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复盘(二),“飘”的本质,沟通中双方都是假设~
继续复盘
在展会第二天的时候,因为一些小小的事情,自己就觉得道德自恋高位了,加上体力下滑、大脑有点真空,所以在觉得别人有问题的时候,就跑去插话然后争执,还不能及时刹车
这也想深度反思一下,就是在自己表现好的时候,是容易“飘”的,然后就很容易失控,跳过目标认知理解,直接决策行动了
的确是“飘”,没扎实的走成长原理,跑笨功夫
先说自己的问题,再说插话场景,和同事在销售和工作上的不同

处于自恋高位,本质就是觉得自己对别人有了“权柄”,或者说,自己主宰的世界边界扩大了,从自己扩展到了他人
全能自恋是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的规则应该是自己觉得的规则
所以,自恋度的差异,就是主宰边界的差异,知道自己只能改变自己,这是个体的清醒,封建大家长会要家族里都得按自己的意志来,他掌握着一定家族资源的分配,公司老板会以自己的意志来让公司力出一孔,因为他掌握着更大的资源

所以,本质上来说,管理者都得是自恋的。。。或者说,自信的。。。要不然他不能那么理所当然的指挥团队。。。
职场的世界讲的是权力。。。我其实不是那么能承担大责任的,因为我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情看不懂,也不能为他人负责

权力高低的确能定自己规则的通用范围,但是,前提是客观的权力高低
不能是主观幻想的自恋位高低,自己也学习过,有些主妇用为家庭奉献以期用道德自恋位,来换取家庭权力位,这能不能奏效,其实是看家庭共识的,并不是自己一厢情愿“道德道理”能通的
世俗的追求,金钱、权力、地位,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关系、尊重、成就其实更平等人权,属于影响力,但中华五千年,平等才一小段,思维惯性里都是追求控制范围
全能自恋、更高快强、内卷,这些在中华精神里的确是有点深厚的。。。
不是要推卸自己的责任,而事实就是,自己的全能自恋、权力欲没那么容易走出来,所以自己要警惕,我并没有为别人负责的热情。。。我的时间确定都想用来给自己
所以,就要控制自己的“说教欲”,即便是“善意的提醒”,那也要洞察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关系对于个人目标的价值。。。否则,时间、精力和情绪,都还是留给自己——不要飘,不要跳过成长原理环节来做决策

第二点补充的就是,自控真的是需要能量的。。。是一种把内心产生的东西,压制住不让跑出来的行为,当然最好是内心不要产生这些。。。但这是最高层次,自己也只能慢慢的在生活中实践,然后走到上层去,现在只能自控
甜食自控,饮食自控,睡眠自控,自恋自控,情绪自控,目标感控制。。。。
所以呢,真的要时时复盘,保持清醒,节省精力、体力、时间,这样才能进入正反馈
现在肯定是不会掉入负反馈的无限下坠了,但是,也没必要太给自己制造麻烦,人为盘旋踏步。。。有这时间,我宁愿去嗑糖。。。
保持清醒,保持警惕,表现好了也去复盘,表现不好也去复盘,结果只是验证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方法模型库是否有缺漏,或者确定某些内容是有效的

之前说,0-1的目标不是用来达成的,而是用来了解自己的
那自己做觉得应该的事情,结果也不是用来争自恋高位、扩大“权力边界”的,不要因为他人跟自己的“应该”不一样,就好像胜人一筹了——要警惕自己争对错好坏的残留

那自己和同事协商问题的解决,也不是用来争自恋高位的——不要因为他人教育的语气就去辩驳,自己要放松,他人是否在争自恋高位这个不重要,解决问题就好,自己哪些点能用的上,哪些点觉得不可用的、自己是不是能解决?
问题没能解决的话,要如何再商量——控制住自己的自恋位,让度存在感和面子,其实是关系中不费力的给予,用来交换出切实的支持,这不是非常非常划算的“生意”吗?
所以,保持清醒,保持理智,保持成长内核的完整思考,以达成目标为导向
如果再升级的话,就去更多的洞察,洞察他的三观和认知,以便自己下次能够更好的去沟通

接下来就是接待菲律宾客户,自己想复盘一下做得好的点和不够的点
首先,自己在展会上介绍优势和挖背景做的很好,而且也学习同事,及时做了邀约,其实也不知道他真的会过来的,该做的行动做了,不是指望对方的反应,而是销售的漏斗原则

