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研真题笔记+章节题库: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

2023-06-13 17:52 作者:曹小值真题笔记  | 我要投稿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一篇 环境问题篇

第一章 水环境


名词解释:水资源

答:水资源是指自然形成且循环再生并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为当前人类和自然环境直接利用的淡水,即可利用的地表、地下径流资源。常指某一地区可通过水循环逐年得到恢复更新的淡水量,以m3计。


耗氧有机物

答:耗氧有机物是指动植物残体和生活污水以及某些工业废水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易分解的有机物。它们通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而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在分解过程中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答: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是值我国为控制水污染,保护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和海洋等地面水以及地下水水质的良好状态,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发展,而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赤潮

答:赤潮又称红潮,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氮、磷等有机污染物大量排入海洋,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水污染源头控制

答:水污染源头控制是指利用法律、管理、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村面源和城市径流等进行综合控制,防止污染发生,削减污染排放。


SBR

答: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又称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是指在同一反应池(器)中,按时间顺序由进水、曝气、沉淀、排水和待机五个基本工序组成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方法。


AAO法

答:AAO法又称A2O法,是厌氧-缺氧-好氧法的英文简称,是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可用于二级污水处理或三级污水处理,以及中水回用,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简答题:简述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答: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实行开源节流、治污为本、分质供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具体措施包括:

(1)开源节流,包括污(中)水资源化,雨水、洪水利用,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生活用水利用率,提高民众节水意识。

(2)分质供水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水资源。

(3)水资源养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联合调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水资源的循环、再生。

(4)工程措施,通过水利工程设施,从时间和空间上调配水资源,东水西调,南水北调。

(5)综合管理措施,包括行政、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措施。


论述旱灾减灾对策。

答:旱灾的减灾有如下对策:

(1)加强长期预报

现代的长期预报主要是在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干旱成因和干旱规律,从相关普查入手,运用一定的方法,预测未来干旱发生的时间、范围和强度。

(2)推广人工降水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工增加降水作为抗旱的一种技术手段,已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这项工作,其中以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和俄罗斯等国的人工降水规模较大。

(3)发展节水灌溉

根据作物的需水特性,科学灌溉,可以有效地缓解农业旱情,有条件地发展喷灌和滴灌。此外,实施抗旱耕作体系,优选抗旱作物,进行抗旱栽培,减少作物本身对水的需求,亦可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简述污水处理生物除磷的原理及过程。

答:(1)污水处理生物除磷的原理

在厌氧/好氧条件下培养出的聚磷微生物,在经过厌氧段的释磷后,能够在好氧段超其生理需要的吸收磷,并将其以聚合磷的形式储存在体内,形成聚磷污泥,并最终通过污泥的排放达到从污水中除磷的目的。

(2)污水处理生物除磷的过程

①聚磷菌的磷释放

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能分解体内的聚磷酸盐而产生ATP,并利用ATP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摄入细胞内,以聚β-羟基丁酸等有机颗粒的形式贮存于细胞内,同时还将分解聚磷酸盐所产生的磷酸排出体外。

②聚磷菌的过量摄取磷

好氧条件下,聚磷菌利用废水中的BOD或体内贮存的聚β-羟基丁酸的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来摄取废水中的磷,一部分磷被用来合成ATP,另外绝大部分的磷则被合成聚磷酸盐而贮存在细胞体内。

③富磷污泥的排放

在好氧条件下所摄取的磷比厌氧条件下所释放的磷多,废水生物除磷工艺是利用除磷菌的这一过程,将多余剩余污泥排出系统而达到除磷的目的。


①原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聚磷菌优先利用污水中易生物降解有机物,释放出磷,成为优势菌种,为除磷创造了条件;

②然后污水进入缺氧池,反硝化菌利用其他可利用的碳源将回流到缺氧池的硝态氮还原成氮气排入到大气中,达到脱氮的目的;

③进入好氧池,除磷菌摄取废水中的磷,且此时吸收的磷的量大于厌氧过程中释放的磷的量。最终达到去除废水中磷的目的。


城市面源污染的概念,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

(1)城市面源污染的概念

城市面源污染主要是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

(2)城市面源污染的特点

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具有突发性、高流量和重污染等特点。具体如下:

①城市的硬质下垫面占大多数,径流系数较大,形成径流的时间短,地下入渗量小,对污染物的冲刷强烈。径流形式以短时间的地表径流和较长时间的管内流为主;

②城市面源-雨水径流可粗分为屋面径流和路面径流。屋面径流污染源主要为屋面沉积物及屋面材料析出物。关键因素为屋面材料性质。路面径流主要污染源为路面沉积物、行人和车辆的交通垃圾等。屋面径流基本不受人、车辆等流动因素的影响,水质略好于路面径流;

③面源负荷来源主要为屋面建筑材料、建筑工地、路面垃圾和城区雨水口的垃圾和污水、汽车产生的污染物、大气干湿沉降等。其中产生负荷影响较大为雨水口的垃圾和污水;

④地表径流大部分通过城市下水管网排入受纳水体,其汇水范围主要通过排水管网的走向确定;

⑤城市面源的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SS、石油类和N、P等。


试比较废水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从原理、产物、能耗、环境条件和适用范围等方面比较)。

答:生物处理是指利用生物即细菌、霉菌或原生动物的代谢作用处理污水的方法,可分为好氧性和厌氧性处理两种。下面从原理、产物、能耗、环境条件和适用范围等方面比较这两种处理方法。

(1)原理

①好氧生物处理原理。好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生物代谢以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

②厌氧生物处理原理。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将污水中的淀粉、纤维、碳水化合物等悬浮污染物或可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有机酸,使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不溶性有机物转化为可溶性有机物的过程。

(2)产物

①好氧生物处理的最终产物一般为CO2、H2O、、NH3、NO2、NO3、PPO4、SO42-等基本无害的物质;

②厌氧生物处理的最终产物为CH4、NH3、胺化物或氮气、H2S等,产物复杂。

(3)能耗

①好氧生物处理需要安装曝气或搅拌装置,能耗较大;

②厌氧生物处理不需曝气或搅拌,能耗较少。

(4)环境条件

①好氧生物处理在氧气充分的条件下进行;

②厌氧生物处理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5)适用范围

①好氧生物处理反应速度较快,所需的反应时间较短,适用于构筑物空间有限的地区;目前,对中底浓度(BOD<500mg/L)的有机废水,基本上采用好氧生物处理;

②厌氧生物处理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BOD>2000mg/L),反应速度较慢,反应时间长,所需构筑物容积大;且为了保证较高的反应速度,需维持较高的反应温度,所以不宜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使用。

篇幅有限,请百度「曹小值题库网」获取更多内容


考研真题笔记+章节题库: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