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战国之列国:弱国的选择
从春秋进入战国,周王室更加衰弱,诸侯称王争霸,战争不断。
燕国起初是周文王的弟弟召公的封地,因偏居东北,尽管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但一开始并没有很大的影响。随着西边赵国和南边齐国的崛起,燕国开始面临巨大的风险。
怀揣周礼治国的理想,燕国第38任国君燕王姬哙将王位禅让给相邦子之,并交出了三百石以上官员的任命权,自己居家当农民。太子、将军和贵族对此十分不满,在齐国的口头支持下对抗子之。不久,齐宣王以平乱之名攻入燕国下都蓟城。子之、姬哙被齐国所杀。

两年后燕国人将侵略者赶了出去,姬哙庶出的儿子姬职继承了王位,即为燕昭王。燕昭王励精图治,招揽人才。在外交方面,重用洛邑士人苏秦实施“合纵”六国以抗秦的策略;在对内改革和军事上重用乐毅。公元前284年,乐毅联合秦、赵、魏、楚四国伐齐,接连攻夺齐国70余城。燕国一时鼎盛。

多年后,姬喜任燕国国君。秦国灭赵后,燕国危急。太子丹派客卿荆轲入秦刺杀秦王。荆轲用逃到燕国的秦将樊於期的头和燕国督亢地图,求得面见秦始皇,但刺杀行动失败。不久,秦国攻入燕国,姬喜逼迫太子丹自杀,以换取自己苟活于世。
相对弱势的燕国面临国家危难,三任国君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姬哙以尧舜为榜样,希望将国家交付贤人管理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最终国破人亡;姬职求贤纳士,以复仇为己任发奋图强,重用士人信任功臣,国家走上强盛的道路;姬喜毫无作为,苟且偷生,在暗杀、妥协都告失败后,姬喜被杀,燕国灭亡。
姬哙企图用禅让国君之位的办法来实现国家的强大,不是政治上的小白,就是沽名钓誉。国君身系一国安危,国君的位置不是国君的个人用品,想送谁就送谁,禅让带来的只有血腥的杀戮和国家的动荡。
荆轲的刺杀行动,虽然计划周密,但功败垂成。企图用太子的死和退让来换取燕国的偏安,秦始皇是不会答应的。燕国因远离秦国,仅晚于楚国灭亡。


姬职救亡图存,对内重用苏秦、乐毅,对外联合其他国家,在维持各国势力微妙的平衡中,借机一举大破齐国,实现了燕国的强国梦。但姬职死去,新的国君逼走了乐毅,燕国再度衰弱。强盛的燕国仿佛昙花一现。
也许姬哙、姬喜并不喜欢这个世袭的帝王位置,“奈何生在帝王家”,姬哙只想当农夫,姬喜只想活着,但没有职业选择自由的国君,也只能迎难而上,死而后已。在周边大国的夹击下,弱小的燕国生存艰难,选择退让、逃避、妥协的国君加速了国家的灭亡;选择奋发图强的国君,带领国家从弱小走向强大。变强需要举国几代人的努力,需要隐忍和机遇。可惜燕昭王病死,后继者脱离轨道,国家迅速衰弱。
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共7集,分别讲述齐楚燕赵韩魏秦的故事。演绎了各国国内改革与保守的对立、士人与贵族的对抗和各国之间征伐混战、弱肉强食的故事,从国民性格的角度分析了六国为什么灭亡,秦国为什么统一中国。叙事清晰,重点分明,战国各路英雄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