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网上作业综合测评
简述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
(1)后期的诗歌创作比较接近杜甫的七言律诗,取材和诗境都比较恢弘,突破了黄、陈瘦硬诗风的局限,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艺术风格。
(2)简斋体能避免江西诗风带来的弊端,自创新格,给当时笼罩在江西诗派影响之下的整个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对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简述秦简夫杂剧《东堂老》的思想内容。
【正确答案】
《东堂老》是秦简夫杂剧的代表作。写商人李实为人正直,人称“东堂老”,友人赵国器临终以不肖子扬州奴相托。扬州奴在父亲死后终日追欢逐乐,家产挥霍殆尽。后在东堂老的教育和帮助下悔过自新,重振家业。剧作既肯定商人们质朴务实、刻苦耐劳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了在元代文化背景下对商人和商业的肯定,也表现了儒家伦理观念在商人职业道德中的体现。《东堂老》不以情节、词采取胜,词语本色,但东堂老、扬州奴及引诱扬州奴的无赖们的形象,都刻画得细致而逼真。
简述林逋诗歌特点
1、林逋山林景物诗总体的艺术特色为追求幽微的意象经营,他的山林景物诗重在意蕴与感受的融为一体,重在理想与现实的融合,这是林逋对山林景物诗的一个重大突破。
2.林逋的寄赠唱和诗少有直抒胸臆之作,多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细腻清幽,韵味无穷。
3.林逋的《省心录》提示给我们的处世观、名利观等等都可以在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方面给予现代人诸多教益,为我们不断探索人生真谛,实现对生活的审美化追求给予启示意义。
简述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晏殊在宋初词坛影响最大,是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北宋的关键人物,他不但开拓了宋词婉约派的正宗风格,而且在词的表现内容、表现手法音调词格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创作的词的题材内容,由于没有更多的社会下层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的词的题材内容一般与生活中的闲情逸致,有时抒发淡淡的哀愁,有时写自己的人生体验。其精美圆熟的艺术表现,精致含蓄的倾向,展示出宋词风格的新特色,直接影响着同代稍后的欧阳修、晏几道等人。
简述周济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词学思想
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提出了“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重要思想。“非寄托不入”是指词的创作要有深刻的寓意,而不是泛泛的即兴之作,此就创作主体而言。“专寄托不出”是从接受者而言,对词作要反复涵咏,方能体会其中的深意。
试论述柳永对词体的贡献
(1)创制慢词,完善了慢词的体制和表现手法。叙事写情直观浅露,在章法上,注重叙事完整,描写细腻。
(2)语言通俗,采用市井方言俗语,用第一人称代言。
(3)运用韵脚、四声等变化,达到奇特效果。
试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载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百余年的历史,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时期政治、军事、外交斗争,表现了“明君贤相”的社会理想、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了人才的作用,并且表现出浓厚的历史沧桑之感。《三国演义》继承宋代以来以蜀汉为正统的看法,表现出强烈的“尊刘贬曹”的倾向。小说通过对曹操的残暴奸诈、刘备的宽厚仁爱的描写,抑扬之间,不但表现出皇权神圣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表现出对“仁政”和“明君贤相”的社会图景的向往。刘备是“明君”:他的理想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爱护百姓,推行仁政;他谦恭仁慈,礼贤下士,对待部下能够推心置腹,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对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亲如手足。诸葛亮是“贤相”:他能够审时度势,料事如神,且对君主忠贞不贰,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演义》还强调了“义”的道德价值,始终以“义”作为描写和衡量人物的重要标准。小说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写起,三人名为君臣,实为兄弟。关羽更是“义气”的化身。这种“义”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以德报德、互相帮助,与民间流行的道德观念息息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