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蜀亡前夜,蜀汉如何信仰崩塌?

很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诸葛亮和姜维是师徒关系,可是当我不带三国演义滤镜去看三国志感受姜维和诸葛亮的关系时在一些零碎的细节中却感到一阵脊背发凉。
之前小吏在街亭那期说陈寿在后主传写季汉有无史官那里穿帮了,(华阳国志也记载王崇在陈寿之前写过《蜀书》,及诗赋之属数十篇。其书与陈寿颇不同,只是王崇写的《蜀书》在裴松之之前就失传了。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也质疑过蜀汉无置史论,大家感兴趣可以搜索一下。)我也在后主传中发现了和后续诸葛亮传记载穿帮的地方,这句话甚至和史官那句话在同一段。诸葛亮传记载:董厥代陈祗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平台事,而义阳樊建代焉。(258年—261年)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后主传记载:景耀元年(258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年。宦人黄皓始专政。
在诸葛亮传里陈寿写自从诸葛、董、樊、三人管理尚书台的事物以后姜维经常在外征伐作战,黄皓开始乱政。然而陈寿你给我翻译翻译你在后主传里写258年,姜维还成都,宦人黄皓始专政是什么意思!只要了解一点姜维北伐的人都知道姜维在258年—262年之间没有进行北伐,姜维就待在成都哪也没去!有人也许会说,姜维可能回成都后又走了,然而只要看完后主传就知道后主传把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四人什么时候去候出成都,去哪了,什么时候回成都记的清清楚楚不存在回来又出去却没有记录的情况!如果要强调姜维常征伐在外,为什么不写自陈祗统事呢?(陈袛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为表里,黄皓开始干预政事。自从陈祗得宠后,后主追怨允日深,认为董允自以为是、高傲轻慢。庞统之子庞宏,为人刚直,轻傲尚书令陈祗,为祗所抑,卒于涪陵太守。自祎殁后,阉宦秉权。)姜维在陈祗为尚书令时五年北伐五次(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如果要强调尚书台和黄皓咸共将护为什么写自瞻、厥、建统事后又写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前面又用诸葛恪说“才识不及豫,而雅性过之”称赞樊建道德高尚,而不直接写自瞻、厥统事呢?宗预传记载:时都护诸葛瞻初统朝事,廖化过预,欲与预共诣瞻许。如果诸葛瞻和黄皓勾结在一起,廖化还会七十多岁了还想拉着宗预一起去拜访诸葛瞻吗?黄皓隐瞒姜维警告用巫鬼之术糊弄过去的时侯,又为什么只敢告诉刘禅而害怕群臣知道呢?(皓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华阳国志记载:自瞻、厥用事,黄皓秉权,无能正矫者,惟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我认为这才是比较客观的说法。
陈寿写诸葛瞻的这段话写的逻辑不通、前后矛盾,对比三国志其他人的传记实在让人感觉有失水准。孙盛异同记记载:晋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说蜀长老和他说:“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归恶黄皓,而云瞻不能匡矫也。”蜀地年长的人看了三国志都在传闲话觉得诸葛瞻是不是哪里得罪陈寿了,以至于在作品里夹带私货黑他。就连陈寿传都记载: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但我认为这就和看到陈寿写诸葛亮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是在怨诸葛亮不置国史的人一样只看到了第一层,却不知道陈寿在第五层。陈寿写诸葛亮军事才能原话是“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盖的意思是大概,盖和欤放在一起可以证明这句话是疑问句。(还有可能是感叹句,不过也可能是陈寿故意模糊自己的语气,让后人自己结合当时的情况自己去猜呢?)再结合西晋文人拍司马懿马屁的《宣受命》讲我司马大宣王能运神兵,吓死诸葛亮。司马懿也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而且陈寿之前己经写了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怎么之后在评价诸葛亮军事才能时这么不自信,用大概也许的疑问句像是被谁绑架了一样。陈寿后来奉命整理诸葛亮集整理了十万多字,要知道几乎耗费陈寿一生心血的三国志也才三十六万多字,陈寿在诸葛亮身上耗费的精力可以说一人抵一国了!同时在献上诸葛亮集时可是说: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这样的人在写诸葛亮本传的时侯又怎么会犯一些低级错误?以下是我的个人想法:
诸葛亮集中记载《弹廖立表》《又弹廖立表》(想知道廖立犯了什么事可以看一下这两篇文章)于是废立为民,徙汶山郡。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闻诸葛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后监军姜维率偏军经汶山,诣立,称立意气不衰,言论自若。姜维传记载: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后主传记载:十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往讨,破平之。华阳国志记载:冬,十年有一月,进姜维为卫将军,与大将军祎并录尚书事。十年,汶山平康夷反,维复讨平之。过见廖立,意气自若。三国志和华阳国志都记载姜维刚刚和费祎共录尚书事有了名正言顺干预朝政的权力就在汶山拜访称赞廖立。而且廖立家又不是什么非去不可的景点,马忠传记载:军还,督将军张嶷等讨汶山郡叛羌。张嶷等人也去过汶山讨伐叛乱,怎么在姜维之前没有人去廖立家里坐坐?
