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尝一遇,东汉·王充《论衡·逢遇》
未尝一遇 东汉·王充《论衡·逢遇》 【原文】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对 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 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仕宦有时,不可求也。 【今译】 过去,周地(今洛阳一带)有个人(昔周人),想做官(有仕)而屡次没有遇到机会(数不遇)。 后来他年纪老了(年老),头发也白了(白首),在大道旁流泪痛哭(泣涕于途)。 有人问他(人或问之):“您为什么哭呢(何为泣乎)?” 他回答说(对 曰):“我求官,谋求官职(吾仕),屡次没有遇上机会(数不遇)。现在为自己已经年纪老大,失掉时机而伤心(自伤年老失时),因此哭了(是以泣也)。” 别人说(人曰):“您求官为什么没有遇到一次机会呢(仕奈何不一遇也)?” 他回答说(对曰):“我年青的时候(吾年少之时),学习文事(学为文),道德文章刚学好(文德成就),要去求官(始欲仕宦),当时的君主却喜欢任用年老的人(人君好用老);喜欢用老年人的君主死了(用老主亡),接位的君主又喜欢武功而任用武将(后主又用武);我改学武功,弃文学武(吾更为武),我武艺刚学好,武功学成了(武节始就),好武的、喜欢任用武将的君主也便去世了(武主又亡);如今在位的是一位青年君主(少主始立),新立的这位少年国王刚刚登基执政,他喜欢任用年轻人(好用少年),而我如今却年老了(吾年又老)。因此,我没曾碰上一次好机会(是以未尝一遇)。” 做官是有时机的(仕宦有时),不能够强求啊(不可求也)。 【赏析】 本篇寓言“未尝一遇”,这个故事的原意就是说明“做官是有时机的(仕宦有时),不能够强求啊(不可求也)”。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老人的失败在于只顾赶时髦,根据君主的喜好,投合君主的一时所好,今天学这样,明天学那样,最终没有一样精通的扎实本领。这说明一个人没有的独立操守而随波逐流,投机钻营,就不会在事业上有真正成就。 本文选自《论衡·逢遇》,“逢遇”是指碰上赏识重用。当时,有很多才智之士、才高行洁的人得不到赏识重用,被轻视排斥、被人认为才智低下;有很多平庸的、才能低下、操行恶劣的人却受到赏识重用,而官运亨通,并且被认为有德有才。 作者王充针对这种世俗偏见提出:“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