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热斗:那些卡牌背后的故事(0)
1945年
反法西斯同盟最终摧毁了小胡子的第三帝国,同时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武器——核弹,迫使日本败倒在蘑菇云当中。
曾经列强林立的世界,如今只剩下两极——美国和苏联。
饱受战火摧残的世界只喘息了短短几个月,一场新冲突的威胁又席卷而来。
与数十年前的冲突不同,这次冲突的主角并不是士兵和武器,而是间谍和政客、科学家和智囊、艺术家和卖国贼。
这便是冷战热斗——GMT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桌游的背景。

"Now the trumpet summons us again, not as a call to bear arms, though arms we need; not as a call to battle, though embattled we are – but a call to bear the burden of a long twilight struggle..."
——J.F. Kennedy"此刻,嘹亮的号角再次召唤着我们,不是召唤我们拿起武器,虽然我们必须武装自己;不是召唤我们奔赴战场,虽然我们已经严阵以待-但绝对是号召我们要肩负起漫长黑暗斗争的使命以待黎明的曙光"
——约翰·肯尼迪
桌游的规则什么的我就不细说了,反正点进来的应该是都玩过吧。
虽然《冷战热斗》被设计为简单易玩,但它的规则反映了冷战的逻辑,每张牌都对应冷战期间的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并附有历史照片。
比如,玩家只能针对大本营或已控制国家附近的国家投入影响点数,模拟冷战时期的“骨牌理论”。
这个系列便是来尝试考据里面的历史。

核危机状态值(DEFCON STATUS)
DEFCON——美国国防的一项重要概念,也即戒备状态。
DEFCON系统由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JCS)和美军联合作战司令部开发,它规定了美军的五个等级准备,每个级别都制定了特定的响应方案。


标准和平时期的协议是DEFCON 5,协议的序号越下降,代表情况越为严重,DEFCON 1标志着核战争的爆发。
美国迄今为止仅在极少数状况下提升至 DEFCON 2/3
DEFCON 2:
在1962年10月22日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空军被下达指令,进入到DEFCON 3状况,10月24日,战略空军指挥部升级到DEFCON 2状态,美国其他军队则升级到DEFCON 3状况,战略空军指挥部保持此危急状态,直到11月15日结束。

1991年1月15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宣布海湾战争的开始阶段为DEFCON 2。

DEFCON 3:
1973年赎罪日战争期间, 美国军队在技术上(官方正式发布和承认)来说,处于DEFCON 3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军队实际运作在DEFCON 2状态下,以显示美军的强大实力和坚定决心,目的在于阻止苏联海军进入伊斯坦布尔海峡。

1976年8月18日板门店发生的杨树事件后,驻韩美军的战备水平提高到DEFCON 3,在整个保罗班扬行动中,他们一直保持警惕。
在911事件后,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下令将DEFCON等级提高到3级,并准备提高到2级。于9月14日降低到DEFCON 4。

太空竞赛
在占领德国时,美国和苏联,都有一个极其重要任务,就是回收德国的V-2火箭。
为了轰炸英国打压英国人抵抗的士气,小胡子投入了远比研究原子弹多的资金打造出了V2导弹,这种弹道导弹最大飞行速度4.8马赫,雷达根本无法拦截,但因命中率太低也无法力挽狂澜。
然而,美苏两国都知道它意味着什么。
在那个飞机还停留在螺旋桨的时期,V-2的射程就已达320公里,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人类首次创造出的,有能力进入太空的装置。
当然除了V-2火箭外,美苏最想获得的还是冯·布劳恩。

为了及时逮捕这位顶级火箭科学家,美国甚至派出了冯·卡门和钱学森。

布劳恩也清楚自己在美国军方眼中的地位,所以在美军“回形针行动”中,布劳恩及其团队,连同带制造火箭的核心设备,被全部运往了美国。

德国火箭中心佩内明德坐落在德国东部地区,是苏联占有区。
应斯大林的要求,苏联将它最好的火箭工程师派到该地区,“打捞”剩余的装备,决定是否对未来武器系统有帮助。
结果,当苏军在6月1日抵达时,只看到一座座空荡荡的工厂。
苏联只好忍气吞声地捡了点“残渣”,将一些留守的科学家,和剩余的研究设备运往苏联。
摸不清头脑的苏联军方,只好请故事的另一个主角——科罗廖夫出山了。

谢尔盖·科罗廖夫,现代宇宙航行学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亲传弟子,在“大清洗”时期,因“滥用国家资金”搞火箭技术,而被打为“群众的敌人”,成为一名劳改犯。