诸葛亮集中记载《黜来敏教》来敏传记载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坐事去职。亮卒后,还成都为大长秋,又免,后累迁为光禄大夫,复坐过黜。前后数贬削,皆以语言不节,举动违常也。…子忠,亦博览经学,有敏风,与尚书向充等能协赞大将军姜维。维善之,以为参军。来敏自从因为语言不节、举动违常被诸葛亮免官后就只担任了一些虚职,还是在诸葛亮死后担任的。姜维则是很看重来敏的儿子来忠,任命他做自己的参军。关于参军代表了什么可以参考诸葛亮先后任命自己的参军为蒋琬、马谡、王平。
向朗传记载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徙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不干时事,以是见称。朗兄子宠…征汉嘉蛮夷,遇害。宠弟充,历射声校尉,尚书。(这么看魏延除了杨仪,最该恨的人是马谡吧。因为这个小子把街亭丢了,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让本该由魏延管辖的凉州化为了泡影,还连累随军长史向朗丢了官,间接导致杨仪当上长史。这么一想这一年对诸葛亮也挺黑暗的,北伐失败就不说了,儿子诸葛乔年纪轻轻的也在这时候死了,亲信也接二连三的掉链子;马谡不听命令打败仗当逃兵不说,就连极其信任的向朗也辜负了他的期望包庇马谡,难怪会亮恨之,免官还成都。但总体而言向朗还是一个被马谡连累了的倒霉蛋)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向充时为中书郎,与步兵校尉习隆等共上表立庙沔阳,于是始从之。这件事虽然有向充的提议,但是诸葛亮在沔阳立庙是在263年,人都已经去世29年了,才想到要立庙也谈不上尊敬不尊敬的,只是感觉时局动荡想收买人心罢了。而且向充是在姜维去沓中避祸后才提议要给诸葛亮立庙,他的官职也由原来的尚书变为中书郎也是挺有意思的。
综上所述,姜维所交往的廖立,来忠,向充三人都和他非亲非故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被丞相处罚过。而这还只是被是三国志记录下来的人,“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 。”诸葛亮对于处罚别人的事都是自己亲自处理的,同时诸葛亮参与制定蜀科依法治国严厉打击了原先被刘璋纵容胡作非为的益州士族;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童话故事,就算诸葛亮再公正无私也还会有人对他不满。而尚书向充等协赞大将军姜维的等人当中又有多少是和廖立来忠向充一样,因为过错导致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被诸葛亮处罚却被没有被记载下来的人呢?还有一个我不知道算不算的人是陈寿,晋书记载陈寿的父亲也是马谡案的受害者,华阳国志记载陈寿曾经担任过卫将军主簿,而这个卫将军是姜维还是诸葛瞻现在还没有定论,只能说存疑。
张翼传记载:十八年,与卫将军姜维俱还成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证明在洮西大捷之前姜维在朝堂的威望就已经达到了除了副手张翼之外没有人能公开反对北伐的程度。张翼当庲降都督时因为执法过于严厉导致刘冑叛乱,诸葛亮又派马忠去接替他。但是因为张翼的善后工作做的很好,帮助马忠消灭了叛军。诸葛亮得知情况后不仅没有责怪他,还对他大加赞赏。出兵武功时,任命张翼为前军都督,兼扶风太守。可以说诸葛亮对张翼是有大恩的,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话张翼的政治生命可能在刘冑叛乱后就结束了。张翼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提拔,最后因为参与姜维的复国行动死在了成都之乱当中。(同为蜀汉高层的廖化、董厥就没有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费祎死后当了第一个公然和姜维唱反调的蜀汉高层。如果说劝姜维现在不宜出兵北伐还可以解释为张翼和姜维选择的路线不同,但在洮西大捷后张翼还要劝姜维停止乘胜追击就多少是带点个人情绪了。之后维心与翼不善,然常牵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陈寿评价张翼敢亢姜维之锐,是他值得赞扬之处。也是挺有意思的。杨戏传记载:杨戏拜护军、监军,出领梓潼太守,入为射声校尉,所在清约不烦。延熙二十年,随大将军姜维出军至芒水。戏素心不服维, 酒后言笑,每有傲弄之辞。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证明在段谷之败后,这些秉承姜维心意弹劾杨戏的官员还能把杨戏废为庶人。
