一姓曾的人家摆渡,一到雨季,山洪就从合江县识字鼓楼山上直泻而下,汇聚到佛拢溪时就浊浪滔天、汹涌澎湃,船家无法摆渡,过往行人极为不便,常常连续几天都无法通过。
匡占侯当时住在佛拢溪的岸边,经常会到河对岸的先市场找朋友喝酒,常常深夜回家找曾姓人家摆渡。可是一到冬季,半夜摆渡特别冷,就引起了曾姓人家的不高兴,常常数落他半夜找麻烦。
因一句赌咒 秀才倾家荡产修桥
匡占侯极为不满,便与曾姓船老板打赌发誓:“我一定要修一座桥让你找不到吃的……”曾姓船老板也发下毒誓:“只要匡老爷把桥修起来,我曾姓子子孙孙都不过你修的桥!”
于是,匡占侯就卖了田土家产,筹集数千两银子,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开始修桥,到清乾隆四十八年完工。由于匡占侯在修桥的三年里顶着家庭压力,为了修桥倾家荡产,还到处募捐筹款,耗尽了心血一病不起,在佛拢溪大桥竣工那天,匡占侯却撒手归天。
附近乡民念及匡占侯,于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塑像树碑于桥南,尊匡占侯为“桥头土地”,两边刻有“功垂千百载,德及亿万人”,横批“永膺多福”。侧面刻有匡占侯身平简历和修桥功德。先市乡民还将匡占侯与佛同敬,与唐神童合江县令先汪同尊。
【地位】
“先市场”繁荣 佛拢桥功不可没
在没有公路、没有汽车的年代,水运就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始建于唐代的先市场,坐落在赤水河边,是合江县最早的两个场镇之一(白沙镇、先市镇),也是合江县四大古镇之一。先市场距赤水河与长江汇合处的合江县城22.5公里,溯流而上22公里,是贵州省黔北重镇赤水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先市镇自古就是川黔水陆交通要塞,昔称水陆码头。
到清朝时,先市场的居民达到了1000多户、近万人,先市场街道布局呈井字形,从上街到拖场坝有二三公里长,如果把先市镇的街道拼摆成一条街,就有四五公里长,在先市场上还建有“九宫十八庙”,其中广福寺始建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广福寺最大,占地数千亩,僧侣也最多,有近百人,可以说先市场是赤水河畔最繁华的集镇之一,川黔客商长期在先市场吃住,洽谈生意。
有诗云:“满眼盐船争泊岸,收点百货夕阳中”可喻其兴盛。“盐登赤虺河,酒冠黔人国”,“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可见当时聚集起了许多富人,为修建佛拢桥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再加上川黔交通的需要,修建佛拢桥就满足了当时先市场建设发展的需求。
【现状】
230年岁月侵蚀 如今坚固如初
根据《合江县志》记载:佛拢桥已建成二百三十多年了,至今仍坚固如初。合赤公路沿用此桥,重车经过也毫无影响,可见其承重能力之强。先人修桥技术的高超、工程质量之高,令人佩服。佛拢桥五桥孔中靠两侧的桥孔因经230多年历次洪水淤泥的堆积,已将两个桥孔大部掩埋,桥孔傍边长满了竹子,现可隐隐约约见到两侧的桥孔,中间的三个桥孔在远处都能见到。桥栏石柱上的部分兽头,虽经230多年风雨,至今仍依稀可见。鄢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