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评论:关于《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的“过度解读”

2023-06-08 16:27 作者:xixiyou12  | 我要投稿

开门见山,本文属于

文本分析+小说电影评价

,带有极强主观色彩,不喜勿喷(请在通读完小说全本后阅读,最好电影的特典也阅读完)。 既然标题都说是“过度解读”,这里便不再分析诸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发展等类似初高中的阅读理解题,只提供自己看小说的一个角度,希望能启发大家。

(这个角度看,男主还特别像折棒)

在阅读《夏隧》的过程中,最引起我思索的并不是小说的故事,而更多的是作者——八目迷当时作为新人,他是如何把握整篇小说,及他在写作时,受到了自己潜意识的什么影响。 最重要的,“他”,构建出撑起小说情节的浦岛隧道这个设定,而浦岛隧道又到底代表着什么呢? 让我们从小说开头看起。

一. 浦岛隧道的存在本身?

由于前一班电车发生与鹿冲撞的意外,列车将严重误点。请各位旅客耐心等待,如有不便之处,敬请见谅。

一开始就出现了死亡的意象。 又来了。我感到很不耐烦。上个月也发生电车误点的情况,原因则是山猪。

“我”的反应是不耐烦,也即“我”对于“死亡”的发生其实已经是习以为常的。这时,看完全文的我立即发现,故事开头写动物死亡,不仅为下文情节开展作铺垫,同时也合乎整个故事的主题,并且还额外烙下了我们读者对于男主的初印象,一石三鸟。 接着是引出“浦岛隧道”。 「你知道浦岛隧道吗?」

我的耳朵一动,对这一陌生的词语起了反应。那个词语出于隔壁女孩子口中。

注意,这里作者特意设置了两个女生在车站的对话来引出他整篇小说最重要的设定。 更关键的是,她们的身份是语焉不详的,“我”对于她们的印象仅仅是同一高中的女学生。 再结合特典中的描述。 正走着。迎面走过来两个女高中生。白色的水手服搭配着格子裙。

然而,就在与她们擦肩而过的那一个瞬间。

「话说,你知道那个浦岛隧道吗?」

「……没有人。」

女高中生的身影,消失无踪。我歪了歪头。

上述情节是特典中“我”与花城在东京,偶遇女高中生提“浦岛隧道”,寻找她们却无果。 不能确定前后两对女高中生是否是同一对,但毫无疑问,她们的存在是虚无的,或者说是超验性的。 或许又可以这样理解,“她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浦岛隧道”的存在告诉他人,而文本中又说: 是不是浦岛隧道找到了我。

可知,一直以来不是“我”误打误撞找到浦岛隧道,而是浦岛隧道一步步将“我”引导到它那里去,在这一点上,我们或许可以说浦岛隧道是有灵性的。 既然它是有灵性的,那么可不可以认为那对女高中生其实担当者它的传声筒的角色? 我想是可以的,也许女高中生正是由浦岛隧道所幻化的。 那么,回归小说文本,那对女高中生除却谈论浦岛隧道,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对话,特别是: 「说到恐怖,昨天我房间出现一只好大的蜘蛛耶。」「哦,然后呢?」「我爷爷用报纸把它拍死了。」「你爷爷好强。」「就是说啊。」……

一般人阅读到这一段,会略读过掉,只当是来凑字数的,但,请停一下,好好想想,作者有必要这样“凑字数”吗,一个作者在写小说时,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看低作者是大忌,特别的,《夏隧》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轻小说,而是轻文学。 那么这一段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我个人一开始理解是为了增强那对女高中生的真实性,让她们聊家常,但看完特典后,这个想法基本可以推翻了,她们本来就不是普通人。 然后,我关注到“爷爷拍打蜘蛛”中“蜘蛛”这个意象,要知道,在中国和日本,蜘蛛意象的含义其实有很大不同,特别是日本有这样的意义: 朴素的努力和忍耐

(具体可参考:中国古典诗歌与日本俳句中“蜘蛛”意象的差异 文学教育下半月) 于是,以下是我“过度解读”的结果: 暗示男主的困境:与父辈不和,因为妹妹的死亡,默默忍受着自己内心的痛苦,逐渐开始认为自己确实有错,以麻木来维系自己的生存,但父辈的否定一度将要拍死他这只蜘蛛。

挺扯的是吧,但没准八目迷在写的时候,潜意识就是这么想的呢(笑)。 不过这样解读下去的话,浦岛隧道又带有了全知性,连接过去、现在还有未来。 综上,浦岛隧道的存在是超自然现象,其目的所在似乎是引导一个又一个内心有所缺失的人。

二. 浦岛隧道的作用与反作用?