我并不认为费祎是一个鸽派。费祎执政时期,东吴深陷在二宫之争的内斗中无法自拔,鲜卑轲比能被刺杀,辽东公孙渊被司马懿剿灭的情况下,费祎还让姜维在247年—250年,四年进行四次北伐,虽然限制了姜维的兵力不超过一万人,但早在曹爽伐蜀后的第二年费祎就因为没绷住大赦了一次,然后在朝堂上被孟光一顿骂。而后为了配合姜维的北伐大赦次数还是从原来平均四年一次变为两年一次。姜维传记载: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而比较有意思的是姜维把羌、胡等少数民族运用的最好的时期却是在费祎时期。如247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以及249年句安李韶领着羌、胡人在麹山建城蚕食曹魏陇西地区,不过被陈泰平定了。所以结合天下的局势和蜀汉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费祎对北伐的态度真的称不上消极。到了刘禅亲政陈祗当尚书令姜维大举北伐的254—258年五年四次大赦,好家伙都赶上东汉末年了!在统一天下的情况下几年一大赦还称得上有利有弊,但割据政权还这么玩无异于饮鸩止渴。东吴著名暴君孙皓上位十三年来大赦十一次有谁说过他是仁君?更别说蜀汉的底子还是三家里最薄的。
言归正传,费祎不肯让姜维大举北伐理由是: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可以理解为他在警告姜维北伐不能无为希冀徼幸,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但时隔十多年费祎突然提起诸葛丞相并称我们这些人都远不如他,再结合姜维录尚书事后拜访称赞廖立。会不会费祎在警告姜维北伐:无为希冀徼幸决成败于一举的同时,也在告诫姜维诸葛丞相是蜀汉政权的精神图腾你不要有不该有的心思:若不如志,悔之无及。姜维传和后主传记载段谷之败胡济失约要负很大的责任,但邓艾传也记载:落门、段谷之战,以少击多,摧破强贼。王基评价:姜维因洮上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军覆上邽。夫大捷之后,上下轻敌,轻敌则虑难不深。王基虽然是魏国将领,但他的防区在淮南而不是陇西对手也并不是姜维,所以我认为他的评价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正如费祎所言所无为希冀徼幸,决成败于一举。姜维被不是同一阵营的黄皓、诸葛瞻、董厥联手赶到沓中屯田避祸就连张翼和廖化都因为反对北伐没和他在一起。正应了费祎那句若不如志,悔之无及。姜维在250年的北伐中带回来的俘虏郭脩两年时间就被刘禅任命为左将军,在253年年初当众刺杀刚刚开府几个月的费祎;而魏国那边八月份才下诏书赏赐郭脩,整件事从头到尾都透露出一股诡异。
姜维和诸葛亮也是有过节的,姜维传记载: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亮拔将西县千余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失…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魏略记载: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三国志记载因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撤的匆忙,姜维因此失去了自幼相依为命的老母,之后常年背井离乡。魏略更是记载姜维因为这次北伐不仅失去了母亲,连自己原本的妻子儿子都没了,魏国那边认为他不是自愿投降的,就没有处置他的老母、妻子和儿子。幸好姜维没生在水浒宇宙里,诸葛亮也不是宋江,要不然妥妥就是一个蜀汉小秦明。历史上姜维和家人虽然没有死别,但是也生离了。不过这也是他自已的选择: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只是人性终究是复杂的,当姜维常年羁旅托国、功绩不立会不会突然想到自己曾经相依为命27年的老母,从前恩爱的妻子,活泼的儿子时又会不会恨那个给了自己良田百顷的希望却又早早撒手人寰让自己希望落空的诸葛亮恨的咬牙切齿呢?姜维后来在蜀汉又有了妻子和孩子,只是在成都之乱中都被愤怒的叛军杀害。
陈寿也在三国志里写了两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邓艾传里记载:邓艾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与某相值,故穷尔”有识者笑之。杨戏传里记载:谯周无当世才,少归敬者,唯戏重之,常称曰“:吾等后世,终自不如此长儿也。”有识以此贵戏。陈寿用同样先抑后扬的写法,借邓艾和杨戏之口对应有识者相反的行为同时尊崇姜维和谯周两个可以说天差地别的人也是极致的黑色幽默了。
最后看来蜀维埃说成立:第一阶段列备和诸葛大林一起建立了伟大的蜀维埃,第二阶段费林科夫和姜鲁晓夫互相指责对方是蜀修,第三阶段戈尔巴乔禅和谯利钦向强大的魏利坚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