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政官方宣讲会图文汇总①经济法学院宣讲会

本文的“内容”,实际由华政官方出品,由华政老师专门介绍各自的专业,震川考研整理、收集其中的图文信息,分享给大家
以下,内容上具有权威性,但多数内容较为抽象、可以作为一定程度上的报考参考
一
学院简介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由1985年设立的经济法系发展而来,1990年取得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得环境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改名为经济法学院,同年获得经济法博士学位授予权。经济法学科是上海市最早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能力的学科。
学院现设有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社会法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制三年,毕业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2021年7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管理权划归学院,学院现有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法律与金融方向)和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经济法律实务方向与商事法律实务方向。
二
学院规模
教职工——现有在编教职工66人,教学科研人员50人。
教授20人,副教授15人。
学生——现有在校学生2041人,其中本科生1377人,法学及法律硕士研究生636人,博士68人。
三
科研建设
近年来,经济法学院教师出版专著、译著80余部,教材60多本,发表论文400多篇,承担或完成的国家、省部级等课题160余项,获得各种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0余项。学院拥有上海市重点学科(经济法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上海市级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经济法学),上海市精品课程(商法概论)、全国法学教材一等奖、上海市教材一等奖等众多成果和多项殊荣,在全国经济法学科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
同时,学院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近年来举办多项学术会议、论坛,导师带领学生参与各项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四
经济法学专业
(一)专业介绍: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涵盖了经济法、商法、金融法等。
(二)特色优势:在强调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缘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各类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数十余种,既注重理论的研讨,也注重视野的开拓;在人才培既有学理素养的提升,也有学理素养的提升,也坚持实践能力并举的方针。
(三)就业前景:学院研究生广泛就职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保监会、证监会等政府机关、跨国公司。著名金融机构,沪上知名律所、金融商事法律科研教学等单位。
五
法律(法学)专业法律与金融方向
(一)专业介绍:本专业致力于培养理论与实践向结合的精法律、懂金融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本专业就业方向一直致力于校内、校外及实务、理论双导师制度的推行,每名同学配备校内、校外两名教师进行指导。
(二)特色优势:我们将“法律+金融”的理念贯彻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专业方向与行业的对接。大力发展实践基地,遍及江、浙、沪、豫、闵等地区公检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及各类企事业单位。
(三)就业前景:本方向学生主要就业于金融监管机构;证券、保险、银行,信托、期货以及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司法部门;律所;公司法务等等。
六
导师介绍











七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场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具有较坚实的马克思主
义理论基础和较深厚的经济法理论知识的,能胜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研
究、环境行政与司法工作和企、事业法律实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品学兼优
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主要开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环境法、自然资源
法、能源法等研究方向。
(二)师资情况
肖国兴,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导,国家能源法专家,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并完成《煤炭法》、《石油法》、《能源法》等国家立法研究课题8项,获部委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代表性论文60余篇,出版论著4本。
张璐,男,法学博士,1976年6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政法
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经济法学院环境法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上海市法学会环境和资源法研究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法学研究》、《环球法律评论》、《法学评论》、《现代法学》等CSSCI来源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或转摘多篇:担任主编出版教材4部。
金海统,男,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读本科、硕士、博士,师从吕忠梅教授。本人主要从事环境资源法的教学、研究和实务工作,主要工作语言为英语和日语。先后在《中国法学》、《法学》、《法律科学》、《法学杂志》、《时代法学》、《China Lawyer and Jurist》、《法制日报》、《检察日报》、《厦门大学学报》、《理论月刊》、《私法研究》、《重庆社会科学》、《中国环境法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了系列论文,在法律出版社等出版专著和合著多部。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教育部、福建省社科等课题。
褚涓,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于香港中文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分别获得哲学硕士学位(MasterofPhilosophy)和法学博士学位(PhD.inLaw),研究方向为环境法,曾在《EcologyLawQuarterly》《Journal of ContemporaryChina》(SSCI)等期刊发表文章。
黄震,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环境立法、环境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工作,2007年起受聘为华东政法大学环境法专业硕士生导师。先后承担
生态环境部、市生态环境局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决策咨询奖1项。主编出版论著2本。系辞海环境科学春编委、环境学词典等副主编。
陈英达,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助理研究员,郑州大学工学学士、南开大学法律硕士、香港中文大学法律硕士(Masteroflaw)、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能源法、环境法,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Carbon and Climate
LawReview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三)研究生培养定位
1、注重法学思维
2、建构复合学科知识背景
3、养成国际化视野
(四)毕业生主要去向
读博深造、律师、企业法务、事业单位、公务员
八
社会法学专场
(一)专业特色
社会法专业硕士点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的社会法理论知识能胜任社会法学研究、劳动保障行政工作和企事业法律实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品学兼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社会法研究所;
出版了全国第一本社会法理论专著《社会法原论》:第一个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社会法课程;
2009年建立全国第一个“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硕士点,
2012年建立全国第一个社会法硕士点与博士点。
(二)课程设置

(三)硕士在读留学项目
美国、日本、瑞士、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
(四)导师介绍


(五)学术研究

参与导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优秀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竞赛、学术沙龙读书会、社会法研究生论坛、参与各类学术会议
(六)社会实践


(七)就业去向
往期好文 | 震川考研,专注华政考研第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