这个小说已经讲过一遍了,就是“

拿回失去的东西

”,但其中小说中有一处我读时不解的地方,就是——为什么男主进隧道找他的妹妹华伶要找这么久?按理来说,如果男主对妹妹的渴望足够强的话,不至于到最后山穷水尽的地步。 现在理解,大概有两点: 故事情节需要,也即,你这边根据小说三要素中的情节,已经发展到高潮了,所以你得让整个节奏上去。

就是男主内心可能非常的矛盾和动摇,诸如对花城啊、对现实生活啊,也就是男主进隧道没做好准备,没有下定最后那种放弃一切的决心。

然后是反作用,也就是相当于负面影响。这点表面上很好看出来,就是男主失去好多年时光,但细细想一下,男主又好像没失去,毕竟如果按身体年龄算的话,男主还是16、17的岁数,反倒是像做时光机穿到了未来。 再看小说一开始那对高中生的对话: 「听说会变老,而且是一下子就变成老爷爷或老婆婆。」

「哦,意思就是说青春和欲望只能二选一吗?」

「没错、没错。」

看起来似乎她们说错了,嘛,其实也没说错,男主其实真正失去的确实就是青春,只不过是广义上的青春。 男主失去的那几年正好错过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等到他出来,别人都用触屏手机了,他还用个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年机”,在自身视野认识上就已经是上一辈的老年了。 再者是精神上,根据特典: 「也没有了吧。啊,但是,想要的东西倒是有。」

「诶,是什么?」

「钱。」

精神上比起说老,倒不如说是成熟,毕竟一出隧道一没文凭二没眼界,家里就靠花城撑着。包括特典后面男主拉住花城,不想让她再追那对女高中生,两者间的对比很突出,虽然最后还是被说服了,但年轻敢冲、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的心态不知道还保留着吗。

三. 浦岛隧道的个人理解及小说背后的作者。

综合上面的论述,可以发现浦岛隧道有种等价交换的意味在里面,至少比小说里提到的“猴爪”好多了。 正常来讲,没有浦岛隧道,男主依然会继续浑浑噩噩过日子,混到高中毕业,大学毕业,然后华伶的事渐渐不能说遗忘,也会压在心底,之后成为人流中的一名社畜。 有了浦岛隧道后呢,他用好多年的时光了结心中对华伶的愧疚,获得直面人生的勇气。听起来比前者好多了,但前提是他能不沉溺其中,要不是花城像一个锚一样在外面守着男主,估计塔野永远都回不来。 所以我认为浦岛隧道的解读可以有很多种,包括作者本身也把它和日本典故、浦岛效应等联系起来。 不过,在我看来,它是把我们每个人在不断成长过程中一次次面对过去的遗憾和失落时,

内心的斗争给具象化了

。(这也是八目迷一贯的作风,每个超自然现象都是为了让矛盾激化,不得不说是很行之有效的做法。) 我也想这么说,浦岛隧道内的塔野就是他用自己在外界十几年的时间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一想到最后的塔野在隧道里冲着,花城在隧道外守着,我就好奇:到底是等待的人更痛苦,还是被等待的人更痛苦呢? 最后说一下小说背后的作者。 通读完八目迷的《春》《夏》《秋》《含羞草》等一系列作品,你就会觉得这位作者想法真的很多、很有意思。 (里面我最喜欢的是《琥珀之秋》,别问为什么,虽然不是没有槽点,但里面有几处闪光真的打动我了。) 包括他在处女作,也就是《夏隧》的后记说道: 我想要写好的小说。

我说的「好的小说」,并不是那种可以永远留存在人的心中、完全改变人的价值观、受到很多人的好评而名留青史的小说;而是打开书阅读后,可以让读者抛开对现实的不安、后悔、嫉妒、焦躁等负面情感,将读者拉入故事中,那样具有重力的小说。我认为让读者沉迷于故事中,一直到最后一页,抬头才惊觉过了好几个小时,这般能引起浦岛效应的小说,才是最棒的好小说。

也就是说,他想要追求的更多是小说的审美性、故事性和沉浸性,而非例如现实主义文论所倡导的社会影响。 但“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本质上就是个伪命题,两者本来就不应该别分裂拆开。 八目迷尽管致力于小说的故事性,但依旧有很多现实思考夹杂在文本中。 其中塔野与花城关于人生观的论战就很好地传达了作者想说的话——一个人的人生怎样过才有意义?是要特殊还是要普通? 作者提出了这个问题,最后通过两人其实也差不多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不管特殊还是普通,一直不断前进的人生就有意义。

四. 关于小说总体评价及电影。

小说:挺好的,但可以更好,没有突破前人的大山,而且似乎还有蛮长一段距离,后面的几部也是,不过有进步。 电影:纯粹的商业片,看得很开心,毕竟能看到动的人物,画面分镜都很好看,这还能有什么不满的呢?嗯?你说故事情节啊,虽然删的次要人物的情节确实有点多,主题立意也被削得不剩啥,但你来看这电影,不就是想看男女主谈恋爱嘛。

评论:关于《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的“过度解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