然后,在接待的节奏上,自己思考好了情况和节奏,及时铺垫
洽谈过程中,发现自己现在真的很会问问题,解异议,对方不管提出什么诉求,如果我们目前没有的,自己总能抓住重点去确认为什么有这诉求,然后给出我们的解决方案——假设这样,你觉得ok吗?对方觉得ok,然后过,下一个点
异议都结束,就回到成交——价格和需求的满足,这得感谢公司,在前两天有个客户刚同类需求,公司已经有数据,直接当场确认客户能否接受,然后是数量确认,当场就敲定合作

在过程中,很快识别客户的超D型,老板其实并不销售思维,get不到客户的点。。。自己在过程中能及时的接过话题去做处理,一直推推推到成交
这40分钟的高效洽谈,让我找到了当初做C端销售的爽感~也让老板真正见识到了我的销售能力——应对大客户、理性洽谈而不是情感文化的这种,逻辑思维、抓重点、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心里也很感慨,之前挖掘了在公司总要自证存在价值产生的情绪问题,没想到机会来的也挺快
但自己也要清醒,自己依然只是一个促进公司和客户合作的桥梁,没有公司的协作力,也不可能达成合作的——所以,自己一定是不要争什么自恋位,展会第二天的“飘”是不可以再出现的

做的不好的点,就是还有些细节没有当场确认,其实心里是有些问题的,当面沟通真的就非常高效,不用微信上来回搞。。。
但也不强求了,这次的总结好好再写一下,完善下Q&A
但总的来说,能成长,还是靠公司给资源——展会就是很好的资源,有客户来谈,才能增加对公司产品和市场的了解,才能变得更专业,而唯有内行,才能赚到钱。。。

关于为什么自己现在这么会问问题啊,想思考一下
其实是一步步成长出来的,先变得情绪平稳,思路清晰
上次接待台湾客户的时候,就发现虽然聊的更好了,但很多都是在说自己,问的真不够多,很多点自己都能继续挖的,却更多关注自己了。。
然后呢,自己为什么就会问问题了。。。
应该是课程学习模型,自己用来解构小说了之后,发现通过文案都能洞察作者的逻辑和性格,就觉得很好玩

然后就对他人会有更多的兴趣,他说出来的这个词是怎么理解,他为什么觉得这个好,包括在展会上有客户说有个品牌垃圾,那同事跟那品牌认识觉得生气,我就反思,当时怎么就没有问客户是以什么点来评估品牌的——了解他人真的是很有趣
所以,问问题习惯了,就知道了他人诉求其实都是有底层需求,可能这个表层诉求是他解决底层需求的一个方案,但这个方案是他的假设,我们需要验证的
发现这个跟自己之前的思考也是一致的,自己和他人沟通事情的时候,归因的思考也是要用假设的态度,而不是就直接确认归因,这很容易引发情绪——毕竟自己控制情绪都那么艰难,还是不要要求他人控制情绪了!

又一个闭环了^_^
自己在沟通的时候,做的决策是基于假设归因,所以,要用商量的语气,而不是“贴标签”
那么在听别人的话的时候,也要去确认其决策底层的归因,而不是顺着手段往下混乱,却没有倒追到其目标和原因

所以这又引发了我之前模糊的一个思考,就是关于和他人的关系处理,其实手段也是沟通
关系的对待,就是不要自己一个人在那里纠结
这次展会过程中,陪玩小伙伴也聊了一下,自己也有所感悟,沟通真的就是问问题,而不要把纠结留在自己这里,自己从1一直延展到7,纠结全都在自己这里。。。都不确定对方是个什么想法,然后在猜测里起情绪
我以后绝对不要这么蠢了,不要怕问问题,不要怕暴露自己的本性——这次展会上,真的都是坦诚互相交换信息价值来的,装是没有用的,真实的自己才好
只有沟通才能确认对方真实是什么样的,自己现在已经能活在现实中了,再也不需要一个幻想的形象来满足自己全能自恋的幻想了
对真实的世界,对真实的人喜爱,对真实的自己接纳,去活在现实里
不要为难自己,时间真的有限,没什么时间纠结痛苦的。。。。我这么缺时间。。。
还是很感谢陪玩小伙伴,他真的让我思考了很多,以至于现在才能清晰
感谢每一个遇见,感谢真实的世界!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