正是在这次V-2抢夺战中苏联失利,科罗廖夫才摆脱厄运,成为冯·布劳恩的对手。
就这样,一场太空竞赛正式开始了。
1955年7月29日,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新闻发言人詹姆斯·哈格蒂声明将在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发射人造卫星。
四天后,苏联也针锋相对,宣布要发射自己的卫星。
利用从德国获得的V2火箭部分资料,科罗廖夫和他的同事成功研制出苏联的第一枚弹道导弹——R-7,射程足以打到美国本土。

两个月后,苏联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成功送入近地轨道,帮助苏联打赢了太空竞赛的第一战,也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

11月3号,苏联载有小狗“莱卡”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2号”发射升空。

苏联的成功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毕竟,因为火箭能上太空,也意味着其能携带核弹头穿过大西洋,轰炸北美大陆。
艾森豪威尔命令民用火箭和卫星项目先锋盾提升进程。
1957年12月6日,先锋盾火箭项目在发射后没几秒就发生爆炸,并在美国电视观众面前现场直播,成了一个国际笑话。

此时,正在迪士尼科普的布劳恩终于受到了重视,布劳恩的表现也确实不负众望。
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木星C”火箭就被打造出来。
1958年2月1日,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顺利进入太空。


但布劳恩只是赶上了科罗廖夫的一小步。
1959年1月2日,苏联的月球1号探测器顺利升空,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摆脱地心引力的飞行器。

9月12日升空的月球2号,又成了第一个到达月面的人造物体。
同年10月4日,“月球-3”还飞到月球背面,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同志成功上天,环绕地球一周。
科罗廖夫:“初步阶段,中间阶段,主要。。。发射!祝你飞行愉快,一切安好。”
加加林:“让我们出发吧!”
由此,科罗廖夫和苏联已全部拿下人造卫星、月球探测和载人飞船的“三连胜”了。
1963年6月,捷列什科娃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性。

1965年3月,列昂诺夫完成了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

当然美国那边也没闲着,也在努力征战太空。
但大多数时候,布劳恩总是比科罗廖夫要慢那么一步。
1961年5月5号,,仅仅差了23天,艾伦·谢泼德成为首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

这时——
But why, some say, the moon?
但有人问,为什么选择登月?
Why choose this as our goal?
为什么选择登月作为我们的目标?
And they may well ask why climb the highest mountain?
那他们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要登上最高的山峰?
Why, 35 years ago, fly the Atlantic?
为什么,要在35年前,飞越大西洋?
Why does Rice play Texas?
为什么赖斯大学要与德克萨斯大学竞赛?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我们决定登月。
——肯尼迪《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1961年5月,肯尼迪总统就向全世界宣布“阿波罗”计划启动,10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

为了助推太空竞赛,1966年,美国整个联邦预算的4.4%都给了NASA。
这是NASA最辉煌的时刻。
被委以重任的布劳恩,第二年他就研制出了史上最雄伟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

此时的苏联,赫鲁晓夫可不相信美国当真会举全国之力,来完成这“没有实际意义的载人登月计划”。
直到发现美国人是玩真的,1964年苏联才匆忙出台了载人登月计划。
而此时,科罗廖夫病逝了。

科罗廖夫死后,苏联整个太空计划立即陷入了茫然。
科罗廖夫的继任者瓦西里·米申岁,在1969年艰难地完成了N-1火箭的研制,但该火箭的四连发都失败了。
而布劳恩身体非常健康。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送入月球轨道,人类踏上了月球。

苏联决定集中精力于轨道空间站,并在1971年4月23日发射了首个空间站——礼炮1号。
随着苏联中后期的经济衰退,美国失去了竞争对手,也便中止了对NASA的高额赞助,原本在规划中的月球基地和登陆火星的目标也无限期搁置。
布劳恩不久后也离开了NASA。
1975年7月17日,阿波罗号与联盟号飞船实现了太空对接,两国宇航员握手言和,太空竞赛正式谢幕。


回合标记
冷战早期:
斯大林:1945年—1953年3月5日
杜鲁门:1945年4月—1953年
艾森豪威尔:1953年—1961年
冷战中期:
赫鲁晓夫:1953年9月3日—1964年10月
肯尼迪:1961年1月20日—1963年11月22日
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982年11月10日
尼克松:1968年—1974年
冷战后期:
吉米卡特:1977年—1981年
里根:1981年—1989年
戈尔巴乔夫:1985年—1991年12月25日
后面将讲卡牌上面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敬请期待。
如果反响好的话。

创作不易,谢谢大家的点赞、投币、收藏、关注。
欢迎加入b站最大键政群。(不是)

有非常多的学习资料,大佬也多,说话又好听,哇,我超喜欢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